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周500字每天写1000字每天写500字
你需要足够高的智商才能知道自己很蠢:聪明人给自己的达芬奇诅咒

你需要足够高的智商才能知道自己很蠢:聪明人给自己的达芬奇诅咒

作者: 望月从良 | 来源:发表于2018-11-05 12:18 被阅读5次

“算了,我不是那个料。”。当你一番努力最后足蓝打水一场空时,你是否会用这句话安慰自己,特别是当你发现自己无论怎么努力总是效果甚微,而有些人无需花费太多功夫,捯饬两下便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两相比较你发现自己与他人在某个领域的差距如此之大,对这种反差你唯一能解释的只能是自己天赋太差,做的好的人天赋太强,天赋变成了一堵难以逾越的墙,有天赋的人在墙内觥筹交错,好不快活,没天赋的人只能在墙外瞪大老眼看着墙内人欢天喜地,而自己只有流口水的份儿。在我成长的历程中,我曾多次用这句话聊以自慰,在我一番努力最后任不得其果时,我总抑制不住的想,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问题是我得是跟铁杵才行,奈何我是根木头呢。

我们无法否认天赋的重要性,很多取得成就之人的确在相关领域有过人天赋,但我们没有看到的,是更多有天赋的人,到头来却一事无成。有这么一类人,他们头脑灵活,反应灵敏,天生比别人聪明很多,同时他们精神生活异常丰富,还特别喜欢学习,有很多爱好,对各种事情都有专研精神,对各个学科都有所涉猎,你喜欢跟他们聊天,他们能说的头头是道,在交流中你能感觉到他们知识的丰富程度,你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自己未曾意料过的知识。唯一的问题在于,这些人尽管认知能力天生比别人强不少,但终究没有取得什么显著的成就。我们看到那些有天赋的光鲜亮丽的成功人士,其实是有天赋这个群体中的极小搓,大量有天赋的人最终毫无所获,泯泯于众人,这才是事实的真相。

事实上有天赋之人反而面临着一种独特的障碍叫达芬奇诅咒。我们都知道达芬奇是文艺复兴四巨头之一,在艺术,特别是绘画上实现了无以伦比的成就。然而达芬奇是人类史上的一个异类,他除了在艺术上做出了惊为天人的突破,同时在科学技术等方面也达到了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达芬奇不仅仅是在一个维度出类拔萃,更实在多个维度上全面开花。人类文明史上的牛人,多是在某个单一领域内做出突破性贡献,在其他领域则毫无建树。然而达芬奇不但是一位天才般的画家,还是一位出色的建筑师,拥有高超的人体解剖技艺,而且在科学上有很多成就,还搞了很多技术发明,例如达芬奇在当时还发明了一种会飞的机器鸟,当这只机械鸟在天空中与其他鸟儿一同遨游时,把观众的下巴都惊掉了下来。所谓达芬奇诅咒是,很多像达芬奇那样天生就有过人头脑的聪明人,结果却终身碌碌无为,有不少甚至混得不如普通人。

达芬奇诅咒.jpeg

很多聪明人恰恰被自己的天赋所误。普通人与有天赋的聪明人差别的确很大,有些天生的差距就如同你和博尔特赛跑,发令枪一响,你还在努力迈开笨重的双腿时,他已经开足马力拔腿狂奔,不一会就把你甩得不见踪影,他飞快的速度扬起阵阵尘土使得你灰头土脸,但你还是不住的赞叹道:真牛逼啊!但问题在于,在社会分工如此细致的情况下,每个领域早已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长程马拉松,这意味着一开始时的速度根本不重要,持之以恒的耐力最重要。你看在医学领域,做出成绩的大多是耕耘了几十年的老医生,不管你天赋多高,天生有多聪明,只要你没有足够时长的训练和积累,你别指望你能做出一些什么成就来。例如仅就脊椎手术一个小领域,你没有十年八年的实践积累,你是不可能在手术技能上做出实质性的突破。

无可否认天赋的重要性,但那些让你自叹不如的天才,他们的表现并不取决于天赋,而是在不为人知时的刻苦练习。1991年,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埃里克森对天才现象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他研究的对象是著名的西柏林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学生,这些学生被分成三组,第一组是技艺及其出色,被众人誉为天才的高水准学生,他们将来会成为国际独奏者,由于他们才华实在太出色,因此他们被认为是天生就是搞音乐的天才;第二组学生拥有出色的技艺,但比第一组稍逊一筹,他们被认为将来会在各大知名的国际管弦乐队中担任重要角色,但不会像第一组那样成为国际巨星级的独奏者;第三组学生的水准就比较平庸,他们将来也就只能当个音乐老师混口专业饭吃而已。这三组学生的挑选都有严格客观的标准,他们的才能都经过教授的严格考察,并且也在各大音乐比赛中得以证实,因此分组的准确性是可以保证的。

