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在生活中会听到很多愤怒的妈妈,埋怨自己的孩子无药可救,说了100次都听不进去。
但事实上这些妈妈很可能是倒置了因果,正是因为她们说了100次,所以孩子才听不进去,非但听不进去,反而要对着干。

在《墨菲定律》一书中,作者提到这种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免疫甚者心理逆反的现象。
就如手上磨出来的茧子,如果越磨越厚,就可以保护茧下的皮肤,不会受到更多的摩擦。
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如同磨茧的过程,如果一直接受到强烈、重复、持久的刺激,心理也会产生出类似于茧的东西(也可以说对刺激有免疫力了),努力让自己免受各种刺激的伤害,预防心理崩溃的现象。

作为一个妈妈,我深刻体会到无休止的啰嗦和重复的说教对孩子的副作用有多大。孩子要不视你为空气,让心里的茧子变厚来保护自己。要不逆反情绪爆棚,最后落了个两败俱伤的境地。
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曾发生在作家马克.吐温的身上。马克.吐温有一次听牧师演讲,开始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
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拿走了两美元。
这个故事中的马克.吐温因为不满牧师的滔滔不绝,最后非但不愿意捐款,甚至连别人捐的钱都拿走了,这就是典型的逆反心理引发的“超限效应”。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这种逆反心理比心理免疫(长茧)更糟糕,因为心理免疫只是让我们体会到说了等于没说,而逆反心理却是让我们感受到说了还不如不说。
可见有理不在声高,更不在于你说了多少,而在于你是否能够说到位、有力量。这就要不断地自我修炼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