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说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懂得。对于孩子更是如此!
比起父母给予孩子丰富的物质,孩子内心更渴望的是父母的理解与懂得,而这就离不开父母对孩子的共情!
对于大孩子来说,他能很快从父母对自己的共情中获得力量,认真倾听父母的道理,意见,但对于小孩子,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共情就不是让孩子停止哭闹的“终点”,而是“起点!”
共情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精力专注于问题!
你给予孩子共情,孩子也接收到你的理解,自然会将所有的精力都用于问题上。如孩子刚买不久的心爱的玩具弄坏了,当你共情孩子后,他会慢慢的平复自己情绪,去看待这个问题。但你如果在此时急于给孩子讲道理,讲经验,告诉他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心爱之物。孩子不一定会听进去。孩子慢慢接收自己的心爱物品被毁坏到吸取经验教训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稍微慢一点,等会孩子,等他完全平复后,再告诉他这些经验教训,那孩子一定会听进去,即使孩子孩子还会有不小心的时候,但他下次自己就会想到是如何造成这样的后果的,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心爱之物!
共情并不意味着你要认同孩子的观点和行为
观点行为有正确错误之分,但感受并没有。
当孩子的某个观点看法你不认同时,不要急于反驳,而是先认同他的感受。
当孩子冷静下来后,再向孩子提出你的观点,给出孩子正确的指引!
共情并不意味着孩子的感受需要被过度保护,而是需要被认真对待!
愤怒,伤心,不开心……都是一个人的正常情绪。当孩子出现这些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做的?相信很多父母都会急于让孩子从这些负面情绪中走出来而各种逗乐孩子,转移注意力,但经历负面情绪也是孩子成长所必经的一个个时刻,我们要做的不是阻断孩子经历负面情绪,而是要让孩子感受到,即使经历了负面情绪,他的世界也还是安全的,父母也还是支持他,爱护他的!
这样,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才会即能承受痛苦,也能享受快乐!
共情的目标是帮助孩子进行自我感知与探索!
接纳孩子的各种感受,陪伴和倾听他们。无论孩子是开心的、悲伤的,还是愤怒的,允许孩子体验、理解自己的感受,这是他们自我发展的必需,而共情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孩子能充分地感知和探索自我。
当孩子能学会感知自我时,他才不会在将来被社会的自我,物质的自我所裹挟,以社会,物质的评价来作为对自我的评价,成为一个内心充盈的个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