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464683/0db9821ab48a21f1.jpg)
00
“有点怪”是小志身上的标签之一。
小志是一个让人觉得有些孤僻的人,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我就有这种感觉了,周围的人也有着同样的感觉。另一个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走路的姿势,一只脚着地的时候总是要向上踮一下,应该是其中一只脚比另外一只脚要稍长一点。
一直到七年后的现在,我都不能像做数学题一样逻辑清晰地通过各种各样的式子得出“和这个人交朋友应该挺有趣的”这个结论。况且,我还是一个高考被数学和理综“截肢“的人。
想来,大概也有着中二的成分在里面吧,类似于很多动漫中看起来有些奇怪的人其实是很厉害的人。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强烈地渴望和某个人成为朋友,也是到现在为止唯一的一个。
或许那句话是对的。在人群之中,如果某个人的灵魂有着和你灵魂相类似的频率,你的灵魂便会有所回应,彼此灵魂间的共鸣会指引着你们找到彼此。
初次见到小志时的那种渴望,或许就是对那种频率的回应。
忘了是怎么和小志搭上话的,反正是要到了他的QQ,给他送书是我记得比较清楚的一件事。应该是为了能够促进彼此的感情,小志在QQ上说自己经常在晚自习的时候看书,我就主动提出说要借他本杂志。
送杂志的时候,我居然莫名地有些紧张,还在心里排练了一下在小志宿舍见到他时应该说些什么。发现他不在宿舍之后,我居然在心里松了一口气,把杂志放他床上之后就走了。
现在想起来真的觉得挺好笑的,搞什么啊,那么紧张干嘛啊。给一个男生送本杂志而已,又不是给漂亮小姐姐送情书。
不过高一的时候,我们的关系也仅仅是停留在普通朋友的程度上而已。唯一一次稍微深入一点的聊天是围绕“自我感动式努力”展开的,当时我还被小志骂了。
对了,当时除了“有点怪”这个标签以外,还有一个“天才“的标签在他身上。
高一的同桌阿荣不止一次地提到过在办公室和小志一起问物理题的经历。当时他似乎并不是去问问题的,只是刚好经过,就跟着别人一起听物理老师讲解了。听着听着,他就提出了一种答案里没有的解法。物理老师听完他的思路后,很认真地对他说:“你一定要保持着这种思维模式,这对你将来上大学的时候很有帮助。”
物理老师的这句话让当时的我觉得小志与动漫里那些行为习惯与一般学生不太一样的天才少年更像了。
说小志是天才少年或许有些夸张了,但他的脑子是真的好。上课经常睡觉,周末回家除了玩手机就是睡觉,就那样从高一一直混到了高三。高三的时候,上课睡觉的次数少了一些,但周末回家还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玩手机和睡觉上。说白了,他就是看心情学习。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考上了一所还算可以的本科院校。
我要是高中的时候像他那么操作的话,或许连本科的台阶都碰不到。但凡小志的脑力能够分我一点的话,我高考的时候就不会被数学和理综“截肢“了,更不会有过了一本线却只能选择二本院校的尴尬情况了……
01
由于高一的时候生活中没有什么交集,所以除了QQ上的几次聊天外基本没有交流的机会。时间久了,和小志成为朋友的那种渴望就变淡了,像是被我放在抽屉角落里的小物件。
高二的时候,我和小志依旧没有同班,但是有次晚自习下课后,我去隔壁教室等人的时候发现小志也在那个教室里。再次见到小志的那一刻,心里的那种渴望就又复燃了,像是有一股风吹过了干草堆里的那一点火星。从那之后,我时不时会趁着等人的间隙和小志说几句话。
有一次晚自习下课,我照例去隔壁教室等人。然而那一次我没来得及和小志打招呼,因为他早早地离开了教室。
和同学一起经过操场的时候,我看到了操场上有一个人在散步。当时我没有戴眼镜,但通过那个人的走路姿势,我觉得那人应该就是小志。
我问小志在干什么,他说没有什么,就只是一个人随便走走。末了他又补充了一句:“要一起走走吗?”
