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巢湖文海文艺调频简诗
出身寒门而官至巡抚的徐士林为啥能称“一代完人”?——闲读《随园诗

出身寒门而官至巡抚的徐士林为啥能称“一代完人”?——闲读《随园诗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21-01-13 23:06 被阅读0次

【原书卷十六·三二】

士林,巡抚苏州,凡谳决,先摘定案大略,牌示于外,而后发缮文册:所以杜书吏之影射也。世宗谓曰:“尔风格凝重,当为名臣。”程中丞元章荐三人:一公,一卢雅雨,一陈文恭公也。后皆称职。卢赠云:“贤名久讶龙图近,异相应从麟阁看。”

徐士林,(1684年—1741年),字式儒,号雨峰,山东文登人。出生贫寒,“秉性质直”,入私塾后,奋志励学。康熙五十二年中进士,任内阁中书,后升礼部员外郎。曾为皇子皇孙授课,乾隆皇帝也在其学生之中。雍正五年,任安庆知府,五年后又升任江苏按察使。乾隆五年,任江苏巡抚,病逝在任上,终年五十八岁。入祀贤良祠。

谳决,音yàn jué,意思是判断,亦指断案判决。明·危素《谥文献黄公神道碑》:“至於剖析异同,讞决是非,多先儒之所未发。”清·戴名世《序》:“一则廉洁自持,而疏於讞决,情伪不审,而听断失平,是非倒置。”

程元章,(1683年—1763年),字冠文,号坦斋,祖籍登封,明末,移居上蔡。他幼年聪慧好学。康熙五十六年中乡试举人,康熙六十年参加会试,中一甲三名进士,任翰林院编修,雍正年间,督福建学政,詹事府少詹事,浙江布政使,雍正十年任浙江总督兼巡抚并两浙盐政事务。乾隆元年,奉诏回京,补授漕运总督,代礼部侍郎,后调补吏部左侍郎,兵部侍郎。二年,充任殿试读卷官。著有《溯落堂诗文集》。

陈宏谋,(1696年—1771年),字汝咨,曾用名弘谋,因避乾隆帝“弘历”之名讳而改名宏谋。临桂(今广西桂林)人。雍正进士,历官布政使、巡抚、总督,至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在外任三十余年,任经十二行省,官历二十一职,所至颇有政绩,得乾隆帝信任。革新云南铜政,兴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理天津、河南、江西、南河等处水利,疏河筑堤,修圩建闸。治学以薛瑄、高攀龙为宗,为政计远大。辑有《五种遗规》。乾隆三十六年卒。谥文恭。

龙图,指龙图阁,亦代指“包拯”。龙图阁,北宋阁名。建于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地点位于会庆殿西侧。龙图阁收藏有宋太宗御书、各种典籍、图画、宝瑞,以及宗正寺所进宗室名册、谱牒等。景德四年(1007年),置龙图阁学士,为正三品。第一位龙图阁学士是宋代海阳(今潮州东津)人刘昉,世称刘龙图。学士下设直学士、待制。包拯曾任龙图阁直学士,故民间戏曲小说中也以“包龙图”称之。在北宋,龙图阁学士是“加官”、“贴职”,属于虚衔,用以加文学之士,备顾问,与论议,以示尊宠,相当于荣誉称号。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包公因为弹劾外戚张尧佐而触犯了宋仁宗,让他离开京城去任河北督转运使,并加龙图阁直学士的虚衔。

麟阁,指麒麟阁,亦指麒麟阁供奉的十一功臣,代指卓越的功勋或最高的荣誉。麒麟阁汉朝阁名,汉武帝建于未央宫之中,因汉武帝元狩年间打猎获得麒麟而命名。主要用于藏历代记载资料和秘密历史文件。甘露三年(前51年),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往昔辅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画十一名功臣图像供奉于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扬,后世往往将他们和云台二十八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提,有“功成画麟阁”“谁家麟阁上”“画图麒麟阁”等诗句流传,以为人臣荣耀之最。

【闲言碎语】

徐士林出生于贫苦家庭,通过科举进入封疆大吏的行列。历经康雍乾三朝,官至巡抚。给乾隆皇帝当过老师,一生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孝敬父母,尊重师长。乾隆赞其“忠孝性成”,朝野誉其“一代完人”。一个苦孩子,能够脚踏实地,勤奋努力,取得如此辉煌,必然值得后人敬仰。在其家乡山东文登,至今依然流传着徐士林苦学求教、尊师敬老、贡书劝上、挡驾护民的故事。一个封建官员,能够有官方立碑,还能有民间口碑,这在封建社会是极难做到的。只有那种主观上一心为百姓当家作主排忧解难,为官时从未贪赃枉法以权谋私,客观上起到促进社会稳定维护皇权统治重大效果的官员才能够获此殊荣。中国的老百姓是纯朴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不懂所谓政治,他们只期盼明君与好官。而好官的标准就是勤奋努力、洁身自好、依法办事、公正廉明、替民做主、为民解忧。徐士林的一生契合了百姓的愿望,其事迹能够在家乡人民的口中代代相传,也就顺理成章成为必然了。

我们常说:“司法是确保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不公,必然熄灭人们对社会公正的最后一点期盼,摧毁他们对社会美好、人类文明的最后一点信念。恰恰在司法活动产生以来,司法不公一直与之形影相随,时至今日,依然是戕害社会的一个毒瘤。我们知道,封建社会的地方政府官员,除收税征赋之外,最重要的职能就是司法。徐士林就是以判案公平而著称,其审判理念及审理方法,在今天依然闪烁出耀眼的光芒,令人折服。

