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71年,申国联合犬戎攻打周幽王,镐京被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因而灭亡。申侯于是和各诸侯国一道立太子宜臼为平王。
即位的周平王为了躲避犬戎的威胁,便在平王元年东迁到了洛邑(即洛阳),建立了东周。
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东周建立的故事,记录在《史记·周本纪》中。
烽火戏诸侯但这段史料至少有两大疑点:
其一,既然周幽王是死在申和犬戎的军事同盟之下,犬戎自然是周平王的帮手,怎么忽然之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双方就成了你死我活的仇敌了?
其二,即便是周幽王昏庸在先——废除太子有违周朝礼制,但无论如何,皇帝对臣子、父亲对儿子都是有绝对权威的。
因此,太子宜臼杀死幽王,不管有什么不得已的理由,都是臣弑君、子弑父的行为,这无疑是突破了周礼底线的,必定为天下诸侯所不能容忍,毕竟这时还远不是后来礼崩乐坏的时代。
既然如此,各路诸侯又怎么会和申侯一道立周平王为天子呢?
所以,我们不免猜测,从幽王身死到东周建立,期间大有文章。
周二王并立
实际上,关于周平王的登基以及东迁,战国时期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鲁昭公时期东周王室内部因为继承人问题又一次发生动乱,王子朝杀死周悼王即位为王,但却遭到晋国的武力驱逐,不得不逃亡楚国。
期间,他向各诸侯求救,说了这样一段话:
到了幽王时期,上天不保佑周朝,天子昏乱不顺,因此失去王位。携王触犯天命,诸侯于是废弃了他,另立新的继承人,并迁都到郏鄏。这些功绩都是源于兄弟们肯为王室出力。
这里突然出现了一个携王。他在幽王死后即位,虽然王子朝说他违背天命,对他持批判态度,但从称呼上说,是承认他的王者身份的。
那么,这里的携王是谁呢?他和平王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唐代孔颖达在注解这段话时,引用了《竹书纪年》的一段资料,帮我们解开了迷雾。
平王投奔西申,幽王于是立伯盘为太子。幽王和伯盘都死在了戏地。在这之前,申侯及许文公共同在申国拥立平王登基。
幽王死后,虢公翰又在携地拥立幽王的弟弟余臣为王。因此,西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晋文侯杀死了携王。因为他本来不是幽王的嫡子,所以只称为携王。
根据《左传》和古本《竹书纪年》的资料,我们知道,在幽王死后的很长时间内,周朝是二王并立的。
一个是平王,由申侯所立;一个是携王,由虢公所立。两王并立,自然水火不容,战乱不止。这种局面持续了二十一年,直到晋文侯杀死携王方才终了。
携王虽然被杀,但并不意味着周平王可以稳坐钓鱼台了。
根据清华简《系年》记载:携王死后九年间,各路诸侯开始不再朝见周王。晋文侯于是拥立周平王于少鄂登基。又过三年,平王东迁到洛邑,晋国于是开始朝觐周王。
所以,从幽王身死到平王东迁,并非如史记所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便完成了,而是间隔了33年。
期间历经二王并立、携王被杀、九年不王、晋侯重立平王、三年僵持等等重大事件,远比通常所熟知的复杂太多了。
一笑倾国平王与犬戎的分道扬镳
由上可知,平王东迁距离幽王被杀长达三十多年。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么长的时间足够犬戎与平王分道扬镳的了。
那么,双方是如何反目的呢?
这源于申国实力的衰退。平王依靠的势力主要是申国,当周幽王要讨伐申国时,根据《国语·郑语》的记载,申国正是强盛之时。
申侯为了对抗周幽王,便与缯国和西戎结盟。此时,申国强而犬戎弱,于是申国处于主导地位。
然而,经过与周幽王的骊山之战,申国的实力受到重创,乃至于周平王时期,申国还要请求王师帮忙守卫国土。
这种情况下,申人便无法掌控犬戎,进而导致犬戎攻占了周的大本营丰镐,肆虐周人,正如平王所说,“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
后来的五胡乱华之所以发生,原因与之如出一辙。这当然不是平王所想要的,所以双方的合作自然无法持续下去。
与犬戎划清界限后,平王自然而然地把弑父的脏水全泼给了犬戎,把自己摘个干净。这为以后晋、郑等诸侯拥立平王铲平了道义上的巨大阻碍,创造了双方合作的可能性。
携王为什么被抛弃?
周幽王死于申国和犬戎进攻下后,虢公立幽王的弟弟余臣为新王。
虽然他并非幽王的嫡子,不符合周礼的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因为余臣的继位是发生在战争时期的特殊情况,所以他的王位有很大的合法性。
清华简《系年》记载,周幽王死后,“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
这里我们得知,余臣的登基获得了以虢国为首的众多诸侯国的支持。同时,惠才是他的真正谥号,称呼为携王其实是一种蔑称。
反而是周平王,因为弑君弑父,仅有申、许等少数几个诸侯国支持,更多的诸侯国最初是不承认他的合法性的。
典型的如鲁国。鲁是周朝所分封的国家中最亲近、最主要的一个诸侯国。平王东迁后,鲁国对周王室根本是不理不睬,连平王死时,鲁隐公都没有前去奔丧。
既然如此,为什么以晋为首的诸侯国后来却杀了携王,转而支持平王了呢?
根本原因是利益。
当西周刚灭亡时,周王室的天下共主象征仍在存在。对秦、晋、郑等诸侯来说,他们趁战乱夺取的大片土地---其中有不少是西周王室的土地---需要周王室站出来承认他们行为的合法性,秦、郑甚至要求获得诸侯的头衔。
对此,我们推测,携王很可能没有满足他们的政治诉求,所以才被晋文侯杀掉了。
当然,以上所说的只是一种合理的推断。有没有证据?
我们可以从汉代人所著的《逸周书 · 溢法解》中,对携王的“携”这一谥号所下的定义找到证明。
前面我们提到,余臣的谥号其实是惠,并不是携。但汉代人并不知道,所以他们根据所掌握的历史资料以及民间传说给“携”下了一个定义:怠政外交。
所谓“怠政外交”,指的是,对内,荒于政事。对外,怠慢诸侯,无视诸侯们的政治诉求。
平王的无奈妥协
相对于携王对晋的抗拒,申侯、周平王一方最终选择了与晋、郑的友好合作。
拥戴平王的最初是申、吕、许等诸侯国以及西戎势力,但随着申、吕实力的衰退以及犬戎的反目,平王的支持力量变得非常有限。
因此,当秦、晋打着“伐戎救周”的旗帜从东、西两面打来,并占据了岐、丰及黄河两岸的大部分土地后 ,周平王的处境变得愈发微妙。
如果再不积极寻找与晋、郑、秦的合作,他在申国的政权很有可能无法继续维持下去了,携王之死便是前车之鉴。
所以,他最终选择了对晋、秦、郑的妥协,承认他们新占有的土地之合法性,并给予了秦人梦寐以求的诸侯地位,以此换得他们对自己的拥戴。
这就注定了终东周一代,周天子都不被诸侯所重视,而沦为明面上的摆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