在该回宿舍洗漱的时间里问别人要不要一起散步确实挺符合小志的作风的。
另一个同学并没有想要留下来的想法,就先回宿舍了,剩下我和小志一起围着操场漫无目的地走。
确实就是漫无目的地走,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聊的东西怎么凑也凑不成一个稍微像样点的主题,像是不匹配的碎片怎么拼也拼不出完整的图案,但我们就是这样聊到了宿舍熄灯,然后像是做贼一样偷偷地溜回宿舍。
后来,我不止一次在回宿舍的路上看到你一个人站在单杠旁边,大概又在那里发呆了吧。
总的来说,虽然高二我和小志相处的机会比高一多了,但也比较有限,就是偶尔一起晚自习后去小卖部买点零食或者说一起在操场上走走。至于三餐嘛,那个时候我基本都是和另外一群人一起去食堂或者叫外卖,因此一起吃饭的机会也少得可怜。
其实我也能够猜到,很多时候,小志是一个人去上课,一个人去吃饭,一个人回宿舍,一个人在操场或者教学楼一楼的草地上发呆,像黑夜一样安静。
02
很多时候,我和几个同学混在人群中,像是动物迁徙一样涌向饭堂。当我偏过头,就看到小志在队伍的另一边,一个人走向饭堂。
我不是没看过其他人这样子做,包括我自己偶尔也会这么做,只是我总觉得小志的周围像是有一堵透明的墙,隔绝了周围的人,也隔绝了这个世界。
这或许是很多人说小志比较奇怪的原因吧?小志经常是一个人,而其他人则是成群结队的。
但是,人群之中就没有奇怪的人了吗?
或许正是因为格格不入,所以有的人才会选择隐藏自己,融入到人群中去吧。
03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我也不那么喜欢和人群呆在一起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站在热闹的人群中,我总是会莫名地难过。
有时候,我会让准备载我的小轩先回去,然后自己一个人骑自行车回家。
在学校的时候,我会自己一个人选择比较暗也没有什么人的路走。看到前面有熟人的时候,我会选择放慢自己的脚步,等几个同学都走远了后,再选择一条没有什么人、比较暗又比较远的路走。
(安全起见,请不要学习我当初的做法!!!)
说是暗,不如说是安静。说是远,不如说是希望一个人安静的时间能够更长一点,像是黑夜一样的安静。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自己就总渴望能够获得别人的关注。
看到自己幼儿园的一个朋友很讨老师喜欢就跟着模仿他的行为,看到他因为拍蚊子不小心拍到自己脸上从而把老师逗笑了,就也假装自己在拍蚊子“不小心”拍到自己脸上,结果换来的是老师像是在看智障一样的冷漠表情……其实老师大概只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反应吧,毕竟我当时确实是采取了一种很傻的行为吸引注意哈哈哈哈。
看到别人总是三五成群地在一起,就努力地交朋友,然后跟着他们一起吃饭上厕所。
看到别人上课总能够引得全班哄堂大笑,就努力学着他们的样子搞笑,慢慢地就掌握了一点诀窍。然而,正如老话说的“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我也曾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像小丑似的成功地逗别人笑了,难道嘲笑不是笑吗哈哈哈哈。
好吧,其实这个笑话并不好笑……
可是这样就真的不会孤单了吗?这样就真的不会再无缘无故地难过了吗?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吧。
04
还没有进入高三之前,老师们就一直跟我们说高三是没有硝烟的战场,秒钟走动时的滴答声就是冲锋的号角,每时每刻都有人踩着别人的尸体走过去。
为了鼓励我们努力学习,心灵鸡汤是必不可少的。高二的班主任鹏哥曾分享过她朋友的一个例子,她朋友为了能够挤出更多的时间刷题,吃饭加洗澡洗衣服只用了十五分钟,到自习室的时候头发还在往下滴水!!!
