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初有道,而你却如静默的鲑鱼。”
——题记
![](https://img.haomeiwen.com/i3995489/fb60932e2beac4e2.jpg)
这是一幅未竟之作,创作于达芬奇29岁时,标志其艺术风格抵达成熟期。我最爱的不是画作中的圣母、圣灵或者三博士,而是那颗郁郁葱葱、象征着希望的小树。最初遇见这幅画是在塔科夫斯基的电影《牺牲》中。“三博士朝圣”是片头曲的背景,在影片中也多次穿插出现。
![](https://img.haomeiwen.com/i3995489/60739a034a87e630.jpg)
《牺牲》是塔科夫斯基最后一部电影,拍摄电影时,他已经处于癌症晚期,深知时日无多。他用这部电影留下了他的疑问,以及一个希望。在最后的电影中,他选择“三博士朝圣”这幅画作为他电影语言的总结。
![](https://img.haomeiwen.com/i3995489/cfd2e144a64b9a2a.jpg)
一、太初有道
《圣经·约翰福音书》第一章第一句为“Before the world began, the word was there”。中文版《圣经》将其翻译为“太初有道”。
在小树林里,亚历山大和他的儿子独处,他对儿子说道:“太初有道,而你却如静默的鲑鱼。”亚历山大的儿子因为喉咙手术开刀,所以暂时不能说话。我们知道,在塔可夫斯基电影中,“疯”与“哑”等等往往会有特殊的含义。
![](https://img.haomeiwen.com/i3995489/8dfeb63a2b6efa3d.jpg)
“太初有道”,而这里的孩子却只能沉默,听着他的父亲的独白:“儿子,你看,我们迷路了。人类误入歧途,她的道路非常危险。”
孩子的沉默似乎预示着某种话语的乏力,或者说,是对他父亲所说的“歧途”的无能为力。所以,亚历山大只能不停地重复他的独白,却得不到任何回应。
这里的话语代表的不仅仅是言语,也暗指人类的理性思维。在古希腊时期,最初话语即“logos”,指称一切所说之话。随着希腊文化的发展,“logos”逐渐转化为“理性”和“理念”的意思,并进一步发展出了“logic”,也即“逻辑”。
那么,在“人类误入歧途”的时候,人类赖以生存的“logos”却并没有任何回应,它也无法有任何回应。
电影一开场便奠定了一个基调——迷途的人类与沉默的孩子,以及那棵孤独的枯树。
二、永恒困境
电影中矗立于荒野的房屋,为人们遮风避雨,提供安乐之家。然而,这房屋却又似乎成了一切苦难的聚集处,以致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无不感到空虚和痛苦。
![](https://img.haomeiwen.com/i3995489/9405b235eb0829d0.jpg)
这痛苦究竟源于何处?
其实,亚历山大开场的一段独白已经暗示这房屋的寓意:
“这是对安逸的宣判。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全部的文明,由始至终就是建立在罪恶之上。我们达到一种不和谐,一种物质发展与精神发展的极不平衡……”
这房屋便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痛苦的源泉。
![](https://img.haomeiwen.com/i3995489/7b440ee07827030e.jpg)
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怪圈,文明的进步以技术的革新为代表,物质的极大丰富却没有使我们的精神层次得到相应的提高。人类精神缺口使人们更加盲目地追求更丰富的物质,而不是转向根本问题的精神本身。于是,世界的物质资源远远无法满足极度膨胀的人类,战争注定要爆发,而在战争中,人类进一步跌入深渊。
核战争的威胁充斥在这令人窒息的房屋中,像一朵朵乌云弥漫于人类迷途的两旁。
那么,困境之中怎样才能得到解脱?
三、神使到来
开场时,邮递员奥托在为亚历山大阅读电报时,就已经提到:
“愿上帝赐给您幸福。”
作为使者,他只是传递信息。在他与亚历山大开场的对话中,我们似乎可以抓住一些细枝末节,使我们对于这个特殊的邮递员的身份产生一些怀疑。他对亚历山大说道:
“不要那么担心,不要悲伤。什么也不要等待。这是重要的,什么也不要等待。”
“是的,我有时相信。您知道,如果我真相信一件事情,它就会实现的。俗话说:‘信则有,不信则无。’”
在随后的情节发展中,奥托的特殊身份渐渐浮出水面。他为亚历山大带来了生日礼物——一张欧洲十七世纪后期的地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3995489/5dfb88cd2c62e31b.jpg)
亚历山大惊奇于地图上风景的美丽,同时,他也表示遗憾,认为这与现实相差太远。而这时,奥托说道:“不对,过去的人们在那儿生活,而且相当幸福。”
地图象征着指引,带来了回归的可能性,奥托以地图为礼物,为他后来的预言埋下了伏笔。
接着在客厅的闲聊中,奥托提起了一个超自然的不符逻辑的故事,说完他突然昏倒在地,随后又解释道:“不,不要紧。也许是一个叛逆天使的翅膀触击了我。”
也许以上几点还不能赋予奥托“神使”的身份,但接下来,奥托对亚历山大的所作的预言就彻底显示了他作为引导者的作用。
亚历山大独自虔诚祷告,表示愿意牺牲自我的一切。这时,奥托突兀地出现了。
他对亚历山大作出了看似荒诞的预言,他告诉亚历山大,只有求助于巫女玛利亚才能得到解脱。这个荒诞的预言,真正实现了奥托在影片中作为邮递员的寓意——他揭示无逻辑的“未知”的真相,指出了转向更高的精神层次的途径。
在奥托的预言中,玛利亚的存在成为了亚历山大困境的突破口。
四、永远的玛利亚
“三博士朝圣”的画面是片头曲的背景,影片中也多次出现“三博士朝圣”的图画,这增强了影片中圣母玛利亚的抚慰力量。
