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宅老院老槐树,老井老腔老家人。内心最深处的家乡记忆,总是要在一个“老”字上做文章的。而老家,莫过于对古村落的追寻。山东省青州市王坟镇井塘村就是一座保存较完好的具有明代建筑风貌的古村落。
深秋已至,黄叶飘零,信风到处,层林铺锦。三五好友驱车出行,一路欢悦,山河尽在眼中。穿越过泰山北麓的齐鲁八号最美风情公路,登临过世界最古老的长清的齐长城,而历史文化名城青州,还是第一次。
身未动,心已远。
据村志记载,井塘古村始建于明代宗景泰年间,距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因村东南纱帽山下有一泓清泉,不管天气是否干旱,常年不涸,天然形成一塘,智慧的村民用石头砌高成井,汲水灌溉,滋养百姓,村名即由此而来。光听这名,就是一页令人叹为观止的古建筑史。
井塘驰名,还在于此泉汇流成河,入青州,成为“母亲河”南阳河的重要源头。
漫步在鲁中山区的井塘古村,从山脚下的青石板路迤逦而行,将近村落时路面渐行渐陡。拾阶而上,光溜溜的阶石似乎在向访客低语诉说着数百年来的风雨沧桑,悠悠荡荡思接千载。在这里,隔着时空,可以目睹昔日的繁华,身临其境历史的蜿蜒曲折。
井塘古村依山而建,与明衡王府一体,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据称是山东省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整个村落筑有石砌城墙,每隔一段距离有一座凸起的防卫城堡。
明万历年间,衡庄王朱厚燆三女儿下嫁井塘村一个打柴的目不识丁的穷小伙吴仪宾。衡庄王为了女儿出嫁,修建了仪凤桥。仪凤桥名取自有凤来仪的吉祥寓意,寄托了衡庄王对女儿的祝福。走过仪凤桥,入眼便是井塘村的风貌,院落倚势而建,错落有致,家家均保留着典型的鲁中山区四合院形式。
后以吴仪宾的七十二间古屋为中心,逐步建成了张家、吴家、孙家三座大院,与古石桥、古井、古庙、古石台一起,共呈拱卫之势。从建筑风格上来看,井塘村坐落在一整块巨型大石板上,象征全村团结一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唯有门楼使用青砖青瓦砌成,门楣门框雕龙画虎,却极尽精巧。通向院落的台阶多至七十二级,建筑气势宏伟,可见当时建筑工艺之精湛,也足见勋臣贵戚之荣华。
时过境迁,古老的村庄日渐式微。随着雄鸡一声啼鸣,一轮初升,在晨起的山野间,排排火红的山楂树给村庄带来了新的生机。山楂辗转走过四季,秋日来临,树上挂满了玛瑙似的红果,铺满整座山坡,远远望去,一片浓郁的红色,绿叶成了衬托,蔚蓝的天空也成了它的背景。勤劳的井塘人,巧妙地利用山楂的味道,烙成了酸甜可口的山楂煎饼,这味道也如同井塘人的生活一般,有滋有味。
北方的村落皆以石筑就,石板铺路,石板筑桥,青石垒屋,透着一种淳朴实在。斑斑驳驳的青石板透露着历史的痕迹,错落有致的石头屋诉说着民族奋斗的历史。
打夯是井塘村延续下来的古老夯实地基的方式。把一块石头用一根长木棒绑牢,一人手持夯把,其余人一起拉绳子,松绳子,使夯上下移动来砸实地面。延续至今的打夯,在村民喊着号子的过程中一气呵成,这是村民间心照不宣的默契。
打夯,就是以前盖房子时先挖出地表的石头,掏出根基的地槽,填入砂石细土,用铁锨找平,用土夯砸三遍,再铺上一层碎石块,就可以稳扎稳打砌石块和砖头了。
当年盖房打夯的传统工艺,如今也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曾经打夯的青年慢慢成为耄耋老人,然而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故人可常聚,促膝围坐,或畅谈,或高歌,或低吟小曲追忆往昔。不论何时,人生最可贵的是能自寻欢喜。诗意的栖居,以顽童的心态笑对迟暮之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