在老师们的鼓舞下,我也曾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决心,收拾好自己的“行军包”踏入战场。然而,踏入战场后,我发现自己的动力远远跟不上自己的野心……
鹏哥朋友的例子在我身上没有重现,我光是吃饭都要吃个十几分钟,更别说加上洗澡洗衣服了。我也曾跟着别人在天还没亮的时候起床学习,小志也在队伍之中(虽然有时候他是跑到厕所里看课外书看到上课),结果就是在早上第一二节以及下午第一二节基本上都以打瞌睡的方式浪费了。按理说,白天都这么累了,我应该像别人高三时一样一沾床就睡,但是每次熄灯之后我的大脑就异常活跃,各种各样的想法像是细胞分裂一样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我曾经在每晚睡觉前都会回忆美剧《行尸走肉》里的细节,就连一些血肉模糊的镜头我也没放过,就为了搞明白哪一点使得某个角色的性格或者信仰发生了改变,就这样保持了三个月的时间,然后什么也没有想明白。虽然在那三个月里我基本没有做过什么有关丧尸的噩梦,但是睡前的胡思乱想严重影响了我的睡眠质量,并最终加剧了我上课的嗜睡程度。在疲惫的情况下,什么课都跟催眠曲差不多。
人们总是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老师就常鼓励我们说“只要你们想做,就一定会想到办法的”。于是我就试着在自己的眼睛下面涂抹风油精,靠风油精熏自己的眼睛来提神,然而即使这样也不能阻止我打瞌睡。我朋友则选择了口含咖啡粉和温水的方式来提神,据她本人描述,效果还不错,对此我表示十分羡慕,我虽然没有用过她的方法,但是我连喝咖啡也提不了神啊。
后来,我听从师兄的建议,放弃了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学习习惯,但是,我发现即使我不熬夜,我上课依然会打瞌睡……
一般下午放学后,我都会先回宿舍洗个澡,如果宿舍洗澡的人多我就晚点再洗,先在教室刷会儿题后再去洗澡,接着再利用晚饭前的时间回教室刷刷题。
有一次,小志在我刷题的时候突然坐到了我旁边的位置上。我问他有什么事,他说没什么,就是没有心情做作业而已。我很想吐槽他一句“你没心情做作业坐我旁边干嘛,难道我不用做作业吗”,但其实当时我的脑子里也是一片空白,类似于电视机没信号时那样白茫茫一片。什么勾股定理呀,三角函数呀,在我脑子里一团乱麻似的。
谁能想到初中时被我视为弱项的英语会成为我高考时拉分的利器,而数学则从高一起就变成了一把被氧化铁覆盖的废铁(说人话,就是生锈了)……
既然如此,那还写个……
我:“今晚去外面吃饭吧?”
小志:“好啊,反正我也挺无聊的。”
“无聊”这种词是一个高三学子应该说的吗?这么多作业你还无聊?你的“五三”呢?
