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文社科人物哲思
听傅佩荣教授讲哲学(二十八)

听傅佩荣教授讲哲学(二十八)

作者: 宛宛花开 | 来源:发表于2018-07-09 06:59 被阅读30次

    古希腊哲学家有三位最有名的,分别是苏格拉底(Socrates,469-399 B.C.)、柏拉图(Plato,427-347 B.C.)与亚里士多德。尤其是后面两位,他们各自发表了许多著作,建构了完整的系统,但这两个系统显然不太一样。从今天开始,我们会通过有系列文章分享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及观点。他说过一句话“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他这边所谓的“吾师”,就是柏拉图,但他认为他更爱真理,这怎么回事呢?

    要了解这一点,我们先看一幅文艺复兴时代的重要画家拉斐尔(Raphael,1483-1520)的一幅作品——《雅典学院》:学院门口站着两个人,左边一位年纪比较大,右边一位比较年轻。左边这一位,手指上天;右边那一位,手指地上。手指上天的就是柏拉图,他认为我们活在一个充满变化的世界里面,变化都不可靠,所以人生应该向上追求一个充满原始模型的永恒的世界。但是他的学生,比较年轻这一位,就是亚里士多德,他不同意。他认为你怎么可以忽略现实具体的人生呢,你要先设法了解到底变化是怎么回事,把它说清楚,然后你才能够找到人生真正的目标。

    听傅佩荣教授讲哲学(二十八)

    所以,我们今天将会讲三个重点:1. 亚里士多德向柏拉图学习的过程; 2. 亚里士多德为什么认为柏拉图的学说有问题呢?他又如何修正它呢?3. 是不是从此以后西方哲学就变成了二分法?有那么严重吗?

    今日重点1:亚里士多德向柏拉图学习的过程

    这两个人的背景是有相当差异的。柏拉图是雅典人,雅典是当时的文化之都;亚里士多德是斯塔基拉人,是在北方的马其顿这个城邦。一个是文化中心,一个是乡下地区。柏拉图出身贵族,亚里士多德是平凡百姓,只是他的父亲学医,后来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和亚里士多德后面的发展有很大关系。

    亚里士多德17岁的时候,决定要到雅典去求学,临行之前到神殿去问:到雅典要学什么?答案是学习哲学。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想象一下,如果亚里士多德向神请教的答案不是学哲学的话,那整个西方哲学史、西方学术史甚至西方整个文化史都要改写了,因为亚里士多德后来的成就太重要了。

    他17岁进入到柏拉图的学院开始学哲学,在里面整整呆了20年,到柏拉图去世为止。柏拉图对这个学生评价极高,他给亚里士多德取了两个绰号:一个是“阅读者”,每天都在念书,所有的书几乎都被他看完了;另外一个绰号,把他称作“学院的知性”。

    在古希腊语里“知性”是“努斯”(Nous)的意思,也就是宇宙里面有一个规律,这个规律运作的时候跟人的理性的思维很接近,但它是一个宇宙的知性。所以,柏拉图把亚里士多德称为“学院的知性”,等于是认为这个学生将来是可以接班的。但柏拉图后来有一点失望,他说:“这匹小马把母马的奶吸干之后,反过来踢我一脚。”因为他发现亚里士多德基本的立场跟他是有很大的差异。

    今日重点2: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学说的修正

    亚里士多德对他的老师——柏拉图非常的推崇,他说:我们老师用他的言行表现向人间证明了一点,就是凡是有德行的人才有真正的快乐。他们两个人在建构(哲学)系统的方向上不一样,但最后殊途同归,都是想确立人生的最高目标,也想把生命的意义当做爱智者的核心的关怀。

    亚里士多德最主要是把老师的思想学会之后,要“接着讲”,而不是“照着讲”。“照着讲”就是照老师说的再说一遍,只是传承而已,没有办法发展。“接着讲”不一样,为什么?因为他认为除了白的东西以外,并没有白的本身;除了个别的马之外,并没有马的本身。也就是说,柏拉图的理型论认为说,你见到的个体,都只不过是分享了一个完美的原始模型而已。亚里士多德认为不能这样说,他认为这个原始的模型、存在一个理型的世界,这是老师想象出来的,其实并没有这回事。

    我们也知道,你不能离开个别的人来思考人性,但是说实在的,你也不可能离开人性来了解人是怎么回事。所以,柏拉图强调的是“了解”,如何“理解”;而亚里士多德强调的是“存在”,具体存在的东西是什么呢?他认为人要重新认识感觉的世界,所以他的画像手指地上,也就是指向人间。

    他认为理型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他说一个人算不清楚小的数目,就幻想着再加一倍可能更容易计算吧!你如果看不清这个现实的世界,你以为建构一个理型的世界,就可以用来说明现实世界,让你更了解现实世界,这是完全不切实际的。

    今日重点3:西方哲学的二分法

    西方哲学后来出现了二分法,认为一个人的心不属于亚里士多德,则一定属于柏拉图,好像只有在两者之间做个选择。如果你选择柏拉图的话,代表你重视理性,重视理想,偏重人的心灵,向往永恒的这一面。那么你选择亚里士多德的话,代表你重视经验的世界,想要对于变化有所认识,知道这个世界还是有一个发展的方向,但不能忽略具体的状况。

    亚里士多德后来不断研究学问,在西方学术界造成一个可观的现象。由他首先创立的学问,包括什么呢?逻辑学、修辞学、伦理学、政治学、艺术学以及形而上学;他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就有植物学、动物学,当时他已经知道500多种不同的生物;还有气象学、天文学等等。所以近代欧洲哲学家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说:“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代最博学的哲学家。”20世纪的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他说要描写亚里士多德的一生只有三句话:他出生,他工作,他死亡。他的博学就建立在他的工作上,所有的学问只要他一接触就成为专家,并且成为这个学问里面的代表人物。他是柏拉图最优秀的学生,是他思想的发展者,而他的目的是要减少柏拉图思想的一些缺点。

    今日收获

    1. 一个人要向老师好好学习,进而站在老师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想得更深,要“接着讲”,而不只是“照着讲”。“照着讲”只是重复老师的观念,“接着讲”就让整个的学术可以继续发展下去。

    2. 哲学是爱智慧,智慧是完整而根本的,没有人可以完全垄断智慧,所以要按照个人所处的时代、社会的不同,个人的兴趣、嗜好、经验的差异,努力去探索,就可以认知智慧的某一方面,要有信心与勇气,建构新的系统。

    3. 西方哲学史上的二分法有它的道理,有些人就是重视经验的世界,想从里面找出一些规律,然后往上提升。但是有些人就比较偏重理性的思维,总是要掌握理想的层次,这两者可以殊途同归,并且都不可偏废,合而观之,才能走上正确的路。对于这种把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二分的说法,我们不要看得太严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傅佩荣教授讲哲学(二十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zaa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