![](https://img.haomeiwen.com/i3995489/c65b1d9b235ce7b4.jpg)
在绝望中,亚历山大选择相信了奥托的预言,独自一人穿越荒芜泥泞的道路。在寂静的教堂附近,他终于见到了玛利亚。玛利亚为亚历山大洗净污泥,并用她的身体温暖安抚了他。
![](https://img.haomeiwen.com/i3995489/917254e6f46746b9.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3995489/db69fd5019765461.jpg)
在玛利亚家,亚历山大叙述了一个关于她母亲的故事。
她母亲晚年病重不能走出房间,只能欣赏窗外花园里荒凉的景色。他们的花园虽然荒凉,却却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美。年幼的亚历山大为了让母亲高兴,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修整花园。然而,当他终于完成修整并陶醉于自己的创造时,他猛然意识到,原有的自然之美已经消失了。他为此感到无比难过。
实际上,亚历山大深爱着的母亲和他深爱着的自然之美已经融为一体。两者都是对纯净的生命本源的向往。影片中,玛利亚对亚历山大的安抚,则可以看作圣母玛利亚抚慰力量的直接表现。
亚历山大在玛利亚的安抚中恢复宁静,进一步地回归信仰。
而最终的回归,必然以某种牺牲为代价。
五、牺牲
影片中似乎弥漫着一种日本情结,例如亚历山大就一直坚信自己的前世是日本人。这种日本情结可能源于塔可夫斯基自身对日本文化的欣赏。他曾在他著名的《雕刻时光》这本书中提到:“我一直非常仰慕迷恋某些中世纪日本的艺术家。他们在君王藩主的宫廷中创作,直到获得肯定并创校授徒之后,才在他们声明臻于巅峰时,远走他乡,改变整个生活,重新以不同的姓名从事创作,开创另一种风格。据说有些人在他们有生之年就曾经经历过五次风格迥异的艺术生涯。”
![](https://img.haomeiwen.com/i3995489/7b995b8f6a0895bd.jpg)
日本也是唯一受到过核弹攻击的国家,从这两点上来看,亚历山大前世身份的安排显得很有深意。
另外,亚历山大此世的身份也很特殊。他是一位已经不再上台演出的演员。影片中奥托曾对他这样评价:“您是著名的记者、演员、剧作家、文学评论家,您在大学里开美学讲座……”
无论是日本的艺术家还是欧洲的艺术家,对人类的困境都是十分敏感的。在塔可夫斯基看来,所谓的为艺术而艺术是没有意义的,艺术家必须承担艺术家应当承担的责任。那就是唤醒这个世界的人们,指明回归本源的道路。
作为回归的代价,艺术家最后往往要牺牲掉自我的理性和过往的成就,成为一个“神圣的疯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3995489/8aa797903a0cd481.jpg)
亚历山大正是以一场大火宣告了与过往理性的诀别。他摧毁了他赖以生存的房屋,也摧毁了自我理性的正常形象。
![](https://img.haomeiwen.com/i3995489/d73d5c2995515fce.jpg)
但是,他得到的却是回归神的怀抱,回归未知的世界。
六、荒野上的枯树
在影片的一开始,提到了一个东正教修道士的故事:他每天坚持为山顶的枯树浇水,天一亮他便出发,到天黑时才能回来。他坚信他的付出能够得到神的回应,从未动摇过他的决心。三年后,奇迹发生了,枯树终于长出了新芽。
![](https://img.haomeiwen.com/i3995489/55e46f4967e8dd01.jpg)
亚历山大在叙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和他的儿子一起,在一片荒野上种下一棵枯树。
还有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影片中另一个重要的象征物“三博士朝圣”的画中也有一棵孤立的树。不过那棵树则是郁郁葱葱的,这似乎是某种信仰坚定的体现。
在影片的结尾,亚历山大所坐的救护车经过那棵枯树,他的孩子正在为枯树浇水,救护车略过镜头,玛利亚也骑着车消失在荒野尽头。
孩子躺在树旁,望着天空,说出了影片中他的唯一一句台词:
“太初有道,那是为什么呢,爸爸?”
![](https://img.haomeiwen.com/i3995489/2adb95f54cbde3b3.jpg)
《牺牲》是塔可夫斯基最后的一部作品,他在拍摄这部作品时已经知晓自己时日无多,他在影片片尾背景上写着:这部片子献给我的儿子安德鲁,充满了希望与信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3995489/62ac4815fdc34fb2.jpg)
影片最后的枯树,正是他留给困境中的我们的一丝希望,他通过孩子之口发出的疑问,则成为了一个永恒的问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3995489/e391a3e9a45c57bc.jpg)
这个永恒的问题将和塔可夫斯基的艺术成就一起,永远地深刻在我们的记忆中。
![](https://img.haomeiwen.com/i3995489/bd16f11295c3f299.jpg)
PS:塔科夫斯基擅长于长镜头电影语言,所以,他的电影有一种静态画面的层次美感。在《牺牲》中,“三博士朝圣”可以看作整幅画卷的背景色。每当看到画作中那颗郁郁葱葱的小树,我便会莫名的获取强烈的、坚定的希望感,但这希望感却又掺杂了些许悲凉。或许新生总是伴随着旧事物的毁灭,希望也总是来自于绝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