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大地倚在河畔
城市是极有趣的话题。关于城市的阅读同样有趣。文友交谈不时提及 : 城市阅读读些什么?于是就有了这个书单小系列。当然这也是见仁见智,纯系主观。
※ ※ ※
1. 《城市意象》
作者:[美]凯文·林奇
版本:华夏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城市具有可以阅读的意象性 (可意象性)。著名城市理论家凯文 · 林奇此书让我们明白,城市就如同一座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这结构不仅具有功能性设计,还具有多种意义,只是需要我们用更长的时间去观察感知。书中详尽阐述了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等重要的城市意象元素及其相互关系,精彩生动。进而让我们明白,城市景观既是城市的视觉设计,亦系营造意象的艺术。
重要的是,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城市环境与人的主观感受的内在关联。书中还讲述了城市形态、新的尺度等。对于热爱城市的读者,此书可谓必读而不可错过。
2. 《城市形态》
作者:[美]凯文·林奇
版本:华夏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这是林奇另一本关于城市的重要著作。只需略读这段叙述,作者的城市观即可见一斑 : “假如我们把保护历史当作一个感受的问题——作为一种丰富我们的时间概念的方法——那么该运动(指城市的历史保护运动——作者注)的某些令人困惑的矛盾之处就会烟消云散。我们保护旧事物,既不是为了它们自身的缘故,也不是像唐吉诃德那样企图阻止变化,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某种历史感。这因而暗含了对变化的褒赞,以及对伴随历史的价值观冲突的褒扬。它意味着将历史进程与当前的变化及价值观相联系,而不是企图使它们相脱离”。
此书是城市形态理论的权威之作 , “是对一个良好的聚落做出一个综合的叙述,一个与人的文脉相应相关的叙述,一个把一般的价值标准联系到具体行动的叙述。” 作者为城市形态研究提出多个指标,论述了何为好的城市形态。毫无疑问这同样是一本必读之书。
3. 《乡村与城市》
作者:[英]雷蒙·威廉斯
版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出版
关于乡村与城市文化研究的杰作。本书通过考察和描述乡村生活与城市形式的种种意象和联系,对当代文学及文化研究中一些错误的乡村观念和城市观念进行剖析,指出其谬误,是作者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作者说:人们对于乡村形成了这样的观念,认为那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宁静,纯洁,纯真。对于城市则认为那是代表智力和知识的成就的中心;同时又产生强烈的负面联想,说起城市就认为那是吵闹、俗气而又充满野心家的地方,说起乡村就认为那是落后、愚昧且处处受到限制的地方。这些观念的源头可追溯至古典时期。作者认为这种将乡村和城市两种基本生活方式对立起来的观念是错误的。乡村生活既不是田园诗,也不必然等同于愚昧落后。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一样,只是一种居住方式 ——不同的居住方式。作者深入剖析了此类种种观念之后又说:我们已经看到,一种关于乡村的观点往往就是关于童年的观点,不仅仅是关于当地的或是理想化的共有的回忆,还有对全心全意沉浸于自己世界中的那种童年的感觉。我们同时也看到,这种情感结构常常被转化成一种关于乡村往昔的幻觉。
雷蒙·威廉斯是 20世纪中叶英国著名的文化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文化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广泛研究了文学艺术、政治、大众传媒、哲学、历史等诸多领域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对当代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4.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作者:[挪威]诺伯舒兹 Norberg-Schulz
版本: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2年 1月第1版
作者诺伯舒兹在此书深入探究了建筑在精神上而非实用上的涵意。他强调 “环境对人的影响,意味着建筑的目的超越了早期机能主义所给的定义”。认为谈论建筑要从 “场所”开始,“场所 ” 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记忆的物体化和空间化, 或可解释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诺伯舒兹还在书中探究了 “场所”和“艺术” 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建筑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达成功能、工程、商业等目的,而是追求一个更接近于艺术与人类文明的目标。“场所” 及“场所精神” 也就成为建筑达成此意义的一个基本条件。此书表明建筑是赋予人一个 “存在的立足点” 的方式。
