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慕言
美国神经生理学Paul D. MacLean博士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了“三层脑理论”。
他提出:人类有三层大脑,功能各异,一层包裹一层,随着我们日益成熟,我们会在这三层大脑上构建思维系统。这个系统包括:
(1)本能脑(即爬虫脑):它的主要功能是保证身体安全,做出应激反应。
(2)情绪脑(边缘系统):情绪脑会将爱、愤怒、害怕等情绪带到行动中,喜欢让事物维持原状,并且它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非黑即白。
(3)大脑皮层(新皮质):它是最理性的,运用左脑或右脑系统的视觉想象能力,帮助我们聚焦未来,完成计划,实现目标。
了解我们的大脑,有助于提升了解他人、走进他人的能力,因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通常被调用最多的是我们的情绪脑。
情绪脑喜欢同一类型,与自己相近的人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情绪脑才会感觉安全和舒适,并且愿意放下戒备深层交流,敞开心扉。
所以,一个人必须在感到安全和被理解的情况下,才能将心底的深层思想对外开放,我们才能真正的实现有效聆听,走进内心的聆听。
那么,真正走进内心的聆听应该是怎样的呢?
一、真正同频
市面上有很多关于聆听的课程,甚至有很多的课程里面讲到,你要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甚至是说向内向外的各种动作,来说明或表现出你真正是在聆听对方。
但实际上这些拙劣的演技并不能真正帮助你走进对方的内心,甚至一些夸张的、不合时宜的动作恰恰会适得其反。
我们如何能够真正做到忘掉自我,进入到对方的内心,对方的场景,去感受对方的状态呢?
他快你快,他慢你慢;他注重结果,你聆听他的关键,他注重感受,你认同他的状态……
使用他的节奏,才能真正建立同频,打破彼此的壁垒。
二、关闭评判
情绪脑还有一个特征:考虑问题的方式是非黑即白,没有灰色地带。
所以,我们在沟通的过程当中一旦听到了一些信息,就会倾向本能的作出类似的判断:看吧,这个人就是这样的,那个人就是那样的,她这件事情做对了,或者这件事情做错了……
而大脑里一旦出现评判的声音,我们就会选择性关闭一些感官系统,比如:我们会选择性倾听,只选择与自己的判断符合的部分,来进一步佐证自己有多么高明;或者关闭耳朵,在内心给他人作出判断,贴上标签,非左即右……
我们带着评判去看待事物,看待对方,而这些情绪对方也是可以感知的,无形之中,我们就把对方推向了对立面。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一个原本不需要非黑即白的事物。
而一旦他们内心深处感知到这一点,自然会从你的身边走开。
控制住,不做评判,不贴标签,才是真正的未来走进内心聆听对方的有效方式。
三、不去总结
聆听不是领导发言后的总结和拍马屁,马屁拍到马腿上,伤人害己。
重复也不是毫无底限和节操的一遍一遍提醒,这样只会让对方觉得自己是个傻子。
真正走进内心聆听是理解对方真正想要表达的价值观,理解对方的感受,而不去总结或变相总结对方说的话语。
我们能做的是在关键信息出现的时候,帮助对方加以强调,确保同频。让对方能够感知到你与他在同一个维度,同一个当下,感受的是同一种情绪。
这样他们就不会做出应激反应,也不会感觉到被冒犯。
四、避免建议
如果我们带着对方期待你给出建议的假设和心态,我们传递出来的信号无异于:“你是不完整的。”“你需要我给你的建议。”“你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帮你解决现在的问题。”等等等等……
而我在实际过程中发现,一旦我们倾向给出建议,对方会立刻开启“解释”和“对抗”模式,他们会倾向为自己寻找合理的理由和借口,而非聚焦于表达本身。那么,聆听也就演变为一场辩论赛,真正走进内心也就无从谈起。
真正走进内心的聆听是聆听他人的能力,唤醒他们内在的本来就有的能力与资源。不管是分享喜悦还是重建自信,相信对方都有解决这一切的有效办法。
探索聆听是真正感受对方的过程,你想要批判对方时,请先穿上对方的鞋走一走,发现感受的魔力,建立真正走进内心聆听的桥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