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最喜欢看的动画片就是《猫和老鼠》。
在生活中,我和猫一样对老鼠深恶痛绝,那些鬼鬼祟祟的东西做什么都是偷偷摸摸的,看上去就令人厌恶。
和生活中对老鼠的感情不同,动画片里的老鼠更让人喜爱。
动画片里的小老鼠汤姆就是一个小机灵鬼,他无论怎么贪吃、调皮,总是能成功从老猫嘴边逃走。
老猫杰瑞无论多么老奸巨猾,诡计多端,都无法捉住机灵鬼汤姆,小老鼠“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总是笑到最后的那一个。
如果按照正统观点看,这个动画片属于严重三观不正,老鼠怎么能博得观众更多同情?正义应该站在猫这边!
中国不是有句老话叫“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吗?老鼠不仅猫可以捉,人人都可以打得。但是看过《猫和老鼠》的人,对小老鼠都恨不起来,谁让汤姆那么可爱呢?
这部经久不衰的动画片,《猫和老鼠》不仅是我们童年的快乐源泉,到了孩子这一代,依然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动画片之一,孩子小时候反反复复把《猫和老鼠》看了很多遍。
作为我们母子两代人都喜欢的一部动画片,《猫和老鼠》不仅仅好看,还影射了生活中的人和事,猫和老鼠身上都有自己的影子。
动画片里那只小老鼠就像一个贪玩调皮的孩子,谁没经历过做老鼠的年代?

我小时候就是不折不扣的一只小老鼠,又贪玩又贪吃,每天和母亲躲猫猫,趁着母亲不注意,一个人偷偷溜进经常放零食的房间。
那时我们堂屋有三个房间,中间是客厅,两边两间小屋,一间是卧室,另一间更小的房间用作储藏间。里面放了好几口米缸,米缸上盖了盖子,上面还可以放东西。
据我观察,母亲经常把好吃的放到米缸盖子上,尤其是刚过完节或者刚过完庙会,家里正是好吃的最多的时候。
趁着母亲在外面院里或者厨房忙时(我们的厨房在院里一个单独的小屋),我就老鼠一样蹑手蹑脚钻进储藏间,翻箱倒柜,踩着凳子,掀开各种盖子,找出母亲藏在盖子下的各种好吃的。
很多回正当我吃得不亦乐乎时,帘子一掀,母亲迈着猫一样轻盈的步子走进来,我一下被逮个正着、抓个现行,惊恐地瞪大了眼,嘴里鼓鼓囊囊塞得全是没吃完的东西。因为这个,没少被母亲训斥过。
为了不再被训斥,吸取以往被抓的经验教训,我不断提升自己的偷吃水平,渐渐可以做到以最快速度吃东西,吃一点看看窗外,然后继续吃,这样就很少被抓到了,即使偶尔被抓到也没事人儿一样若无其事,面不改色地走过去,所以被训斥的时候越来越少了。
想想那时候偷吃东西的样子,是不是很像一只小老鼠?尽管在生活中我并不喜欢老鼠,但是老鼠的本领却不知不觉学到了。
除了偷吃东西,我还常常偷着看电视。我很不理解那时的教育观念,不仅不让吃够,看个电视也不让看够。尤其是父亲,一看到我们姐妹在看电视就呵斥道:怎么老是看电视?其实我们不过刚刚打开电视机。
为了少挨父亲的呵斥,我就见缝插针看电视,从窗户看着父亲出门了就打开电视,不敢坐下来靠着沙发舒舒服服看,随时做好关电视的准备。
听着外面门响了赶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关上电视。经常是前脚刚关电视,后脚父亲就进来了,那种惊心动魄的场面现在想起来心都“怦怦”跳个不停。
后来看谍战片或者宫斗剧,凡是看到人物差一点就被抓住的场景,就有身临其境之感,真是感同身受!
上学读书后懂事了,不那么馋美食,开始馋另一种精神美食——书。
就像当初饥不择食一样,正在阅读旺盛期的我,一旦得到一本书--通常是在同学中间传阅的书,一个看完后面还有人排着队,就想抓紧时间把书看完。
下课时间太短根本不够用,于是上课后趁着老师不注意时,就把书放在桌兜里低着头看,或者自习课老师出去时,赶紧低头看几页,老师一进来赶紧把书塞进桌兜里去。
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习惯,只要有人靠近我的课桌,我就浑身打个激灵,做好塞书的准备。
有一次,老师刚刚走到我课桌旁边我就紧张得浑身哆嗦了一下,手下意识往课桌里一塞。老师疑惑地往我课桌里看了看,什么也没有看到--本来我什么也没做,只是下意识的条件反射,然后老师就带着一脸疑惑走过去了。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看来做老鼠做久了,不做坏事也会留下让人疑心的印象。那次以后,我决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不再做偷偷摸摸的小动作了,提心吊胆的感觉真不好!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没想到我也有从老鼠变成猫的一天。
刚上班时在一所私立学校,我在初中部,和我住一屋的同事在高中部教课,初中孩子还好管点,高中生一个个人高马大,同屋女孩有点发怵,回家时跟父母诉苦,同事妈妈安慰同事道:“别怕,是猫就避鼠!”
同事妈妈的话一下子让我们茅塞顿开,我的内心更是受到极大的震动:原来我也是猫了!
这么多年被猫追的历史,从此要改写了!
2022-11-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