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枣核描:顿头如同枣核状,线条行笔中亦有枣核状的用笔变化。
枣核描用尖的大笔绘就,虽与橄榄描相似,但线条节奏较之更柔和,故线条更显自由。枣核描运用大笔挥洒,中间转折顿挫圆浑,呈枣核状。由于线的转折剧烈,中段自然鼓起,再加上线条短促,所以枣核描较适宜表现麻布的质感。如清代金农的《钟馗图》,就是典型的枣核描法。左:钟馗图
金农,杨州八怪,字寿门,号冬心,金农体“漆书”。
核描 用尖的大笔绘就。虽与橄榄描相似,但线条节奏要较之柔和些,故线条更显自由些。 线描的刚劲有力和画面丰富的配件、纹饰,象征了皇帝的权力和奢华。
十二、 折芦描:用笔粗,而转折多为方角,折笔时顿头方而大,多呈直线,梁楷多用。
这种描法所画衣纹线条起迄部分较为尖细,行笔至中间转折时由于压力增强,而形如折断的芦叶,故名。画折芦描时行笔速度不宜过快,过快易流于粗率;也不宜过慢,过慢则易笔势涩滞。在勾描的同时辅以淡墨进行渲染,一方面有利于增强衣纹的立体感;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由于用笔激烈转折而带来的紧张生硬之感。如宋代李唐的《采薇图》。
南宋四大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采薇图——蔡必荐(宋)
西山有薇,美人不移。西山无薇,美人不归。采薇采薇,山是人非。薇满西山,不生夷齐。
折芦描用笔由圆转方,方中含圆,尖笔细长,如写隶书之法。南宋画家梁楷常用此法。
用此法表现出的唐太宗(如图)线条松紧有致、天然成趣,人物性格气宇轩昂,气度非凡。
十三、 竹叶描:与柳叶描类似,也是中间粗两头细。
由宋时墨竹画技法演变而来,因线条状如竹叶而得名。《点石斋丛画》说竹叶描「用笔横卧,为肥短撇捺,如竹叶。」在人物衣纹的描法上,竹叶、柳叶、芦叶这三者叶子从外形上看都很相似,只有依靠描绘时手腕下笔的轻重、刚柔与长短等变化来加以区分。如清代禹之鼎所绘《李图南听松图》中的衣纹,用笔起伏顿挫明显,线条粗细变化较大,很像随风飘动的竹叶,飘逸活泼。李图南听松图
(1697年)。图中人物出自禹之鼎手笔,山水补景为王翬所绘。禹之鼎,宫廷画家。
王翬与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合称为“清初六家”。
李图南1676—1732清福建连城人,字开士,号简庵。李梦箕子。康熙六十一年举人。(?)
竹叶描 颐名思义,其线描状如竹叶。一般用中锋来勾勒表现,压力用于线中,且柔而不弱。在具体使用中,短笔可借用竹叶、芦叶描,长笔则如画柳叶描,但较其要刚,变化也大,如同书法中变错力中锋写之。
此描法主要适用于人物画中较紧身的短打衣、裤,图中孙悟空那灵活、好动的性格处理得妙趣横生,完全适于此描法。
十四、 战笔水纹描:如山水画水纹之画法。
表现薄而褶多的衣纹。画仕女图多用。宋《宣和画谱》上有这样的记载:「周文矩,金陵句容人也,……善画,行笔瘦硬战掣。」其中的「瘦硬战掣」一语,可视为战笔水纹描的原始依据。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画当时文人士大夫弈棋聚会的情景,画中人物,笔法简细流利,衣纹线条呈现出曲折战颤之感,与画谱上的记载基本相符。左:重屏会棋图
画中四位男子分别是南唐中主李璟和他的其他三个兄弟。
重屏:屏风重在一起,画中的屏风里面还画了一面屏风,呈现了一种“画中画”的形式。《重屏:中国绘画的媒材和表现》
偶眠(偶一作醉)
——(唐代)白居易
放杯书案上,枕臂火炉前。老爱寻思事,慵多取次眠。
妻教卸乌帽,婢与展青毡。便是屏风样,何劳画古贤。
它是粗大的减笔,形虽颤颤,可用笔要留而不滑,停而不滞,似水纹流畅之感。线条特点是节奏感强,留而不滑。
此描法在《姜子牙》中的须发、披风衣部分,使用得最为充分,且恰到好处,将人物坚毅、智慧的性格通过笔端巧妙地表现了出来。
十五、 减笔描:指的是马远、梁楷等人的笔法。
用笔粗壮,一气呵成,一笔中有墨色变化。大多只画个外轮廓,用笔简洁大气。这是一种行笔速度快,线条简约的画法。其特点是侧锋行笔,画出的线条既概括简练,又富于变化,行笔速度快时尤显其笔力强劲。较为典型的作品是梁楷的《太白行吟图》,画诗仙李白行走吟诗的情形,全画除头部及五官用细笔勾描外,衣裙则用大笔四、五笔淡墨画出,纵笔挥洒,诗人吟咏时的神情就跃然纸上。梁楷的这种减笔线描把中国人物画的创作推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宋以后,梁楷的减笔画启发了一部分文人画家,对日本的绘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楷,南宋画家,人称“梁疯子”。
