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有意思的文章读书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出入科学与文化的森林:以假乱真的《林中秘族》

出入科学与文化的森林:以假乱真的《林中秘族》

作者: 洪靖 | 来源:发表于2016-09-16 09:31 被阅读395次

《林中秘族》(The People in the Trees)是一本虚构小说,号称混合神话、现实、与超现实,但读起来却非常具有真实感。故事主轴并不复杂:诺顿是一位(医学)科学家,跟随人类学家塔伦特前往名为乌伊伏的土著国度,探求该族传说中长生不老的秘密;诺顿发现该国特有的海龟欧帕伊伏艾克即是答案,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然而,这趟旅程不但影响了乌伊伏国的命运,也让诺顿的科学家生涯产生了惊人的转折……

林中秘族简体版封面

写作手法营造的真实与问题

如果《林中秘族》封面没有印上「小说」二字,我们很可能以为它是一本真实的科学家自传或人类学报告。虽然本书改写自 1976 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 Daniel Carleton Gajdusek 的真实故事,但它的真实感并不来自于此,而是肇因于巧妙的行文架构上:开篇(书中的)「作者」──诺顿的好友兼助理罗纳德──即宣告此书是他替诺顿编辑的回忆录,接着便进入诺顿的长篇自述,文末罗纳德再度出现并还原诺顿原欲删去的某个关键段落;有趣的是,隆纳德不时在书中提供「注脚」,说明某些科学家的生平与贡献、诺顿某个说法来自哪本科学期刊的哪卷哪页、研究赞助单位撤销资金的缘由…等;书中所提及的大学与研究单位皆有现实参照,甚至诺顿对于几个大药厂的指责也完全「指名道姓」(辉瑞、娇生…等)。这些大量的「假」细节,让故事整体变得很「真」,这是作者的功力所在──我读到一半甚至怀疑,作者怎么有这等耐心和时间去创造这么多琐碎的东西?但这也是次书最有趣之处:形式上的用力造假足以转化成内容上的真实感受。

但这或许也是《林中秘族》虽然故事简单但读起来却十足「发散」的原因。作者在书中埋了两个「谜题」:(1)诺顿身为堂堂诺贝尔奖得主为何因为「性侵男童」而遭罪入狱,他真的这么做了吗?(2)乌伊伏国真的可以长生不老吗、长生不老的秘密是什么?作者显然认为具有悬念的是第一个问题而不是第二个,所以开篇即透过隆纳德之口说出问题 2 的答案(食用海龟肉可以延长寿命但心智会退化),但问题 1 一直到全书最后几页──就是那些被诺顿删去但被罗纳德复原的段落──才正式解答。这种解谜的不平衡,使得全书花费最多篇幅的乌伊伏国探险读起来变得有点味如嚼蜡,因为读者早已知道长生不老的谜底所在。换句话说,诺顿对乌伊伏所见所闻的巨细靡遗描述,虽然可以增加故事的可信度,却可能减低读者的耐性。

林中秘族英文版封面,直接揭示了谜底——海龟

对于问题 1 呢?作者似乎想要呈现某种道德相对主义──人类学研究经常碰触的难题之一──因此并陈了乌依伏社会里无所不在且毫无年龄限制的性交举动与美国社会给予诺顿的道德谴责和刑罚罪责,想要突显某个社会视为理所当然的规定在另一个社会却不一定成立。不过,这个发人深省的论点却仅是点到为止,没有进一步深究与追问(例如描写法庭上的辩论),只以最后诺顿和隆纳德趁假释期避走他乡来做结。另一个叙事无法聚焦的情况,也与问题 1 有关。中文全书大约 400 页,开篇使用将近 100 页让诺顿阐述自己的孩提时代与求学经历,似乎想要暗示诺顿的恋童习性与他的成长背景有关,但或许因为过于晦涩不明(当然也可能是我没读出来),使得两者连结不甚明显,以至于这占据 1/4 的篇幅似乎带有某种程度「流水账」的味道──诺顿的形象虽然变得立体,但却要在「熬过」一百页之后故事才算正式开始。

林中秘族里的科学研究与悲剧

除了上述的主轴,《林中秘族》也用部份篇幅叙述诺顿将长生秘密公诸于世之后,乌伊伏国所受到的影响与改变,例如:研究单位进驻乌伊伏诸岛寻找更多海龟、当地人因为接触西方社会而开始变得「文明」(本来不穿衣服但现在穿了,虽然很破烂)、当地父母为了换取物资而将孩童换/卖给西方人(诺顿也因此收养大量孩童)…等。作者无疑想要指控科学研究对于原始部落的掠夺与侵犯,使得一个原本与世无争的祥和社会失去它原有的样貌。这让人不禁疑问:科学研究一定会带来如此结果吗?很不幸,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

