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帝内经》所记载的五胜之一“悲胜怒”,是人体情绪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但是,由于后天习得性经验的不同,很多人在大多数时候,遏制了自身的这种调节机制,从而导致肝气郁结、横逆、上逆、甚至郁久化火、肝火上炎、血菀于上等一系列病理变化。本文紧扣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结合古典医籍所记载的案例和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对此机制做了阐述。旨在倡导人们遵循人体的生理机能,科学管控情绪。
【关键词】:悲 怒 情绪 调节 机制
悲”和“怒”只不过是人的两种情绪而已,为什么说“悲胜怒”是人体情绪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呢?
请看下面的场景:
九岁的儿子,上完游泳课回来,进门就满腹怒气:
“妈妈,今天我们班有一个大哥哥把我往水下按,我都喝到脏水了......”
“那你告诉教练啊!”
“我给老师说了,可是老师说,是我调皮......”
说着,呜呜呜哭了起来......
上大二的女儿,舍友经常在宿舍进行网络直播,甚至通宵达旦,女儿曾进行多次制止,丝毫没有起色。
叮铃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我拿起电话,女儿情绪激动,义愤填膺地告诉了我这个情况,我很性急,话没听到一半,就告诉女儿,你应该怎么怎么做,其实,我所说的这些都是女儿曾经用过却不起作用的方法,呜呜咽咽,我又听到了女儿的哭声......
其实,小时候,当我们的愿望不能达到的时候,当受到同学们欺负的时候,虽然说有理不在声高,但是我们还是会情不自禁地与其进行大声地理论,当理论不成功的时候,大部分时候就气哭了。哭过一场之后,事情一样没有解决,愿望照样没有被满足,但我们的情绪却会平复很多。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情景很多.....
从小孩子的的表现中,结合《黄帝内经》的理论“悲胜怒”和现代心理学幼儿情绪的管理方法,我们发现: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岐人岐伯就认识到:“悲胜怒”其实就是人体自带的一种情绪调节机制。
现代社会中,由于后天习得性经验的不同,对待愤怒情绪,有些人会适度的克制,这样当然对身体很有益。但是过度的克制和丝毫不加克制两个极端,都会导致一些心理、精神疾病,所以在现代心理学的情绪管理课中,常常用到大喊和哭或大哭两个行为来进行心理疏导,以解决抑郁状态求助者的心理问题。
从我国现存最早的讲述中医基础理论的书籍《黄帝内经》中岐伯所讲述的人体的生理功能来看,这种情景的出现和我们人体自带的情绪调节机制——“悲胜怒”密切相关。
祖国医学将五行相生相克关系与人体正常生理机能相联系
五行相生相克图五行学说并非言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本身,而是指五种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它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间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按其属性进行归纳。凡具有生发,柔和特性者统属于木;具有阳热,上炎特性者统属于火;具有长养,发育特性者统属于土;具有清静,肃杀特性者统属于金;具有寒冷,润下,闭藏特性者统属于水。将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事物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以下是五行所主(联系)的事物
一、木——主东方、春天、肝、胆、风、青色/绿色、筋、眼睛、呼 、怒
二、火——主南方、夏天、心脏、小肠、暑、红色/紫色、脉、舌头、笑、 喜
三、土——主中央、长夏、脾脏、胃、湿、黄色/咖色、肉、嘴巴、歌 、 忧/思
四、金——主西方,秋天,肺脏、大肠、燥,白色、鼻孔、皮毛、哭 、 悲
五、水——主北方、冬天、肾脏、膀胱。寒、黑色/蓝色、骨、耳朵、呻 、 恐/惊
从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和五行所主事物,可以看出,祖国医学将五行相生相克关系与人体正常生理机能联系起来。五脏之间的相生相克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关系和现象;只有出现太过及不足,引起相乘、相侮等关系时,才会构成病理关系。
肝体阴用阳,在志为怒,是古人对人体生理的朴素描述
春天给人一种生发、向上的力量,仲春的时候,草木翠绿、花儿怒放,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依据五行所属和天人合一之说,肝属木,春气通于肝,那么,在人体,肝的生理状态就像春天一样、像木一样生发、调达、舒畅;肝在志为怒,“怒”有怒放的意思,“志”可以理解为“长久”的意思。也就是说人体保持一种持久的积极、阳光、向上的精神状态,即现在所说的身心健康状态。
自然界,木的生发会产生物质和能量,从五季应五行而言,木生火,仲春的时候,木气继续生发,当量能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变化,就会从春天进入夏天;在人体,肝的生发也产生量能(体阴),当量能累积到一定程度也会发生变化,转化成动能(用阳),为心所用,进行血液循环。
由此,五行中,木与火的相生关系,在五季和五脏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阐述;所以“肝体阴用阳,在志为怒”,是古人对人体生理状态的朴素描述。
肝气通于春,在五行中属木,在志为怒,木喜条达,有发散之意,并且树木摆动会发出呼呼的风声,所以说肝在声为呼,风的吹动,可以进一步促进木的生长。当人有了怒气的时候,不由自主地进行大声地理论、呼喊、吆喝,会使情绪得到抒发,心情变得柔和起来,从而使肝脏得到保养。这也是人体生理状态下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
怒伤肝,是一种病理现象