首先是深研律法,精析案情,慎重叛决。他曾经对属下说:“深文伤和,姑息养奸,戒之哉。夫律例犹医书《本草》也,其情事万端,如病者之经络虚实也。不善用药者杀人,不善用律如之。”徐士林审案,“治狱不以刑讯,而以理折;不以迹拘,而以情求。”他撰写的判决书,“辩论之精详,一狱或反复数千言。然去其叙事颠末、两造词供,亦不过片言而已。”笔者作为职业法律工作者,在此可以直言,像徐士林这样办案、审案、写判决书的法官,至今未遇一人。对法律一知半解的,死板教条适用、甚至曲解适用法律的,刑讯逼供的,撰写判决书驴唇不对马嘴的,当代倒是司空见惯。

其次是公开审理,舆论监督,杜绝勾兑。袁枚在诗话中记载:“凡谳决,先摘定案大略,牌示于外,而后发缮文册:所以杜书吏之影射也。”公开案情、公开审理、公开判决,以公开促公正,这些年我们天天挂在嘴边津津乐道而又迟迟难以真正落实的司法举措,未曾想到,二百多年前,徐士林已经做到了。一想到我的同行因为在网络上公布案情而被处罚停业,甚至吊销律师执业证书,真的感觉,若徐士林再生,定无此举。

三是巧妙办案,人性执法,各方折服。徐士林断案精准,判案公正,官民皆叹服其神。实际上,徐士林也不是神仙下凡洞察一切,而是其善用干材,深入实际调查案情。这个事情,在清史里没有记载,但在《文登县志·于登兰传》中有详细记载。文登人于登兰在京城开一商铺为生,但志不在此。一天,他在街上巧遇徐士林,见他愁容满面,便上前搭讪询问。一问是进京赶考的举人,还是老乡。细细观瞧,虽身陷贫困,但器宇非常。便邀请徐到其商铺坐坐。徐推辞不去,于登兰硬拉着他去了。一进门,就安排住宿膳食,让徐士林安心备考,连一切考试费用,于登兰也全部承担了。二人成为肝胆义气之交。徐士林官江苏巡抚时,于登兰入幕为宾。志载:

登兰貌质而有艺能,公有疑狱难决,则毅然为己任。常荷蓑笠,执农具,佣工栽秧至月余;或负绫绢古玩诸货,杂商肆中,操南音,往来阊门、虎丘、沧浪亭诸茶坊酒肆;又或提药笼,挟医卜星相诸书,周历村落镇市,与田夫野老、庸人愚妇絮语,夜则投梵刹与僧人话人间猥琐事,探访狱情。登兰出,或累月,或数十日,狱得情乃返。故疑狱数十年不结者,公则迎机立断之。

可见,徐士林手下有一支以于登兰为代表的极其能干的办案队伍。徐士林的审判技巧也十分惊人。其任安庆知府时,宿松县有孀妇田氏,居夫家孝敬公婆。但兄公(即丈夫的哥哥)却想独霸家产,逼其改嫁不成后串通土匪,将田氏掠走,途中,田氏自刎而死。兄公向官府报告坠水而亡。徐士林问清田氏死时的衣装样式,夜间将兄公拘上大堂,秘密安排人穿着田氏衣裳,披散头发立于幽暗角落嘤嘤哭泣喊冤,兄公一见,魂飞魄散,立即供述了其谋财害命之事。

徐士林按律酌情,人性执法的行为,也值得当今法官学习。其审理龙溪县民李翩骗婚案堪称典范。李翩隐瞒了自己的年龄,骗得女子愿娘为妻。愿娘之母戴氏在知情后,至官府提起悔婚之控。徐士林在判决开头就引《大清律例》:“男女定婚之初,若有残疾老幼,庶出过房乞养者,务要两家明白告知,各从所愿,写立婚书,依礼聘嫁。若许嫁女已报婚书,及其礼约而辄悔者,一笞五十。”因此,戴氏悔婚之控“未为不义”,不应受到原审县令的悔婚责难,并指出“大小之狱,必以其情。戴氏悔婚矣,亦察其悔婚何情耶。”至于李翩骗婚“实为不信”。因此“本道按律酌情(准予悔婚),为李翩斩妄念,为愿娘逐恶魔,为戴氏遂慈心,为苏送苏迎(愿娘之兄)解苦恼。”对于李翩应予一笞”,徐士林判决,鉴于该人是年已五旬的寒儒,“援赦宥免”。

徐士林断案,秉赤忱之心,以“天理、国法、人情”为指引,详察、精研、公判,不知今日坐堂操法槌之辈,能有几人视其楷模,心羡神追,身体力行。

徐士林以善于治狱而闻名于世,在诗文上亦非不能。有《岊山集》、《蟫余集》传世。徐士林诗皆言之有物,不作无病呻吟。《勖诸同事四首》,今日读来,更觉其刚方磊落,正气逼人。

乾坤岂是无情物,民社还依至性人。不有一腔真热血,庙堂未许说经纶。

但使无颜皆可富,若非有骨岂能贫。双睛不染金银气,才是英雄一辈人。

珍重昂藏七尺身,空诸依傍自精神。脚根实地全由我,眼底冰山最怕人。

口头经济非真学,面上才华是欠人。鳞甲依稀云雾里,神龙原不露全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出身寒门而官至巡抚的徐士林为啥能称“一代完人”?——闲读《随园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bqma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