
文 | 妖师
宋朝
肖郎走出在金猴,稳稳清平传几世。
注:
「肖郎走出」即是「赵」。
「金猴」即庚申年(960),赵匡胤建立北宋,传九世。
评:
宋太祖赵匡胤除却肃清南方割据外,最大贡献即「杯酒释兵权」。
不仅是促成了宋初政局之稳定,避免了五代短命王朝重复上演的闹剧,是有宋一朝偃武兴文之始。并且对于开国皇帝与开国功臣之间,开启了更为理性与平和的处理方式。
「杯酒释兵权」最早出自王曾的《王文正公笔录》,后司马光的《涑水纪闻》、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亦载。
虽非出自正史,细节上有夸张、渲染之成分,但对比如《国史》、《实录》等北宋的官方档案,均有载录。禁军中禁军殿前、侍卫两司九位高级将帅,其中有八人被解除了兵权,无可置疑。
宋太宗赵光义虽亦立志于回复国土,但除却攻陷北汉外,北伐幽云,南征交趾皆以失败告终,且割让灵、夏等六州,为西夏立国埋下伏笔。
但赵光义最受后世热议与诟病的要数「烛影斧声」之载。
「烛影斧声」之说最早出自宋·文莹编著的一部史料笔记《续湘山野录》。所载是否是历史真相,赵光义上位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残忍与阴暗,如今皆已是隐密于历史沟壑之中,并未留下文献佐证,唯有从一些不合理之处加以推断……
其一,太祖赵匡胤死时,尚有二子在世,且次子赵德昭已是二十有五。
且至开宝九年(976)赵匡胤去世,藩镇势力几近被扫平,唯有南方吴越、清源,北方北汉尚苟延残喘。赵匡胤有何理由将皇位传于兄弟?
除非是感受到来自赵光义的背后威慑,恐儿子无法坐稳皇位,更有性命之忧。然而赵德昭、赵德芳依旧受赵光义暗中逼迫而死。
其二,如果所谓「金匮之盟」为真,赵光义即位之初就应该开启金匮以示自己即位的正统性,从而占据法理,而非是在继位第六年。又阴谋迫害、逼死四弟赵廷美。
总之,赵光义是否「弑兄」难有评论,但是阴谋「篡位」却是确定无疑。
故而所谓「稳稳清平」实从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始。经仁、英、神、哲四世清平,直至宋徽宗与金太祖订立海上之盟。
但期间,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因西夏李元昊称帝,宋夏之间爆发数年战争。后熙宁五年(1072)、元丰四年(1081),宋神宗亦尝两次西征西夏。
一汴二杭事不巧,却被胡人通占了。
注:
「汴」北宋帝都汴京,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北宋灭亡。
「杭」南宋帝都杭州,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南宋灭亡。
「胡人」北方少数民族,秦汉之后始作「胡」,商周称作「狄」、「戎」。
评:
「汴」作为地名首次出现于北周,武帝建德五年(576)占领梁州,因城临汴水,始称汴州。
「杭」开皇九年(589),隋文帝灭陈,废钱唐郡,并桐庐、新城入钱唐县,割吴郡盐官、吴兴郡余杭,及富阳、於潜五县始置杭州。
三百年来棉木终,三闾海内去潜踪。
注:
「三百年」宋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共历十八帝。
「宀」亦读作棉,‘棉木’即是「宋」。
「三闾」即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官职,代指屈原。
评:
以屈原投江,暗指陆秀夫背负宋帝赵昺投海,身亡国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