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论语》学习
善读「论语」4.7:观过斯知仁所在,饰非始明恶所来

善读「论语」4.7:观过斯知仁所在,饰非始明恶所来

作者: 善氏 | 来源:发表于2018-06-09 21:18 被阅读30次

「里仁篇第四」7

【原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

孔子说:“人所犯过恶的性质,与其是哪类人有关。观察研究人的过恶,才能真正认识仁道。”

【注释】

“党”,类也。“各于其党”即各有其类,如仁与不仁、智与不智、勇与不勇之类等。

“斯”,连词,其意为乃、则、就等。

“知仁”,通常认为是“知其人之仁与不仁”。有人认为此处“仁”通“人”,逻辑上也是通的。因“知仁”便知其人,而“知人”亦必知其仁。另外,如将“知仁”直译作“认识了解仁道”,似乎更具深意。

【评析】

孔子说:“人所犯过恶的性质,与其是哪类人有关”,由此即可通过“观过”而反向推知其人之仁否,即“观过,斯知仁矣”。这种解读非常简明清晰,类似的表述也见于“为政篇”第10章。在该章中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意思是说,通过视其动机、观其手段、察其反应,一个人的人品就无所遁形了。

当然,对于“知仁”还存在另外一种“顾名思义”的解读,就是“认识了解仁道”。之所以这里将“仁”解作“仁道”而非“仁心”,是因为“仁心”即“天心”,天赋而有,千古不变,认识仁心相对简单,并不必然需要借助“观过”来实现。

“仁道”是能够实现“仁”的路径。这一路径可依时而变、依势而变。因此认识“仁道”显然要远比认识“仁心”困难复杂得多。

而“过恶”则是不能实现“仁”的路径。通过“观过”,即使不能反其道而获知“仁道”,但起码也可以做到“不贰过”。而无论获知“仁道”还是得以“不贰过”,显然都是“知仁”。故“观过,斯知仁矣”。在现代而言,这就叫“后发优势”。

孔子之所以提出“观过知仁”,一方面大概是因为在当时礼崩乐坏的背景下,可供观察的“仁道”样本实在是稀少。孔子还因此发出过“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的感叹;另一方面大概是因为从反面“观过”确实更有助于发现“仁与不仁”的边界所在。当然,若能从人类的每一次过恶中汲取经验教训,从而减少不仁的发生,那本身就是一种仁道的体现。

众所周知,欧美在近现代的发展过程中,也曾出现过严重的政治腐败和环境污染问题。比如1920年代美国的“茶壶山丑闻”和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面对这些“过”,如果一个为政者够“仁”,就应当在自己的为政中尽力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这就是“观过知仁”。

关于“观过知仁”的一个最佳案例,就是我们之前在“八佾篇”第3章中曾提到过的小国“不丹”。不丹国王通过“观过知仁”,提出了用“GNH”(国民幸福总值)来替代“GDP”(国民生产总值)的国家发展战略,也就是在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同时,特别注重“政府善治”和“环境保护”。因此,后来不丹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没有以牺牲环境和放弃自己的文化认同为代价。同时,为了能够长久地实现“政府善治”,不丹国王还主动放弃了君主专制政体,转而采用议会民主制,为不丹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制度基础。像不丹国王这样的为政者,就是能“观过知仁”的“仁者”。

“观过知仁”还有一个很好的案例,就是二战后德国政府和人民对纳粹罪行的深刻反省。有关事例在“八佾篇”第21章中已有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反过来说,如果“观过”而不“知仁”,明明看到别人犯过此类过恶,也知道可以如何“不贰过”,但却仍然将过恶再犯一次甚至多次,那就只能用“恶”来对其进行定义了。

同样,如果对其所犯的过恶,不但不允许别人“观过”,反而文过饰非、颠倒黑白(比如那些篡改历史和教科书者),对“观过”者进行打击报复、甚至实施肉体消灭,那就不但是“恶”,而简直就是“邪恶”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面对过失,君子光明磊落、绝不掩饰。这一方面是因为君子诚实不欺,另一方面也可使己之过失为他人镜鉴,使他人得以“观过知仁”,从而免蹈覆辙。这正是君子之仁的体现。是故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相关文章

  • 善读「论语」4.7:观过斯知仁所在,饰非始明恶所来

    「里仁篇第四」7 【原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 孔子说:“人所犯过恶的性质,...

  • 读《论语》第四章:里仁篇〈4.7〉

    读《论语》第四章:里仁篇〈4.7〉 衣者郭郭 原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 孔子...

  • 闻“错”识众人

    蜗牛拆书之《论语》:里仁篇第四7 4.7【原文】 子曰:“人之过也①,各于其党②。观过,斯知仁矣③。” 【注释】 ...

  • 《論語·里仁第四》觀過知仁(7)

    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钱穆先解读:“《论语》言仁,或指心,或指德。本章观过知仁,谓...

  •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原文】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①。观过,斯知仁矣②。” 【注释】 ①党:类别。 ②斯:则,就。仁:通...

  • 2022论语分享第141篇:纠正过错也要因人而异

    【论语原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4.7) 【释义】 很多人认为,看一个人犯什么样的错...

  • 《论语别解》七十三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别解:1、反向思维。 2、一是观“过”之不同形态,二是观其...

  • 一味坊.读书会.国学篇.论语.第七十五期

    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辜讲】 孔子说:“人们所犯的错误都带有其...

  • 过与不及

    今天来读《樊登讲论语》。 子曰:人之过也,各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樊登老师认为,孔子说,世界上的错,大体分两类...

  • 每天读论语-73

    读论语-73 原文(4-7):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 人犯的过错,根源于不同的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善读「论语」4.7:观过斯知仁所在,饰非始明恶所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ljx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