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香火

作者: 云问雨 | 来源:发表于2019-07-11 23:53 被阅读95次
不一样的香火

参加工作以后,离乡渐行渐远。老家的风物,很多留在了昨天。

老家的一些红白喜事,不是至亲、不是很必要的,我也很少回去了。喜事本已热闹,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宴请到我的,我常常会随个礼,赴不赴宴,那倒未必。而白事呢,我闻讯了,有时我也回去吊唁,给谢世的长者上炷香,以表哀思、敬重与缅怀。但更多的时候,我是选择不回去,这不是我不近人情,老家人丁兴旺,红白喜事没缺过人手。我回去,是不须动手帮忙料理的。

在外工作的人,从乡间的角度看来,就是有那么一点身份地位的人,即便我不这么看,与乡亲们和光同尘,可是中国几千年都是这么世态炎凉过来的,传统的东西,到我们这几代就改变,不是那么容易。这也无形中就形成一个共识:在外工作的人回去祝寿、贺喜、吊唁,主人脸上自然就会添一层荣光,这么个简单的露脸,象征性地到场、出席,那也是一种添彩。

这是很多乡亲们的心理,也是人之常情,我们宴请的宾客里,总有些重要的贵宾,贵宾到了,有了观众,看到主人家红白喜事的盛况和排场,同喜共悲,主人才不会失落。

正因为这心理,很多老人和长辈的过世,认识的也好,陌生的也罢,我回去吊唁就会权衡逝者在世时的德望及其后人的德行。如果逝者在世有懿德,积德行善,泽被乡里,其后人行为可法,我闻到噩耗,就会想方设法抽身回去吊唁。写到这里,似乎自己有些自大狂妄,小可何人?敢如此自尊。其实不是,是我私下以为,自己再卑微,但也有彰显逝者德行的义务。

今晚,老家又有一老人过世了,寿享期颐,活了九十五岁,老人家是个孤寡老人,一生未娶,凭着自己会木工、砌工和刻碑的手艺,抚育大父母早逝的侄孙,最终培养成才,成为家乡乡镇中学的校长,校长平时又注意积德,造福乡里和同族叔侄,人品厚重,与其叔祖蔚然成为品行可法的双璧。

我和村里外出工作的叔侄们回去,给长者跪拜上香。村里的、邻村的、校长的同仁、朋友、邻县两个乡镇的同姓叔侄都前来吊唁。前来吊唁的人数之多,为老家建村立寨以来不说绝后,起码是空前了。

呜呼,一介布衣,孤身存世九十余载,艰辛倍尝,享高寿,有贤孙,留盛德,谁说单身就不贵重?这长者的葬礼,胜过多少朝臣啊。

在此,我借用长者侄孙为其撰的五幅挽联,敬挽这位值得我尊敬和效法的老人:

九十五春秋慈祥一世道义引前瞻心牵裔昆谁为憾,千百万悬念和善终生勋名留后辈梦圆桑梓汝知足。

矢志托孤为后嗣,鞠躬尽瘁慰前贤。

天还遗一老,人足以千秋。

叔祖遗言犹在耳,比孙感德不忘心。

当年矢志托孤亦父亦母相依为命唯圆抚育梦,今朝别亲离苦乃训乃箴洒泪抱膝难酬知遇恩。

古人云:厚德载物。有德则贵,嘉德懿行,才是一个人最大的功名,现代人往往追求错了,追求到高官厚禄和巨富上去了。以长者之厚德,到了地府应该不用阎王审事,直登天界了罢。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人生一世,积道德如许,可慰平生矣!逝者安详,生者安慰。

相关文章

  • 不一样的香火

    参加工作以后,离乡渐行渐远。老家的风物,很多留在了昨天。 老家的一些红白喜事,不是至亲、不是很必要的,我也很少回去...

  • 香火

    (一) 大雪迫不及待的纷纷落下,好似春天飞舞着的梨花。郊野上那三三两两的农家也在雪花的遮盖下显得若隐若现。干枯的柳...

  • 香火

    在烟雾缭绕中 香火 你会不会想起我 他们烧干净了红的黄的纸 他们扫走了黑的白的灰 我看见有支红色的蜡烛 它的泪水掉...

  • 香火

    “方丈,我有一事一直很好奇,不知可否一问?” “施主但说无妨。” H市一处郊外的寺庙里,有一个少年和一个和尚面对面...

  • 香火

    一说到香火,好多人就会想起寺院。 而我想说的却是生命的延续。记得年少时,老是看见母亲低眉垂泪,老是感叹自己老无所依...

  • 香火

    对于小罗村村民来说,承继香火是生活里的头等大事,甚至要超过“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贞洁烈女”,后者在秦罗义眼中,更像不...

  • 香火

    世间第一眼 是悠悠而起燃香 是拂袖捻香玉指 是雅跪一拜女子 没有高棠貌 没有诵经声 唯有那一眼 不是惊鸿一瞥 却道...

  • 香火

    听说 香火旺盛的寺庙 僧人们被缭绕的虔诚 熏成肺癌

  • 香火

    话说这一大早,天还未亮透,有人发现住在牛里村村西口的一户人家被灭了门。这户张姓人家一家老小五口人,老父亲、老母亲、...

  • 香火

    那么轻 那么重 那么淡 那么浓 那么挤 那么松 你从未被点燃 也从未熄灭 你缠绕了多少灵魂 又有多少灵魂 做了你的随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一样的香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ifs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