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时事与历史简书电影院『闲话电影』
《百鸟朝凤》讲漏的历史,唢呐身份的暧昧与尴尬

《百鸟朝凤》讲漏的历史,唢呐身份的暧昧与尴尬

作者: 吾鬼子六 | 来源:发表于2016-05-17 13:09 被阅读157次

文/刀背藏身 (本文首发“明清史研究资讯”公众号,被文汇报APP等媒体转载)

1644年,清军入关,成百上千的中国人誓死不愿剃发留辫

1900年,洋人进京,成百上千的中国人誓死不愿割辫蓄发

1559年,明朝人徐渭望着金元外族留下来的唢呐,感慨中华正音的衰落;

2016年,电影《百鸟朝凤》,唢呐成了中国民间乐器的代表,遭受西洋管弦乐冲击。

历史,时常在不经意间,给人一种轮回之感。

因为一跪,吴天明导演的《百鸟朝凤》成了近期最热门的电影。电影中,两代唢呐匠人对于唢呐这门传统艺术的执着追求,师徒之间的真挚感情,电影人的集体背书,让我们收获了戏里戏外的不少感动。

电影里的拜师仪式

从电影艺术层面来看,《百鸟朝凤》或许是成功的。从一个有点历史学“毒辣”眼光的看客角度来说,这个电影对于历史的把握有些偏差,使得原本可以更深刻的艺术电影,平添了几分中央六套的调调。

这个偏差在哪里呢?其实就是电影中被赋予了象征意义的唢呐。焦三爷抚摸着珍藏的一个小唢呐,自豪地讲唢呐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清朝。恍惚间,我们会觉得唢呐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民间乐器,是中国传统器乐的代表。

其实不然,这个在我们眼里已经中国化到“老土”的乐器,在一千多年前也是从西方传进来的“洋乐器”;在四百多年前,还因为外来者的身份,被那时的中国人嗤之以鼻。。

唢呐匠的荣耀

关于唢呐的起源,日本学者林谦三在他的著作《东亚乐器考》中说: “中国的唢呐, 出自波斯、阿拉伯的打合簧(复簧) 乐器苏尔奈”。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唢呐这个名字是波斯语zourn¨a 的音译。美国出版的《世界乐器》(见附录) 一书中也讲道: “shawm (即唢呐———笔者) 家族的乐器可追溯到古代中东和欧洲文明。”

于是,这个在《百鸟朝凤》里看似“土的掉渣”的乐器,追究其来源竟然也是来自“西方”。只是那时的西方,是西域而非西洋。

唢呐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学术界还有争论。但从一幅唐代骑马俑的照片中,我们看到俑人手里举着的乐器,正是管身比较短粗的一支唢呐。或许,在唐代的时候,唢呐这件来自于中东地区的乐器,已经随着丝绸之路的漫漫黄沙,传入了中国。在长安城的街边,跳着胡旋舞的异域女子,身旁就有一个吹唢呐的乐师在伴奏。

唐代吹唢呐的俑

明代的中国人,依然把唢呐视为外族的乐器。徐渭在《南词叙录》中所说: “至于喇叭、唢呐之流, 并其器皆金、元遗物矣。”�在徐渭的眼中,唢呐是金朝、元朝的遗物,是女真人、蒙古人带到中原来的乐器。徐渭进而愤愤不平地说道,琵琶、古筝、笛子这些中华传统的乐器,现在存不下来几首完整的曲子了。唢呐、喇叭这些“胡人”的乐曲盛行,中华正音不在。

徐谓撰,成书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在徐渭的抱怨中,我们似乎看到了400多年前的一场对决。一边是以琵琶、古筝、笛子、阮咸为代表的本土乐器,一边是以唢呐、喇叭为代表的外来乐器,那时的唢呐犹如《百鸟朝凤》里的管弦乐,站在台上睥睨地望着太师椅上的本土乐器们。这个似曾相识的场景,放佛是历史的轮回一般。

明代的唢呐不仅被用于民间,在军中也有一席之地。戚继光《纪效新书》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号笛就是唢呐的别称,用于传递军事训练的信号。明代龙正《八阵图合变说·八阵号令》记载:“闻中军号笛响,马步官骑诣,中军听发放讫,回还各队,传令示众,不许喧哗及错乱队伍。”形象说明了唢呐在军队中的地位。