我们所在乃意义的世界,我们所体验的环境是充满意义的。然而人只有与周围环境建立个人友好关系才能体认环境场所的意义,人无法与“数据”为友却可以与品质为友。对此,诺伯舒兹引述海德格尔观点,指场所意义必须成为涵盖自然要素整体的一部分,人无法在真空中构想出意义。而都市的集结可理解为对地方性精神所做的一种诠释,意义是由构成城市场所的内在精神的集结所体现的。诺伯舒兹的论述对我们理解场所的意义大有助益。
5. 《罗马:一座城市的兴衰史》
作者:[英]克里斯托弗·希伯特 Hibbert
版本:译林出版社2018年7月第1版
此书纯属个人主观喜爱。罗马是我向往的城市之一,而此书是叙述十分精彩、装帧十分精美的城市读本。 “ 书页和封面带来的快乐与文字本身带来的快乐不相上下, 正好旗鼓相当。”
此书讲述罗马城市和罗马人社会生活的历史,作者也试图让它成为一本旅行指南。他说他的书中已尽收罗马的所有主要景观。全书就从罗马帝国奥古斯都时代一位来自帕多瓦的年轻作家蒂托·李维笔下的遥远故事开始,他所描写的关于孪生兄弟罗慕路和雷穆斯的传说,就是罗马城市故事的序幕……
此书作者说,罗马历史上体现的全球性, “正是这座城市可以保持长久生命力的秘诀,这种生命力使它成为莎士比亚笔下的 ‘兴盛之国’ ,也使它至今仍然是一座‘永恒之城’ ”。而这一概括正体现在全书的叙述中。
6. 《广州与上海——近代小说中的商业都会》
作者:邓大情
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
小说中的城市书写,是观察城市的一个很有意思也很重要的角度。正如此书作者所言:“一方面,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文化的发达推动了小说的发展;另一方面,小说又生动地再现了城市生活的场景。”近代以来,广州和上海一直是位居中国最重要城市之列的其中两座城市。此书作者认为这两座城市也构成了近代小说书写的“双城”。他的理由是,广州和上海先后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贸易城市、广州与上海文化上的可比性、两座城市比较的可能、研究这两座城市具有当下意义。因此,作者从中国近代小说角度对这两座城市进行观察及比较,探寻当中异同的原因。
我认为阅读此书对于了解近现代中国城市发展是极有意义的,也是极有趣的。
7. 《文学中的城市》
作者:[美]理查德·利罕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作者这样述说关于文学中的城市 : “我以一种不同的策略,从其功能方面来定义城市,把城市当作商业、工业和后工业的实体来看待,本书正是在这一语境中,来定义或重新定义城市空间,因为城市是一个变化中的而非静态的领域……城市和文学文本已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共同的历史,对城市的阅读只不过是另一形式的文本阅读。”
作为一种结论,作者还指出 : “城市是都市生活加之于文学形式和文学形式加之于都市生活的双重建构。” 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认识城市与文学及其相互关系的新角度。
此书的重点是现代城市的兴起及至当代的文学和文化对启蒙运动思想的反应。在当中我们可以读到作者许多引人入胜的阐述:关于 “城市与庄园” 的狄更斯的《雾都孤儿》和《荒凉山庄》、关于“现代都市主义”的雨果的《悲惨世界》,以及乔伊斯之城……
8. 《城市的胜利》
作者:[美]爱德华·格莱泽
版本: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年 12月第1版
此书揭示城市化是人类居住方式演变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全书深入分析种种城市问题,观点出人意表却具有说服力和震撼性。譬如,他直言摩天大楼是最环保的建筑及居住方式,如果你真的热爱大自然,就请远离瓦尔登湖;过度的建筑保护政策会损害城市的复兴与发展,这种保护具有危险性;城市的过度开发不可取……
观点的震撼性和叙述的有理有力,是此书一大特点。仅此就已经让你获益而不忍释卷。
9. 《全球城市史》
作者:[美]乔尔·科特金(Joel Kotkin)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
美国当代一位城市学家对全球城市历史的全方位叙述。从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和中国及美洲的古代城市神圣的起源,至希腊的古典城邦和第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亚历山大里亚,直至工业城市、现代大都市,逐一述及,精彩纷呈。我时常将此书看作是刘易斯·芒福德所著的《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和约翰·里德所著的《城市》等经典性城市史著作的补充读物。
(写于灯湖畔)
■这是一个关于城市阅读的书单小系列,将不定期接续推出,敬请留意。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本文作者的个人城市阅读史。
2020100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