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https://img.haomeiwen.com/i28190920/438da3b48027fa3e.png)
河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沾不上边。本没有河,为灌溉贫瘠的东山地区,才由父辈在崇尚自我牺牲的年代挖掘出来。既没有造物的鬼斧神工,也无文人的墨迹留香,并且,还是父辈心中痛苦的记忆。起早贪黑,没日没夜,无工程机械襄助,仅靠锄头和簸箕就要在平地开掘出一条润泽成都三百万亩庄稼的河道,不知要流多少汗水。妈妈至今讨厌吃莲花白,看见莲花白,莫须有的酸痛象藤蔓一样缠绕纠结,只因为它曾是挖河者顿顿吃的下饭菜。
河的官名叫“东风渠”,大概同当时“东风压倒西风”的爱国热忱有关。很久以来,父辈从不叫它的官名的,只称它为河。在河网密布的成都平原,他的地位比不上母亲河府南河,没有任何文化底蕴,就像家中的脸盆、梳子、镜子,一件用具罢了,平日里不会产生多余的情感,并且还不时成为父辈忆苦的反面教材,不时承受回忆的鞭挞。
![](https://img.haomeiwen.com/i28190920/6b7a670cc46454c3.png)
河到了我辈手中,却没那么多的苦怨。在记忆里,它更象玩伴。
小学就在河边。因为操场设施简陋,在体育课上长跑,河堤就成了天然的跑道。河上建有很多简陋的石桥,体育老师安排学生任务时,总是吩咐说今天跑到第几座石桥折回来。放学后,它又变成某些同学建功立业的场所。此时正值冬季枯水期,学生们从陡峭的堤坝滑到河床。女生们喜欢拾拣小贝壳,男生们则扔砖块石头在河床里搭桥,涉水而过,抑或分成两波人打水仗,总能从它身上找到自己的乐趣。
"快看!"忽然有声音惊呼,所有目光都集中在一个骨瘦如柴的同学身上。只见他提提裤头,微曲身子,仿佛离弦的箭矢冲上陡峭的堤坝,但没有上岸,而是划出一条优美的弧线落在河床上,如此循环往复,愈奔愈远,看得大家目瞪口呆,惊为天人。
这时的我神气活现旁白道:“我同桌。”就好像分到他的一半军功章,满脸的骄傲和自豪。同桌“跑河岸”的事迹传到班主任老师的耳朵里,在批评她上课不专心时,少不了借题发挥道:“你要是把跑河岸的劲头用到学习上,早就不是现在这个成绩了。”
河也是我们写景作文的常用素材,描写它甚至已形成一套八股文般的陈词滥调。先是学校门前有条河,它养育了我们,我们无比热爱它。再按春、夏、秋、冬的秩序抒写它的风彩。春天必是清风与萌芽,夏天要有知了和蝉,秋天落叶,我们有点感伤,冬天目睹它傲雪的雄姿使我们大受启发。最后,我们从它身上看到希望,再联想到我们自己的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成为伟大祖国的栋梁。陈词滥调,矫揉造作,我们不知羞耻地写了一年又一年拿来应付老师。
河也会在我需要时送来清凉的慰藉。小学毕业念中学,因为方向相左,难得到河边去了。即便是路过,不过普通一眼。后来到外地读书,更完全忘记它的存在。结束学生生涯后,有段时间四处找工作碰壁,日日蜷缩家中悲观厌世。父母口中不说,眼神里流露出的困惑与担忧让我无法承受,这时,我会遛上小狗出门转悠,不知不觉到了河边。
我向它呼喊三声:啊——!心底无限畅快。忽然觉得它懂我的苦闷,徐徐的和风是要抚平我的烦恼和忧伤。“河水会拐弯,但不会回头”,它好像在叮嘱我,“象我一样,流下去,流下去,只有奔流,才会不息。”
工作后,它又变成回忆过去的导火索。记得家中停水,堆了一星期的脏衣服没办法洗,方又想起它来。我和老婆抬着满盆衣服来到河边,老婆像模像样挽起裤腿,沿阶梯下水,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洗衣服的情形,饶有兴致的手工洗了回衣服,从城市打工人变回村姑的模样。当我探到它冰冷的身躯时,心里却是热的,好像与一位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老友再次重逢。过去开闸放水,滔滔不绝的涌出我的嘴巴,他们就发生在河里河外,永不干涸。
当我再谈到它时,已不是说一条河,而是在怀念一位失散已久的亲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