自然界春的欣欣向荣,铸就了夏的火热;人类阳光、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力量,铸就了饱满的精神状态。“肝在志为怒”描述的就是这样的一种身心健康状态。
《素问·本病论》说:“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这里所记载的“怒”为“恚怒”或“大怒”,“恚”《说文》解“怨也”,“恚怒”即“由怨生怒”也;“大怒”和”怒“则是程度上的不同,这里我将”怒“,理解为”适度的怒”,也就是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状态;如果这种状态出现了过度,那么,就会导致:气逆上而不下,或积于胁下或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三国演义》中孔明三气周瑜,后来周瑜又中箭伤,内因外因夹攻,临死前说:“既生瑜,何生亮!”。
这就是一个没有适时启动情绪调节机制而致身体机能严重受损生命提早终结的案例。我们只见到《三国演义》中描述这些将才多么骁勇善战,从来没有见过这些将领们因为生气而哭,甚至是大哭。其实由于他们的英雄气概,使得他们经常处在一种斗志昂扬、精神饱满的状态,当事不如愿的时候,他们生气了,怒了,却人为地极力管控、抑制机体的自我调节,最终导致肝气郁结,肝气横逆、肝气上逆,肝火上炎,血随气升,血菀于上等一系列的病理变化,甚至丧命。相反,也有一些英雄将领,脾气火爆,对手下打骂有加,这也是对情绪的不当管理,是情绪的失控,同样要生病的。这些过度抑制和放纵情绪的行为,其实是后天所习得的经验,也就是说,我们从出生开始,跟随父母、老师和周围人学习了很多经验,并不是所有的经验都对我们有益,比如人类违背“悲胜怒”的生理调节机制,教育孩子说“哭是没出息的表现”;比如有些家长一味放纵自己,在家里实施家庭暴力......我们很肯定在这种环境和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对自己情绪的管控能力会很差。
“悲胜怒”——人体情绪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
肺气通于秋,在五行中属金,在志为悲,在声为哭
金曰“从革”,“从”者顺从、服从也,革者、变革、改革之意,故金具有能柔能刚、延展、变革、肃杀的特性;秋天果子成熟,进入丰收的季节,秋风哭嚎,落叶归根,一派藏收的景象。顺应自然界特性,人体之气在秋天也进入收藏阶段,保持比较持久的收藏状态,这是肺之志。人体之气在春夏属于升发阶段,在秋天就进入藏收阶段,有了藏收,才不致使阳气过度升发,使身体变生它病,人们在哭的时候引起了很深的呼吸运动,从而使过度发散之气沉降,其实也就是对气的藏收。
悲(忧)伤肺,是指过度忧伤悲哀,可以耗伤肺气。
《素问·举痛论》说:“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医醇剩义·劳伤》说:“悲则气逆,膹郁不舒,积久伤肺。”
过度的悲伤哭泣,会使人感觉到上气不接下气,这就是肺气受到损害的表现,所谓“悲忧伤肺”,是一种病理表现。
肝属木,在志为怒,具有生发,柔和的特性,;肺属金,在志为悲,具有清静,肃杀的特性;五行中金克木,金与木二者相互制约;在人体五脏系统中,肝与肺相互制约;在情绪上,悲与怒也遵循这样的制约原理,所以《黄帝内经》说“悲胜怒”。
所以当我们被欺负、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或者受到委屈的时候,首先会大怒,大怒则气逆、气上,用于调节怒气的生理机制自动启动,大声的理论,以期抒发怒气,使情绪平复,使肝脏得到濡养;但是,很不幸,如果这样做依然没有使怒气得到减轻时,生理调节机制“悲胜怒”就会适时启动,我们就哭了,哭引起了很深的呼吸运动,使气沉降,使情绪平复,减少了怒气对肝气的损害,从而气机升降达于平衡。
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提出了“悲可治怒,以凄怆苦楚之言感之”的基本方法。
在疾病状态下,我们可以使用“悲胜怒”这个生理调节机制来使患者恢复健康:《景岳全书》载,两个女人发生口角后,其中一人“叫跳撒赖”,大怒休克。医生对休克的人说,要对她进行令人痛苦且有损美容的火灸。此人感到悲伤,便结束了“气厥若死”的行为。这就是一个对“悲胜怒”理论的具体阐述。
现代心理学情绪管理的重要方法:大喊、哭
幼儿园门口常常见到哭闹的孩子,究其原因无外乎委屈和生气,当孩子们哭过以后,心情就会好起来甚至就笑了。其实这就是人体适时启动了《黄帝内经》所记载的“悲胜怒”情绪调节机制自我调节的结果。然而,事实上我们见到的很多家长训斥孩子:“不许哭,你跟我闭嘴。”然后孩子哽咽着小声吭哧,长此以往,我们的孩子学会了抑制自己的情绪,长大成人,就成了过度管控情绪的一类人。如果让孩子痛痛快快地哭完,我们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时我们就会因为正确使用“悲胜怒”的人体情绪的自我调节机制而得到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民间有句俗话,只听过“气死人”,没听过“哭死人”,为什么?不就是因为“悲胜怒”本身就是人体自带的情绪调节机制吗? 所以孩子哭,就让他痛痛快快地哭,这样不仅哭不坏,而且还会使孩子学会科学管控自己的情绪,长大后才能远离抑郁等不良的情绪状态。这也是现代幼儿心理学很常用的幼儿情绪管理方法。
五行相克在五脏之间是一种生理关系,如果火爆的脾气(怒则气逆)上来了,能够稍微管控一下,比如启动自我调节机制:大喊,不成再大哭,完了之后,情绪平复,我们会理智的思考,从而问题也就会得到解决,五脏也得到了适度的养护,从而保证了身体健康。
从这种程度上说,《黄帝内经》中有关七情内容的记载,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石。
祖国医学在《黄帝内经》时代就有了“悲胜怒”这样的情绪自我调节理论,而且这种理论在现代心理学中被广泛运用,作为岐伯故里岐伯医学的传承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研究和整理《黄帝内经》中有关七情的内容,并很好地应用于临床,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医学文化的精髓。
参考文献:
《黄帝内经》 赵文博主编 辽海出版社出版 ISBN 978754513239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