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论语》里仁第四: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我来试着理解一下这章:
朱子注:党,类也。
我理解:观,观察,觉察,内观自身自心。
我理解这个类是指性格,具体来说是每个人的性格,风格是不一样的。比如我是易怒的,缺乏耐心的。你可能是温柔敦厚的。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我的过错,大多来自于我的易怒,暴燥的性格,来自于我这种性格之下养成的种种旧模式。比如:听到不中听的话,我的旧模式是立刻怼回去。
观过,斯知仁矣。
听到不中听的话怼回去后,内观自己,倾听自己,我为什么要怼回去呢?伤没伤到别人不知道,但知道伤了自己。在内观和倾听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自己缺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修养和能力。知错则改之,生活中一次次观过,一次次改正,那么我就走在了向仁,行仁,向善,行善的路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直至知行合一,达到圣人所说的‘斯知仁矣’。
不怕有过,就怕不改。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一巜卫灵公第十五》
又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一《述而第七》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一《孟子》
就我个人近两年走过的路来说,这个党或者说类,性格或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改变的。就看有沒有足够大改变的动力,有沒有持之以恒的练习,有沒有积极正向的反馈。
书友问,你们是怎么理解‘仁’的?
我试着反馈了一下:我理解的仁是善。如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不同的人问仁于孔子,孔子的回答是不同的。我想也许每个人对‘仁’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吧。你在哪个境界,理解的仁就是哪个境界上的仁,自然行的也是那个境界上的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