然而,吐槽的同时我已经在去外面吃饭的路上了……
路上我们玩了一下路边的饮料贩卖机。选择好自己想买的饮料,用手机扫码支付即可。科技进步就是好啊。购买成功后,我们就像两个没见过世面的傻子一样盯着贩卖机的取货口,等着“咚”的声音响起,拿出饮料的时候像是发现了宝藏。
在沉闷的环境下待久了,连贩卖机都变得有趣了很多。
不论是吃饭还是走路,我们都是东扯扯西扯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走路也跟老人似的慢悠悠的,所以等我们回到教室的时候已经差不多上课了。
一如往常,晚自习开始没多久,我题目做着做着就会开始犯困,一般要第一节夜自修过半了才会开始好转。笔在草稿纸上画了又画,草稿纸密密麻麻,脑子却依旧一片空白,时常觉得两节晚自修下来之后一无所获。
不知道自己脑子当时在想什么,一上完晚自习,我就问小志要不要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坐坐,小志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说是这么说,但我也不知道去哪里,小志就把我带到了一楼初中部的草地旁,我那时才知道他之前一个人没事的时候也经常这么做。
和往常很多时候一样,两个人去了那里依旧是想到什么说什么,经常一坐就坐到了宿舍熄灯的铃声响起。我们的运气很好,每次回去都赶在关门之前,且没被老师发现。
一种默契就在那个晚上形成了。有时候他找我过去,有时候是我找他过去。晚餐的时候也是,两个人都是点外卖后到别的教室里吃饭,依旧是一边聊天一边吃,所以吃得很慢。每次都是晚自习要开始了才回到教室。说白了,两个人就是一次又一次地浪费时间。
后来又一次和小志去草地旁发呆的时候,我才突然想明白了一件事。
曾经我试着努力去寻找同类,觉得同类就能够理解自己,就能够找到自己找了很久的救赎,然后就不再难过,不再觉得孤独。然而我错了,同类只能够尽可能地理解你,并不能帮助你找到想要寻找的救赎。
虽然我们是两个人一起坐在草地上,两人的距离也挺近的,但我们两个人依旧是两个孤独的个体,这是我们怎么样也改变不了的。
到了第二个学期,小志觉得天天晚上叫外卖太过于奢侈,就一个人独自去食堂吃饭了,我就中午依旧和别人一起点外卖,晚上偶尔会跟人去食堂吃饭,大多数时候我都是一个人吃晚餐。
早上原本也是打算一个人吃饭的,但是有一天早上去校门口拿外卖的时候,听到一个舍友在背后说“小九好像经常一个人吃早餐,明明是同一家的外卖……”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故意说给我听的,还是没有控制好音量,毕竟拿外卖的时候我就走在他们前面不远的地方。
我终究还是和小志不一样啊,尽管听了那句话后我心里并没有太大的起伏,但后来我还是和他们一起吃早餐了,像是刻意在维护着什么。不过晚上的时候我依旧会选择一个人吃饭。
小志选择去食堂吃饭之后,晚餐的时候就找不到人聊天了,我就回校之前在手机里下载好电影,让电影代替小志的空位。
我总是会选择没有人的教室,因为没有人的教室会更加地安静。
黑暗会让我觉得更加地安静,只有手机屏幕的光在亮着,像是被浸没在寂静的深海。
05
所有的安静都是人造的冷清。
这是薛之谦《哑巴》里的一句歌词。
为什么要突然提到这句话呢?
没什么,就只是,突然想起这句歌词而已。
06
高考之后,我和小志就基本不见面了,就只是偶尔在微信上面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但也正是这样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让我在音乐梦的路上情绪崩溃时,能够有一个情绪发泄的出口,也正是那偶尔的几句话,让我能够重新鼓起勇气继续前进。
大一的寒假,我孤身一人跑到重庆治疗喉炎。由于我是瞒着家里人出门的,所以身上的存款有限。付完一个疗程的治疗费和前两天的吃住费用后,我身上的钱就不够了。别说回去的钱了,就连后面几天的吃住都是一个问题。
刚开始的时候我不敢跟家里人借钱,怕一借钱就会暴露,于是就想着跟朋友先借点钱。
我找了两个高中同学借钱。