经过一番详实的研究考察,埃里克森发现这三组学生,他们的智商以及各自拥有的资源条件大同小异,并没有任何显著的区别。他们都在八岁左右开始学习音乐,大多都在十三岁时决定全身心的投入音乐专业训练,每个学生都大概跟随4.1个音乐老师进行学习,除了小提琴外,他们练习过的其他乐器大概是1.8种。既然天资禀赋,条件机遇都差不多,为何最终的表现却天差地别?经过一系列严谨的研究,埃里克森发现导致这种显著区别的他们投入于严格训练的时间。

屏幕快照 2018-08-27 下午3.22.36.png

纠结表明造成巨大的水平差异的,不是天赋,而是居然不同的投入水准。在二十岁时,最优秀那组小提琴学生,他们的累计练习时长已经超过了一万个小时,比第二组水平高超的学生多出了将近两千个小时的练习时长,而比第三组水平不怎样,将来最多只能当音乐老师的学生多出了将近六千个小时的练习时长。研究小组小心的去除其他影响因子后,最终确认造成最终差异的确实是总共练习时长的不同,顶级选手的顶级表现其实来自于超出其他人若干个数量级的投入。所以我们不要被学霸表面上的云淡风轻所迷惑,在背地里他们在及其凶猛的“抛头颅,洒热血”,学霸在成绩上对学渣的碾压,其实来自于学霸在练习上投入程度上的无以伦比。

一万小时定律,不仅仅在小提琴学习上有效,而是在众多领域都有效。没有任何一个人在爬上所在行业的金字塔顶端前,不用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研究也发现,任何人,无论智商是高是低,经过正确的刻意练习后,都可以实现好成绩。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想获得好成绩,你必须进行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如果你的练习不“刻意”而是随随便便,那么就算你有十万小时的积累也没用,例如每个成年人用双脚走路一般都超过一万小时,但没有那个人敢说自己走路的水平世界第一,其原因在于没有“刻意”。所谓“刻意”是指,第一,你要反复的操练一个动作;第二,做完动作后你要能获得“即时”反馈,及时的知道自己做对还是错了,错了能及时改正;第三,不断的提高动作的难度,然后重复第一第二步。

大量的实验和统计都表明,造成最终结果的是练习强度而不是天赋。专家和业余的区别在于,你是不是狠下心来投入足量的心血去练习,并在练习中不断的学习改进。天才只是人们发现自己与别人相比,自愧弗如时为安慰自己找的一个借口。后来又有类似实验对英国顶级音乐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这些顶级音乐家其乐感,对音乐的把控和理解,对乐器的学习掌握速度,其实跟普通人差不多,唯一不同在于,这些顶级音乐家投入了比其他人大得多的精力来练习。研究者在调查时发现,顶级专家在早期的确显示出一些天赋异禀的现象,然而经过进一步考察后发现,所谓的早期天赋,只不过是父母在家里给他们提供了额外的辅导或训练。

刻意练习.jpeg

通过刻意练习,原本看似只有天才才能完成的高难度任务往往会变成稀疏平常。1826年音乐家李斯特创作了一首叫Feux Follets的曲子,当时人们认为这首曲子根本就不可能弹奏出来,然而在今天任何一位高水准的音乐家都能对它信手拈来。1900年奥林匹克男子一百米决赛创造的记录是11秒,当时人们认为那是人类身体在速度上创造的奇迹,然而这个成绩放到现在美国的全国高中田径比赛,你可能连决赛都进不去。在跳水比赛中,双人凌空双翻在1924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被禁止,因为当时人们觉得太危险了,而这个动作在现在跳水比赛中,只不过是个基本要求。1896年奥林匹克马拉松比赛的最快速度只比现在波士顿马拉松赛的及格线快几分钟,现在很多马拉松业余爱好者的表现都比当时的奥运冠军要强的多。

除了在体育领域,在学术上也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获得颠覆表现。十三世纪时,英国哲学家罗格.培根认为没有任何人能够在少于三十年的时间内熟练的掌握数学,这种论断在现在看来相当滑稽,如今一个初中生的数学水平要超过当时任何一个数学家,而现在几乎每所大学都要求学生在两三个学期内掌握复杂的微积分。人们现在在各个领域达到的水准远超以前人们的想象,那是因为现代人越来越有天赋了吗?显然不是,人的进化不可能在短短两三百年内就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其实我们现代人与五千年前的古人在智商上没有太大差别,我们之所以比古人更杰出,是因为我们获得了更好的教育或是训练方法,是练习的数量和质量,而不是基因,导致了现代人比古代人更杰出。

