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时间,考研成绩公布后,原本寂静的寝室群,瞬间炸开了锅。
两位今年二战考研的室友,纷纷跑出来,哭丧着脸抱怨,高数太难,英语没复习好,专业课考得一塌糊涂......
两人一边述说着这半年来的辛苦复习,最终还是白费了,一边连发多个丧的表情包,说这段时间真的是水逆期,什么事都不适合做。
这一发“丧”的表情包,所有人如找到了共同语言一般,纷纷跳出来抱怨自己的“丧”生活:要么是每天被老板批评工作不认真,要么是跟同事相处不和谐......
所有人的生活,好像都被“丧”这个词占领了。只要日子一发生不顺心的小事,便在心中悄悄告诉自己:最近太丧了,还是什么事都不要做了。
逐渐地,失去了曾经对生活的满满动力。
“我最近太丧了,期末考没考好,整个寒假都不想做什么事。”
02
其实,连我自己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丧文化,逐渐在我们周围流行开来。
身边越来越多朋友,嘴上不愿再喊着励志口号,进而称那些充满能量的文章,为鸡汤文。
他们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鸡汤虽好,不要多喝;丧一丧,没事的。
然而,丧一丧,真的没事吗?
我想答案是:短期的丧,也许没事,它会让你从失败中获得心理上的宽慰;但是,如果一个人长期丧下去,那么他的脑海里,就会形成一种定式思维,觉得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已经没有任何诱惑力了。
年轻人,不要那么励志嘛,人间不值得,丧才是王道。这句话,成了多少青年人的口头禅。
就犹如在某段时间里,我也曾很喜欢用丧这个词。
那段时间写稿不顺,又加上找不到工作,四处迷茫未来。
很多朋友跟我聊天,问我最近状况如何。
我第一反应就是发去一个非常丧的表情包,然后飚过一句话:就那样吧。
那段时间里,我每天都会告诉自己,太丧了。
也正是带着这样的心理预期,我开始对身边什么事都抱着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觉得做任何事都提不起劲来,还不如整天躲在被窝里刷微博看笑话来的实际呢。
幸好,最终我还是在身边好友的鼓励下,从丧的迷雾中逃了出来。
如今再回头看那段日子时,才发现当初自己被心中丧的想法祸害了,失去了对生活的激情,浪费了大量时间。
“短期的丧可以,但是长期的丧,容易使人陷入对周边一切尽皆失望的境地。”
文/陈午03
昨晚看了《十三邀》里许知远对话李诞那一期节目,在整个谈话的过程中,李诞有一句话使我印象特别深刻。
他说:人生最可怕的,就是“也行”这两个字。
在这一期节目后,“也行”两个字,以及李诞那句“人间不值得”,纷纷引起网友的感慨。
就连朋友圈以及各大公众号,都刷起了关于这类话题的文章。
然而,当我们在转发这样的文章时,又是否想过,为什么这些词汇,会如此流行于当下呢?
其实,这一切,都指向了当代年轻人身上的一种文化,即所谓的丧文化。
“也行”与“人间不值得”,再配上屏幕上李诞那一副无所谓的表情,便是丧文化的一种最佳表现。
04
前几天跟好友冰哥出门,来到一家奶茶店,在点单的时候,我随口问了身后的冰哥一句:“喝什么呀?”
冰哥一边低头看着手机,一边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回了我两个字:随便。
在点完单后,坐了下来,我一边纳闷平时对点单最积极,什么饮料都想喝的冰哥,今天是怎么了,竟然开始随便了。
不久,当我问出心中的疑惑后,冰哥叹了口气,说:“最近太丧了,工作总是做不好,以至于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来。”
在听到他说出丧的那个字眼时,我瞬间插画问了一句: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喜欢用丧来形容自己呀?
冰哥想了许久,回我说:“安全感。丧一点好,做错事了也不会那么难受。”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喜欢用丧来标榜自己。
也许丧,就是我们潜意识里,保护自己的一种机制。告诉自己太丧了,可以缓解自我心中的压力与痛苦,同时不用那么对未来充满担忧。
反正人生就是丧过来的,再糟糕都无所谓了。
05
其实,我们并不否认间接性的丧不好,甚至连我有时候,也会在生活中,有那么几天觉得挺丧的,什么事都不想做,只想静静躲进被窝看朋友圈。
然而,如果一个人丧太久了,由间接性有意识的丧,转换到了长期性无意识的丧,那么丧的弊端,便会悄然出现在他的生活中。
因为太丧了,可能使人对身边所有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最终导致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对生活全然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失去了年轻人应有的朝气。
短期的丧,能给我们带来心理上的安慰;然而长期的丧,却可能危害我们的生活。
因此,我希望你,别再丧下去了。
如果觉得丧,就试着给自己找一件事去做,认认真真去完成它,而不是只想放纵休息。
找一件事去完成,转移自身注意力,告诉自己我不丧,我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努力。
2018年,别丧了,振作起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