第一个同学说可以暂时借我八百,但必须在过年前还清,那个时候距离过年也没有几天了,我自然是满足不了那个同学的条件的,而我那十分离谱的“分期付款”条件也是我朋友接受不了的。第二个同学就是小志了,小志在了解到我的情况后,二话不说转了七百给我,过了几分钟,他又转了七百给我。其实那个时候的小志也很艰难,他本来存款就不多,这一次可以说是把家底都给了我,而且他还申请了助学贷款。即便这样,对于我提出的十分离谱的“分期付款”他也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后来,我还是选择了跟我爸坦白。预想之中的责备没有到来,他马上转了两千给我,问了下我治疗后的感受,让我把一个星期后回家的机票订了,之后就是每天让我发几条消息或者打电话告诉他我是否安全。
考虑到接下来的治疗、舞蹈、声乐等费用,我先转了七百还给小志,加上来重庆前借的七百,一共欠一千四,打算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一年内还清。
回到学校后,我在超市里找了份理货员的工作,加上平时生活费里省吃俭用省出来的钱,扣掉每月一千多的舞蹈声乐费用,每月还几百给小志,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将一千四还给小志。
大一的暑假,我想着留在广州继续学习声乐和舞蹈,但是需要一个人帮自己分摊租房的费用。想来想去,我也只想到了小志一个人,于是我又一次找到了小志,小志没多说什么答应了。
虽然小志确实也有逃避自己父母的原因在里面,但我知道也有一部分原因是他担心我。
很多次情绪崩溃的时候,小志是我为数不多能够倾诉的人之一。虽然有时候他也不会回复,但我知道他一定有看到消息,光是这一点,对于那时的我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了。有一句他安慰我的话我到现在都记得特别清楚:意义这东西不是别人给你的,而是你自己给自己的,一样东西对你有什么意义,只有你自己清楚。正是这句话,在我怀疑自我的时候,给予了我继续前进的勇气。
从大一的第二学期开始,为了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唱歌跳舞里面去,我开始不再管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基本上都是应付了事。到了大二,我开始逃课,我不但逃选修课,我连专业课也逃。
我学习唱歌跳舞这件事,我爸到我毕业后的现在都觉得我是被人忽悠了,舍友在听说我连专业课也逃之后,都觉得我的做法不太妥当。到其他平时不怎么接触我的人里面,我可能已经和“不良”挂上钩了。
对于我这种方式,从理智上来说,小志是不支持的,但是他依然是为数不多会尊重我选择的人之一。
当初是因为什么而想要学习音乐的呢?
第一个原因是我希望自己能够被别人看到。第二个原因是我觉得音乐和文章一样,可以把我们平时很难说明白的情感传递出去,我希望我能够通过音乐找到那些和自己有类似心情的人,希望可以通过音乐这个导体给他们传递一点温暖。
说句实话,我是真的有想过破釜沉舟的,也真的有在一点一点把自己的退路封死。我跟我爸从大一吵到大二,被辅导员叫过去谈了两次话,也确实争取到了大三休学一年的机会,当时差的就是找一个休学的理由了。
如此执着地想要学习音乐,是不是因为我能够在这个方向上看到未来呢?
其实不然。
不论是声乐老师,还是我的舞蹈老师,在一开始接触到我的时候都不觉得我能够学好,声乐老师甚至想让我放弃当歌手的念头。
巨大的压力使我时不时地情绪崩溃。有一天晚上睡觉之前,我突然跟舍友们说我很难过,但是我一边说一边模仿着喜剧演员的样子假装哭泣,然后我的舍友们就成功被我逗笑了。我越说自己很难过,他们就越觉得我在搞笑,他们笑,我也跟着他们一起大声笑。熄灯之后,我才慢慢变回面无表情的样子。
其实当时的我,真的很难过,胸口像是要裂开一样。
07
数不清是多少次陷入这样的梦魇里了。
梦里的我总是很难过,悲伤在我胸腔里迅速地膨胀。
我像是为了保护自己柔软腹部的小动物,将自己的身体蜷缩起来,巨大的悲伤不断地挤压着我的泪腺,却又在即将越过警戒线的时候停住了。
