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通常会遇到有自己能力不足找人帮忙的情况,今天我们就趁着这个机会来聊一聊求助这个话题,看看如何应该认识求助这件小事。
1.不求助自己能不能办?
遇事先做是非题,就是如果说有没有求助的必要。这点笔者感触很明显,刚入职第一年经常会问一些略带傻瓜的问题,很庆幸那时的入职引导人很严苛,总是会毫不留情的跟我说“你这种问题我拒绝回答。”其实他的潜台词是,你如果百度或者查阅资料能够找到的答案,不用来找我帮忙。那么怎么判断这个事需不需要请教别人呢?就是判断这件事你自己勤快一些能不能够解决问题,能够解决就不用求助了。如果因为懒惰而求助,那么在工作中就是一种忌讳,尤其是对上求助的时候。列举自己的事情的目标,你做了哪些动作和办法,难点在哪,才能更好的判断,这个事需不需要找人帮忙。
2.找什么人帮忙?
这个点需要多聊几句。那就是我们经常陷入一个误区,就是经常会先从熟人问起这事你能帮上忙么?其实你需要判断的是谁能解决你的问题?你是缺资源,还是缺授权,是缺时间还是缺经验,还是缺能力,你首先要定义的是,谁有这个答案,而不是谁跟你亲近、谁权力大先找谁。当然,如果我们不确定的话,可以试探,不要直接开口,可以问“这件事你觉得谁能够帮上忙?”,让他推荐出专家,如果他说他就能办,也许就试探成功了。其次,你帮过的人,和帮过你的人,你应该找谁帮助你的概率更大呢?自身多次经验证明,帮助过你的人会更具备再次帮你的概率,也就是你的求助的回应率。
3.帮忙的边界有哪些?
其实帮忙这件事,也是有轮廓和形状的,有的轮廓是实线,有的轮廓是虚线。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帮忙的边界呢?
(1)区分本分还是情分。
本分就是责任,情分就是主动为之。如果你求助之前能够先定义好这个问题,也许沟通的时候就会轻松很多,如果你有时候错把情分当成了本分,很官的张嘴,这个时候你就容易造成误会,也会让对方觉得很不爽。
(2)区分是因公还是因私。
这里的公和私,仅仅相对于事情本身,是在你工作之内的公事,还是你在工作之外私事,是组织请求,还是你个人需求。两种的沟通方式,都是有区别的。如果因公,正式的拉群、电话、邮件沟通方式比较适合,因私,就不建议在公开正式场合去谈,如果这个忙涉及隐私,最好也不要在电子软件中求助,而是约面谈或者电话聊。
(3)区分大忙还是小忙?
什么是大忙?什么是小忙?大忙我们可以理解为对方要耗费精力,甚至协调资源,停下手头的其他工作来帮助你的事情。小忙就是一个电话,一个微信呢,可能就能解决的事情,换句话说,这个忙,在不在对方的角色,权力、资源的范围内。小忙,如果还是因私,那么最好求助的时候带点小礼物,一杯咖啡,一杯橙汁,真诚的请求并且真诚的道谢。如果是大忙,最好是跟对方交代清晰可能的解决方案及对方能够办的,而不是一味的抛出问题给对方,如果对方帮完忙你要给予回应比如约对方吃顿饭,最好给出一个明确的约定抛给对方,而不是“谢谢,下次我请你吃饭”这样的废话。
(4)区分需不需要付出酬劳?
这里有一个很明显的实线,那就是这件事是否耗费对方的精力、资源、时间而造成了相应的损失,如果有,你就需要考虑这件事是否需要给对方一定的酬劳。比如你问律师问题,找设计公司的朋友给公司做PPT美化,其实他们这些职业本身就是靠时间来换钱的。如果你忽略了这一点,那么求人帮忙的时候很可能就是一次性买卖,单次博弈,再无下次。
(4)区分背景和需求?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求助者,那就是铺垫了一大堆背景,但是也没说明白对方需要你做什么?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你只能通过提问的方式循循善诱找到他的需求点。作为求助者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列出自己清晰的需求,包括事情是怎么来的,这件事的目标是什么,交付物是什么样子,给谁交付,我做了哪些内容,哪些是我觉得我做不了,我觉得你可以做哪些帮助我做什么?
(5)区分内容是否保密?
这一点,强调的是在一个组织内,如果这个问题不适合对外求助,一定要多想一个层面,就是是否具有涉密性。比如你求助的问题可能并不涉密,但是需要对方判断的资料本身涉密了也不行,否则,这是一个重要的红线边界,容易断送大家的职业发展。如果说这件事涉密,对方也可以知道,但是需要控制知情范围,也一定要跟对方交代清楚,以避免信息泄露。
4.求助是一种能力。
我们刚才讲了很多求助的边界,甚至说该不该求助应该成为第一大判断题,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不应该求助呢?其实真实情况是反过来,求助他人是职场,生活中的一大基本能力。所以要有两个清晰的认识,一是求助是一种通向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而不是短板,反过来从领导者眼里,往往还会觉得你在努力的找方法解决问题,有上进心;第二个认识是求助并不可耻,不能羞于求助而不求助,怕被人说而不说问题。那样的后果,可能更严重,大家会觉得你没有问题,最后糊弄过去只会结果更差。
5.求助的正确沟通方式。
笔者上周吃了一顿闭门羹,跟公司财务的一个管理层沟通一个财务模型的计算方式。打但是问题描述过于复杂且不断分段,描述,最后吃了一个闭门羹,人家跟我说“你们内部先讨论好统一意见,再来找我吧”我下来反思,其实这个问题,如果我有几个可以改善的点,一是,没有完整的将请求(可以占用您一点时间,跟您请教一个问题么),背景和问题(这个问题是这样的),我做了什么(这个问题我做了以下尝试,但是还是没有解决),再次求助(您看您有好的方法么帮我解决这件事么?) ;二是,如果我可以当面或者发完微信同时打个电话,可能效果会好很多,因为问题的复杂程度,已经超出了文字表达的清晰度。
【金词银句】055期:
1.善游者溺,善骑者堕。
高手为什么还会失败?《生存心理》提到两点,一是高手的对于风险的反应意识,默认程序因为训练的缘故改变了,这导致他们会产生麻痹大意。第二点,是他们对于环境的熟悉性,往往会导致,他们看不到危险。人们对于未来的想象能力其实是极其强大的,一旦你设想出了未来的情景,那么它便会和过去发生的事情一样储存在你记忆之中。
2.发明和创新有什么区别?
发明是新产品或者新工艺的想法第1次出现,而创新则是在实践中第1次尝试这种想法。工匠传承手艺,而工程师总是在思考怎么把手艺变成工艺。
3.框架是你大脑里无意识的思考规律,或者是你对这个世界运行规律的无意识的总结。
如果双方因为一个大象而争论,无论是张三赢还是李四赢,其实最后都是这个大象赢了。因为你不管最后是喜欢还是讨厌大象,大家都在你的脑海中深深的扎入占据一席之地了。所以怎么让语言变成权力,不是针对一个辩题击打对手,而是要跳出原有议题,进行一个新的思考框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