清代的唢呐迎来自己的繁荣时期,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清朝文献通考·乐一》记载:“‘御前仪仗内乐器’:上命酌量裁减,寻议准:锣二、鼓二、画角四、箫二、笙二、架鼓四、横笛二、龙头横笛二、檀板二、大鼓二、小铜钹四、小铜锣二、大铜锣四、云锣二、唢呐四、乐人绿衣。”�在这里,唢呐成了清朝皇帝倚仗的组成部分,在重要的国事活动中,充当着王朝正乐的代表。唢呐这个原本传自于西域的乐器,一跃而成了中华乐器文化的象征,历史值得玩味。

清代民间唢呐的繁荣是全方面的。唢呐不仅登堂入室,成为王朝正乐。在民间的婚丧嫁娶、节庆仪式及戏曲歌舞中,唢呐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在少数民族的嫁娶活动,也要用到唢呐。当初徐谓眼中作为胡乐代表的唢呐,已然成为了传统乐器中影响广泛的一种。

于是,这才有了《百鸟朝凤》中端坐在太师椅上吹奏乐曲的唢呐匠,有了黄河岸边不能没有唢呐匠的自豪感。焦三爷追溯了清代唢呐匠的历史,那时,正是唢呐最为辉煌的日子。

唢呐在中国的历史,正是一个洋乐器本土化的历史,本土到我们已经忘了它曾经的“洋身份”。当新时代,新的洋乐器喧闹纷纷时,那个原本被明朝人徐谓称为是外族胡乐的唢呐,一下子成了中国传统乐器的代表。

从这个角度琢磨,你是否对《百鸟朝凤》中唢呐的衰落有了不同的认识?

《百鸟朝凤》中唢呐班子与管弦乐班子的对决,或许在400年前也出现在明朝中国的宅院里。只不过,那时对决的乐器可能是琵琶与唢呐,来自异族文化的唢呐获得了胜利,在中华大地上广为传播,经过几百年的时间沉淀,它深入到中国的民众的生活,人们忘掉了它最初的来源,它成了中国的民俗乐器,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该怎样看待民俗、看待中国的传统呢?我们又该以怎样的心态来看待西方文化,看待那些“非主流”的文化呢?或许,这是唢呐的兴衰历史最值得让我思考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刘勇《中国唢呐历史考索》

2、陈家齐《唢呐的历史源流》

相关文章

  • 《百鸟朝凤》讲漏的历史,唢呐身份的暧昧与尴尬

    文/刀背藏身 (本文首发“明清史研究资讯”公众号,被文汇报APP等媒体转载) 1644年,清军入关,成百上千的中国...

  • 凤于何处哀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广袤的黄土地上,辽远的唢呐声响伴着傍晚的云霞渐渐消逝。 《百鸟朝凤》,讲师徒,讲兄友,...

  • 《百鸟朝凤》续集《火爆直播》

    前言:电影《百鸟朝凤》讲述了几代唢呐匠在历史的变迁中,民俗器乐与西洋器乐产生了冲突,新与旧,退与守两种观念经过较量...

  • 百鸟朝凤:一篇像极了《艺术人生》的情怀烂片

    听说《百鸟朝凤》是讲唢呐的,我的内心是澎湃的。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而唢呐,就是苍茫黄土高坡上最嘹亮的...

  • 【原创】七律·咏唢呐

    偶尔听到唢呐曲百鸟朝凤,甚是好听,故作此诗,以示赞美。唢呐,国之瑰宝,乐器之王,不只与生死相关。由于...

  • 消逝的美好

    唢呐手艺如今已经消逝了,电影《百鸟朝凤》讲的正是老一辈的唢呐匠人如何拼死传承这一手艺的故事;而戏曲文化如今仍旧繁盛...

  • 《百鸟朝凤》观后感

    《百鸟朝凤》观感 我坐在电影院里,对于《百鸟朝凤》的了解,只有几个字“唢呐的兴衰”。 说起唢呐,我读中学的时候在马...

  • 百鸟朝凤

    唢呐匠,唢呐人,吹唢呐,吹的百鸟来朝凤;拜师为始,眼泪为开,吸水数日,唢呐吹来,百鸟朝凤为终。望唢呐,流传千古。

  • 遗失在时代里的绝响

    ——百鸟朝凤观影体验 百鸟朝凤是唢呐里的至高荣耀,只有德高望重者...

  • 有些美我们即将忘记,却仍不知悔改

    百鸟朝凤,一部由吴天明执导,讲述唢呐文化的传承与失落的影片。 这部电影一开始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精美的海报。唢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百鸟朝凤》讲漏的历史,唢呐身份的暧昧与尴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gri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