那么多长时间的刻意练习能让常人达到顶尖水平?经过两位美国心理学家赫伯特.西蒙和威廉.查尔斯对各行各业的调查发现,几乎任何一个行业的专家在爬到他现在的高度时,都经过了不少于十年的练习。他们针对二十世纪初九个顶级高尔夫选手的调查显示,他们大概在二十五岁时获得第一个国际冠军,而他们都差不多在十岁以后才开始接触高尔夫球。类似的结果也能在数学,网球,游泳,长跑等领域获得印证。在学术领域也遵循类似结果,调查发现19世纪的120个顶级科学家和123个著名诗人,他们第一次踏入学术行业到第一次发表重要成果的时间段差不多都是十年,十年看来是让常人获得专家级表现的魔幻数字。

十年练习.jpeg

这意味着,无论你有没有天赋,只要智力正常,在正确方法指导下练习足够长的时间你就能拥有巅峰表现。聪明人或是有天赋之人往往有一个致命弱点--缺乏毅力。在安杰拉.达科沃斯的《坚毅力》一书中提到一个观点叫兴趣分两种,一种是初学者兴趣,一种是专家级兴趣。前者纯粹出于好奇心,看到一个新奇的事物就想尝试一下,只不过浅尝辄止,一旦兴趣过后或者下次看到一个更有意思的东西,他就放弃当前而去追求下一个新奇,这种兴趣就是狗熊掰板子,使得他根本走不远。专家级兴趣需要你深入一个领域去体会其难以言说的美妙之处。这种微妙与表层肤浅的新奇刺激完全不同,外行根本无从体会,只有你了解了,它就会强烈吸引你继续钻研,于是你在该领域中长期挖掘,最终有所成就。

聪明人给自己挖的坑就是老被初学者兴趣所裹挟。他天资或许比常人好,一开始尝试某个领域时,他能比其他人做的好,可是这种“好”是业余的,玩票性质的好,与真正专业的,能产生实际价值的“好”决然不同,后一种好需要你长时间的坚持与投入,很多聪明人想要的是别人的赞美,一旦虚荣心满足后,他很快就选择下一个领域,然后再通过自己的小聪明去骗取别人的掌声,这种浅尝辄止是挖掘不到埋藏在某个领域深处的宝藏的。可是如果你想深入进去,严肃对待这个领域,甚至要靠它吃饭的话,你绝对会面临很多挫折感,面临困苦,面临批评,在挫败中你会怀疑自己,鄙视自己,不断的质疑自己的能力,然而这些因素才是一个人实现成长的养料,智商无助于你克服这些心理上的痛苦。

所有的深入钻研都是一个长期浸泡在痛苦中的过程。你越是深入你的进步速度就越慢,聪明人或许能用20%的精力掌握80%的技能,可是真正能产生价值的最后20%技能,你要掌握是非常困难的,无论你多聪明,你都得耗费80%的精力去掌握最后20%的核心技能,可是陷入达芬奇诅咒的聪明人只想体会获得的快感,于是他们只愿意花20%的功夫去获得价值不大的80%的技艺。就在这种不断你的“选择-尝试-逃避”死循环中,聪明人白白损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后到了中年时一事无成,人生过半,后半生的时间质量远不如前半生,于是他就陷入一种绝望感,年轻时的快乐经历和高光时刻只能停留在记忆中。

屏幕快照 2018-08-28 下午12.19.46.png

达芬奇诅咒能给我们有用的启发。天赋或聪明很重要,但它并没重要到一锤定音的地步。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无论你聪明与否都可以考虑三个指标:第一,你的确发自内心的喜欢这个领域;第二,这个领域必须能让你挣到钱;第三,全心全意在该领域中进行长达一万个小时的刻意练习。人的成长就如同跑马拉松,抵达终点是最重要的,天赋好的人就像博尔特,百米冲刺很厉害,但长跑就未必比普通人在行。

达芬奇的诅咒也可以运用到孩子教育上。现在家长特别喜欢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你同时给孩子报了绘画,足球,武术外加多种乐器,如果孩子确实有点头脑,那么他或许能在不同领域都足以达到赢得他人赞赏的水平,但这种水平不“专业”,纯属玩票性质,不足以帮孩子达到赢得竞争的水平,因此这种“表演式”的水平对孩子的个人成长并无助力,这种水平对成长反而带来极大的危害,因为他学到一些皮毛就足以证明自己,获得优越感,于是他越来越沉迷于这种廉价的表扬,不敢进一步深入去体会那种挫败感,由此他就无法获得真材实料,不敢让自己成为一个高手,然后跟其他高手拼一拼,永远停留在业余的低水准。

现代社会很复杂也很专业。一个人再聪明,智商也不会高到常人的十倍以上,你只花一年是不可能达到他人十年专业训练得到的水平的,你比不过人家,那么你的聪明如何能转换成有效生产力呢。

由此聪明其实不是真本事,“熬得住”才是真厉害!

欢迎关注公众号,让我们一起学习,交流,成长:


文章公众号.jpg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需要足够高的智商才能知道自己很蠢:聪明人给自己的达芬奇诅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idg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