积压许久的情绪终于找到了宣泄口,我在梦里开始很用力地哭起来。尽管没有眼泪,但那种感觉太过于真实,甚至给了我一种比现实还真实的感觉。
这种梦魇还有点儿不一样。我还能够模糊地感知到现实的世界,我似乎能够听到舍友们在聊天,也能够听到他们或远或近的脚步声。
我很清楚这是梦魇,所以我想我应该快点醒过来,我害怕自己真的哭了,我害怕被舍友们发现自己在哭。等我从床上坐起来的时候,我看到我的大学舍友们站在我的床边聊天,和我梦魇里的猜测差不多。
他们看起来没有任何异样,像往常一样聚在一起聊天。看来我哭也只是在梦里哭,睡觉时的我并没有发出任何的声响。也是,如果那样,他们应该早就把我叫醒了吧。
我擦了擦自己的眼睛,眼睛是干的。不知为何我在心里松了一口气,像是小动物在保护自己柔软的腹部不受到伤害。
除了这种形式的梦魇,我还有过另一种形式的梦魇,那种梦魇我还和小志说过。
我:我似乎会做和你类似的梦?大概也是梦魇吧。一开始,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改变梦的走向,但到了后面就控制不了梦的走向了,它会开始往坏的方向发展,感觉就好像是剧情游戏一样。我虽然没有看到梦的尽头是什么,但是我却可以几乎百分之百地肯定梦的尽头是死亡。如果我挣扎着醒来又马上睡过去,梦就会沿着刚刚的方向继续走下去。只有醒来后玩玩手机或者做点别的事,像是比赛教练通过暂停打断别人的进攻节奏,等困意少一点了再继续睡才不会回到原来的梦里。
小志:这样活着太虚幻。现实空虚得像梦境,梦境又疼痛得太逼近现实,无时不刻保持着挣扎的情绪。
08
小志,我一直觉得你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即使是正在写这篇散文的我也是这么觉得的。
你和我一起在荒芜的沙漠上游荡,但你看得比我更加清楚,所以很多我身上自己都看不明白的事情,你都能一阵见血地指出来。
直指要害,没有半点偏差。
不过有件事我比你强,那就是有很多人会觉得你很奇怪,感觉得到你与周围世界存在的隔阂,但是当我跟别人说我很难过的时候,别人会突然一脸疑惑地看着我,说:“你会难过吗?”
其实我也不知道在这方面,我是不是真的就比你强。
我应该算是赢了,还是输了?
09
越长大,就越会隐藏自己的情绪。可以是面无表情地对待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也可以是将内心深处的自己隐藏起来,将自己混合在人群中。第二种会稍微累些,因为装久了自己也会习惯自己在别人面前的样子,然后就会习惯性地笑,尽管自己并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笑。
越来越不想说一些感觉很多余的话,也越来越不喜欢和人群待在一起,但是小志不一样,很多事情都可以和你说,很多时候就算什么话都不说也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很多时候什么都不说反而是很好的一种状态。
我们都是在荒芜的沙漠上寻找,只是偶然遇到了就一起漫无目的地行走而已。
明明是两个人,却又是彼此都无法靠近的个体。距离保持得刚刚好,因为都是孤独的灵魂。
10
2023年1月20号
我:你们放假多少天?要不要年后在你回去前聚一下?
我:要不要都记得回一下啊。
小志:你几号回去?
我:我不回去😂😂。
小志:啊这?
我:我打算过不了国考就在家待到清明,然后去广州,要不然就回家跟着家里人做生意。
小志:挺好,我可能有点早。
我:啥时候?
小志:可能初四初五。
我:哇,这么早。
我:你几号回?(其实我是想问你确定好几号回了没,但提问的方式不够具体,弄得我好像重复问了,我的锅,以后需要注意一下自己的提问方式……)
我:你订车票了没?
我:你啥时候有空?
2023年1月21号凌晨
我:除夕快乐!!!
2023年1月22号凌晨
我:又是忙着回女朋友没空回我的消息?
又过了差不多半个钟……
我:你呢,有空就说有空,没空就说没空,看到就回一下,这个问题我之前不是跟你说过了吗?🙂
小志:啊这……新年快乐!
我:你没有抓住重点……
小志:初三或初四怎么样?