减笔描 减笔,虽线条概括、简练,但笔简意远,非常耐看。创作时要切记抓住形体,以最简略之笔写之。元代马远、梁楷常用此法。注意线条的起落笔及抑、扬、顿、挫都要清楚可辨,且墨线长而富有变化。在复描正稿时,运笔要干净利索,一气呵成。
如图中的钟馗奋髯挥袂,怒目圆睁,手挥宝剑,显得正气逼人,英武挺拔。身上线条简洁,寥寥数笔,却勾勒出人物身体的结构,衣褶的变化,突出了头部和手,使其更为传神。 注意画须发的线要飘逸,衣服的线条要刚劲有力,产生一种对比。
十六、 枯柴描:水墨画笔法。
用笔粗而水分少,很似皴法。用笔往往逆锋横卧。枯柴描与减笔描在用笔上并无多大区别,只是前者渴笔较多,后者干湿并用。如宋代龚开的《中山出游图》,钟馗衣纹都用偏锋,渴笔画出,在线叉开时还会产生飞白的效果,一如枯柴高悬。明代画家多采用这种描法,如吴伟、张路、周臣等画中人物服饰中的线条基本上属于这一类型。左:中山出游图
龚开(1222年~约1302),宋末元初画家,“怪怪奇奇,自成一家”。
髯君家本住中山,驾言出游安所适。谓为小猎无鹰犬,以为意行有家室。阿妹韶容见靓妆,五色胭脂最宜黑。道逢驿舍须少憩,古屋何人供酒食。赤帻乌衫固可亨,美人清血终难得。不如归饮中山酿,一醉三年万缘息。却愁有物觑高明,八姨豪买他人宅。待髯君醒为扫除,马嵬金驮去无迹。
柴笔描 是一种粗大的减笔画描法,刚中有柔,整而不乱。作画时须做到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在选择人物题材上应以刚猛、豪爽性格的为主要表现对象。
图中李逵线条坚挺有力,繁简有致,人物造型舒展,画面颇有张力。
十七、 蚯蚓描:粗细均匀,曲折多而柔软。似篆书笔法,圆转有力。
这种描法要求把篆书笔法融于画法之中,似篆书般圆匀遒劲的笔法,以外柔内刚的线条来表现人物的衣纹。如明代丁云鹏的《补纳图》,画中衣纹线条墨色秀润简劲,用线简洁,细劲平直,很好地体现了外柔内刚的衣纹特征。
明末人物画家中,丁云鹏与陈洪绶、崔子忠成鼎足之势。
蚯蚓描 蚯蚓描,需柔而有骨,有骨而不弱。笔力内含,用笔圆润,可用篆书圆笔为之。
孔子形象安静、端庄,服饰宽大飘逸,采用此描法时应注意线条的细长匀称、柔中有刚这一特点。
十八、 行云流水描:往往表现柔软而弯转多的衣纹效果。
此描法宜中锋用笔,笔法如行云流水,活泼飞动,有起有倒。此法以李公麟的描法最为典型。元代汤垕《画鉴》中说:“(李伯时)惟临摹古画用绢素着色,笔法如行云流水,有起倒。”如李公麟的《免胄zhòu图》,迎风招展的旗帜和土兵身上软质的罩衫,线条流畅,笔意清新,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又如他的《维摩演教图》,所画人物的衣纹线条如行云流水,加上画中墨色浓淡的变化,使画中人物表现出圣洁出尘的风采。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别古器物。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
能集诸家之长,得其大成,师法自然,大胆创新,自成一家,被后代敬为第一大手笔、百代宗师。
传世作品有《五马图》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临韦偃牧放图》卷、《维摩演教图》藏故宫博物院;《赤壁图》《蜀川胜概图》流往美国;《莲社图》轴(南宋摹本)藏南京博物院。
《西园雅集图》图文!!!
行云流水描 其状如云舒卷,白如似水,转折不滞,连绵不断。 因线条较长,连绵不断,故运气要长而连贯,避免产生断笔、滞笔。注意线条的特征圆滑流畅,勾描正稿前先将线条练熟,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如图观音正身直立,慈眉善目,神情娴淑恬淡,沉稳慈祥,俊美动人。身上随风而动的风带,如行云流水,纤柔曼妙,动感十足。由于身上的长袖、衣带、风带相互穿插,要理解衣褶来龙去脉,不能搞乱。 构图均衡,画面清新秀丽,细致生动。
(1—18工笔十八描图文全抄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