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efcaa49a0280d441.jpg)
李白,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他豪放不羁、自由洒脱、天真烂漫、傲世独立。
他是梦笔生花的诗仙,是放纵不羁的酒徒,是寄情山水的旅人,是仗剑天涯的侠客……
他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
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与豁达;
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放不羁;
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重情重义。
却也有过“年年柳色,霸陵伤别”的凄清与冥色入高楼,楼上有人愁的忧愁。
我们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在我们的印象中,词的高峰期是在宋代,当时的著名词人层出不穷,极品佳作也如同井喷一般频出。
这样就给我们造成了错觉,误以为词是由宋才开始的。
其实不然,早在盛唐时,便已有了词的萌芽,而其中最杰出的代表,非大诗人李白莫属。
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忆秦娥·箫声咽》,一首脍炙人口、享誉千古的诗词绝唱,且在词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在我们熟知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丁瞳儿在牢房演唱的就是这首词。
这首词和他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被后人评为“百代词曲之祖”。
这是一篇动人心魄的词章,词中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
秦娥,是指古秦汉时期的美女,有种说法是秦穆公女儿,叫弄玉。又有泛指这一时期所有女子的说法。
据《列仙传》记载,仙人萧史很善于吹箫,能将箫声作鸾凤之音。
秦穆公非常欣赏他,以至于把爱吹箫的女儿弄玉嫁给了他。
萧史、弄玉二人日日吹箫,终于有凤来止。秦穆公就为他们高筑凤台,又名秦楼。
后来,萧史、弄玉分乘龙、凤升天而去,给人间留下了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传说……
再后来,诗仙李白据此写了这首梦断秦楼、可歌可泣的词作《忆秦娥》。
在词中,太白笔下的长安女子,想表达的并非只有女子的那份幽怨,更深的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
清秋时节,女子登上乐游原,眺望远方,诺大的咸阳古道不见一个身影,本就忧郁的心,更加惆怅。
西风残照,她的身后是昔日繁盛的汉家都城,如今已成断垣颓桓。
辉煌的王朝尚且敌不过流年,况是女子这一季容颜,又等得了几个春秋?
与那气势恢宏,巍然耸立的宫殿相比,她不过沧海一粟,
这种女子的别情闺怨在诗词中颇为常见,但这首词真正精妙的地方在于将个体的思绪扩大,给人一种空廓高远的意境。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巧妙将女子个人的情感递进到无数人分别的情感,于是便有了一种深沉的情感关照。
而“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更是气象万千,意境悲凉,令人油然生出佩服之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评价这八个字时说:“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的确,有了这八个字,整首词的意境和格局完全上了一个高度。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0816550235bf7b84.jpg)
《忆秦娥·箫声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唐·李白
赏析
相传,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词作。
此词上片伤别,下片伤逝,伤今怀古,托兴深远。全词就长安的秋天景色来写秦娥的离愁,用忆字贯穿,写景抒情。
秦娥见明月柳色而伤别,见古道残照而伤今,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色彩鲜明,气象开阔。语言悲壮雄浑,委婉含蓄,韵味无穷。
这是一篇动人心魄的词章,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
古人对它评价很高,把它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词上片的意思是,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眼见秦家楼外一轮清冷明月。
清冷的明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箫:一种竹制的管乐器。
咽: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梦断:梦被打断,即梦醒。
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
伤别:为别离而伤心。
上片一开始就写出人物内心的情态:呜咽的箫声把秦娥从梦中惊醒,此时,一钩残月斜映在窗前。
梦虽断了,她却还似乎沉浸在梦境之中,与情人欢会,可是眼前只有这冰冷的残月陪伴看她。多少个这样的月夜,叫她黯然消魂、顾影自怜。
词人以两个不同场合的时空环境来抒写梦断人的感情波动和理性的沉思,展现了她梦醒以后的心理活动。
秦娥从秦楼月色联想起灞陵柳色。“柳色”是离别的象征,“灞陵”代表送别地点。“年年”二字交代了离别时间的长久。
柳色绿了,一年又一年,而伊人依然远隔一方,只有那鸣咽的箫声和着低声的啜泣,冰冷的残月陪伴着消瘦的倩影,葱绿的柳色句起往事的回忆。
实际上这是作者以秦娥对情人的思念来表达内心对某种事物的苦思与追求,这种苦思与追求是执着的,然而又是没有结果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62aecb0a90a46f69.jpg)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下片的意思是,又是一年重阳佳节,登上乐游原,秦娥遥望咸阳古道,可叹那人了无影踪、音信断绝。
良人不见啊音信断绝,只有西风萧瑟,残阳似血,拂照着那汉家帝王的陵阙。
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其地势较高,可俯视长安城,在唐代是游览之地。
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
咸阳古道: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
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
残照:指落日的光辉。
汉家:汉朝。
陵阙:皇帝的坟墓和宫殿。
下片“乐游原上清秋节”起,画面是清秋节佳侣如云的狂欢时景,可是主人公茕茕孑立在西风残照之中。
此时,个人的忧愁完全被抛开了,或者说融入了历史的忧愁之中,词人通过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代陵墓的掇取,从而进入了历史的反思。
古道悠悠,音尘杳然,繁华、奢侈、纵欲,一切都被埋葬了,只剩下陵墓相伴着萧瑟的西风,如血的残阳,百年、千年地存在下去。
作者不是在凭吊秦皇汉武,他是在反思历史和现实。这里交杂着盛与衰、古与今、悲与欢的反思。
词人固然没有正面写唐王朝的苟且繁华,但“乐游原上清秋节”这就足够了,这使人自然想象到天宝后期那种古罗马式的穷奢极欲和狂欢极乐。可没有人能从中去体会那潜在的破碎感。
秦代、汉代过去了,只剩下悠悠的古道和孤独的陵墓,面对着西风残照。
这固然是过去的遗迹,然而它又是实实在在的实景,同时,这实景又必然使人联系到王朝的未来。
于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被取消了,浑融在一起,历史的时序给人们留下的只是一种表象——“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造成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或者说是毁灭感,填塞在人们心头,这就是历史反思的结果。因而上片的个人忧愁只能被取代,作为下片的陪衬。
此词句句自然,而字字锤炼,沉声切响,掷地真作金石声,而抑扬顿挫,法度森然,无字荒率空泛,无一处逞才使气。
以此而言,设为李太白之色,毋宁认是杜少陵之笔。其风格诚在五代花间未见,亦非歌席诸曲之所能拟望,已开宋代词之格调。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65817/836dd6ca5a55b793.jpg)
备注 :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