以上便是我和小志在2023年第一次见面前的聊天记录……总感觉自己好卑微的感觉……
在和朋友们相处的过程中,我十分讨厌的一个点就是别人不回复诸如邀约等比较正式的消息,且事后没有任何的解释,因为这样会让我感到不尊重。至于其他非正式的聊天,朋友突然不回了,我倒是没有什么意见。
大概一年之前,我就因为这个原因删了一个认识了差不多十年的朋友——小叶,当时还是小志为了不让我继续犹豫下去鼓励我删除的,结果他自己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而且还不是一次两次,弄得我都开始怀疑我们两个之间的友谊了……
回头想想,删除小叶这件事确实有些感性爆发了,可能人家确实就是刚好有点忙导致忘了回呢?又或者想着晚点回结果忘了,比如说…小志……
说句实话,前面两次他忘了回复或者自己心情不好就不回复之后,我确实是有考虑过把他删了,甚至是这次见面前我都想着要是我再次强调了自己的原则后他还不回复,那我就把他删了。要不是考虑到我和他之前的“革命友谊”,且见面后他道歉的态度挺诚恳的,我早就把他删了……
在这里,我要再次点名批评小志!!!
这一次的见面和以前的很多次见面一样,明明见面之前有很多话题想聊的,甚至还在心里过了一遍,像是打草稿似的,结果见了面后却又不知道应该怎么表述自己的想法,往往都是想到啥就说啥,导致一些见面之前很想聊的话题没谈到又或者聊了几句就没了。
不过这样也挺好,大概这就是好朋友之间的相处模式吧。顺其自然,想讲的时候就自然会讲的。
聚餐时,我莫名又想起我和小志两个人刚刚认识时发生的事情,低下头微微笑了笑。
对于我们两个能够成为好朋友,我一直觉得是很神奇的一件事,因为我一直觉得小志比我聪明得多,怎么会和我这样的傻瓜当朋友呢。
我记得上次聚餐的时候,我送小志离开之前,问:“有没有觉得我们刚刚认识的时候挺搞笑的?我怎么弄得跟追女孩似的?”
小志笑了笑,说:“有一点。”
“哈哈哈哈,再见”。
“再见”。
11
以下是我和小志的另外两次聊天记录。
第一次
我:我是什么感受?
小志:一样的隔阂,一样地对世界感觉冷漠,一样感觉孤单。不过我陷得更深,更失败,更不愿意表露。
第二次
小志:或许是反过来,因为格格不入,所以隐藏自己去适应。
我:好像也是吧。
12
一点写后的碎碎念
这篇文章的原稿是六千多个字,现在是第二次,我把它扩充到了近万字,补充了更多的细节。
几年后再来看的话,确实有种“无病呻吟”的感觉哈哈哈,关于孤独的描述有一股“中二“的味道。但是,里面关于孤独的描述,在现在的我看来也不全是错的,甚至隐约有种那时候就能够想到的小骄傲哈哈哈(比我早意识到的人就当我没说)。
比方说,就算是两个人距离很近也依旧是两个孤独的个体那一段的描述我就觉得挺好的。
遇见小志之前,我觉得孤独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应对,那时候能够想到的途径除了结交更多的朋友之外就是去寻找所谓的同类了,觉得找到同类就可以找到解药,然后不再孤独。一直到和小志成为朋友后我才明白,孤独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的,而且是伴随我们一生的,它更像是慢性病,吃药只能起到缓解的作用,一旦环境气候发生变化,就可能会重新复发。
孤独确实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但只要你学会了与它相处的方式,它也就没那么可怕了,甚至还可以帮助你看清更多的东西。
是啊,如果说非要给孤独找一个解药的话,那就是学会与它相处。具体如何相处就只能靠自己了,这是别人帮不了的,因为解药只在我们自己身上。
感谢与小志的相遇,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
清明节过后,我会到广州找工作,届时可能会和小志一起合租。小志目前在中山工作,但早有了跳槽到广州的想法,只是需要先把一些事情处理好。
我合租的原因主要原因不是怕孤独,而是我怕黑。不是怕所有的黑,而是一些特定情形下的黑,具体以后有机会再解释吧。
和小志聊到合租的事情时,小志说正好也有想要向我学习的地方。
看到小志这么说,我有些惊讶,第一反应是疑惑,不知道自己身上有什么东西是值得小志学习的。同时,也让我觉得有些神奇。
在我心中比自己要厉害得多的小志,居然会想要向我学习?
和小志相识真的是一件挺神奇的事情啊,能够和小志相识真是太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