人类学者出身的社会学家/哲学家 Bruno Latour 曾经如此说明科学:西方科学家跑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把土壤、植物、动物、甚至人物带回家乡,然后在实验室分类、解剖、试验它们,但科学家常常遇到困难,因为在 A 地有用的东西在 B 地不一定可以发挥效果,而在 B 地提炼出来的物质去到 A 地也可能毫无作用,所以科学事业的成功往往伴随着另一个条件──A 地与 B 地变得越来越像(Latour, 1999)。

社会学家/哲学家 Bruno Latour,目前人文社会学界的 pop star

这就是我们在书中看到的,诺顿将海龟和梦游者(也就是吃了海龟肉的土著)带回美国以后,始终无法找出寿命增长但智力衰退的真正机制,因为他无法确认在实验室中梦游者退化与海龟无法繁殖的原因究竟为何──是「实验对象」本身的性质还是环境改变所导致?于是,就跟每个企图探寻与制造乌依伏长生药的科学机构一样,诺顿数次来回乌依伏国想要弄清楚奥秘之所在,却也在不知不觉间让乌伊伏国变得更像美国社会,当然也在美国社会制造了某些类似乌伊伏国才会出现的食物。影响是双向的,但对于原本就较为贫乏与弱势的乌伊伏国来说,同样的改变幅度却可能意味着较大的冲击以及不可逆的后果。

这也是为何,虽然书介直指诺顿是「心怀鬼胎的科学家」,也说这是「一个充满贪婪、背叛、谎言的噩梦」,而台湾(繁体出版较早)更有不少评指责论诺顿的作为导致一个纯朴社会的瓦解,但是,我始终没有在书中读到明显诺顿贪心或自私的桥段;相反地,就像上一段说的,这可能是科学事业自然而然的後果,而诺顿不过就是专注在解开谜底本身而已(他甚至没想着要得诺贝尔奖)。这就是诺顿认为自己十分无辜的原因:

我登岛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也不是为了改变一群人,让他们用我的方法过活吃饭,信奉我的宗教。我只是去冒险而已,只是想要有所发现。虽然常有人指控我毁了一个部族与国家……然而,他们真的是我毁掉的吗?这我无法断定。我只是做了任何科学家都会的事。如果重新来过……我可能还是会做同样的事。……我应该说,我肯定会做同样的事。(繁体中文版,页 345,粗体为原著所加)

林中秘族作者柳原汉雅

结语

《林中秘族》无疑是一本人类学式的小说,透过杜撰与堆砌大量细节(特别是那些极其专业的注脚),让书中的科学家与异民族有了活生生的样貌。作者对于微小之处的精雕细琢令人佩服,也值得初出茅庐的创作者们看齐。本书触及的议题既多且杂,经常牵涉到敏感的道德话题,其实很有发挥空间,但可惜往往点到为止。在作者细描与读者细看每株树木的时候,似乎容易忘记整座森林的样貌,导致有时候偏离了主轴、有点迷路。这或许也是原书英文书名的另一种诠释吧:面对这本细节的森林,我们也成为了「The People in the Trees」。

参考书目:
Latour, Bruno (1999). Pandora's Hope: Essays on the Reality of Science Studies. Cambridge &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相关文章

  • 出入科学与文化的森林:以假乱真的《林中秘族》

    《林中秘族》(The People in the Trees)是一本虚构小说,号称混合神话、现实、与超现实,但读起...

  • 【乡村振兴•浙江经验】2019.01 第2期

    ​ 「文旅·中央」 中国林学会公布“2018森林中国·发现森林文化小镇”遴选结果,全国20个“生态文化保存完好、森...

  • 灵剑九世

    “自从那次森林之争后,我们雷鸟一族在森林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不久父亲的身体越来越差,于是从全族中选拔族长。”“...

  • 虫族

    虫族,生活在虫族母树支撑着的远古森林里,直到北海飘来的魔气入侵,虫族带着母树的种子离开虫族秘境,孢子随着风越飘越远...

  • 2018年12月30日鎮西堡,司馬庫斯部落之旅之高山小學篇

    走入台灣最美的深山部落—-司馬庫斯。盡興感受泰雅族的原住民文化,來一場深度健行,擁抱大自然之美,盡情享受森林中最濃...

  • 森林中的宝物

    喝咖啡也能聊出新玩意 前几天跟朋友喝咖啡 两个人在窗前有一句没一句的说著 因为两个都是男的... 突然,我的朋友问...

  • 森林中的童年

    第一次画水彩动漫,细节刻画的不够好,还有水分控制差。^0^~

  • 森林中的小路

    午后 森林中有条柏油马路 强烈的阳光倾泻下来 小路仿佛铺满了闪烁的晶莹 宛如银河系的繁星 繁星上全是树和叶 树和叶...

  • 森林中的梦

    昨晚梦见坐在他摩托车后座在森林里飞驰 我们漫无目的 一路向前 森林是嫩绿嫩绿的 雾与阳光完美融合 那个时候我忘掉了...

  • 森林中的美味

    我们这儿每至七、八月,森林里会生长一种味道鲜美的蘑菇,名为“三塔菌”。它长到最大时,菌盖平平,白中透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出入科学与文化的森林:以假乱真的《林中秘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fti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