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与满足
本文继续洞察力,来访者常常带着很多问题或困惑来到咨询室,他们有主要次要之分,也有根本和表面之分。
只有主要问题和根本问题才是解决来访者所有问题的关键,解决它来访者的其他问题可能就迎刃而解了。
有时候来访者最先向咨询师暴露的问题并非其主要问题,这就需要咨询师在了解更多信息的基础上,洞察其主要的问题,抓住这一主要问题。
来访者的行为表现往往有其内在动机,是内在需要未能得到满足的结果,或存在某些心理缺失的表达。
马斯洛曾把人的需要分成5个层次,最低一层是生理需要,然后是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如果最基本的需要很迫切,其他需要就处于压抑状态,而当前的行为由满足这一基本需要引导,满足这一需要成为行为的动机。
马斯洛认为在到达下一等级前,每一等级的需要都必须满足或部分满足,如果更基本的需要很紧迫,其他需要就处于压抑状态,而当前行为有满足这一基本需要引导,满足这一需要成为行为的动机。
我的理解是,在见到咨询师之前,来访者的困扰,已经在心里萦绕多时。一见面可能列出七八十来个问题。这时就考咨询师了,那个问题是最紧迫的,最根本,最重要的?
我们这行的前辈马斯洛认为,需求是有层次的,底层的需求没有满足,一般不会追求上层的,他会固着沉浸在这个需求里。这个需求就是他行为的底层动机。
很多时候,外人看来的问题,可能是当事人的解决方案。比如孩子在外人面前很乖巧,但在家里经常哭闹,可能哭闹是一种获得父母关心的手段。
一个人烟瘾大,身边人觉得这是一个问题,但在他本人看来,可能抽烟是释放压力,缓解自己情绪的唯一方式。
来访者的领悟
洞察力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咨询师运用自己洞察到的内容,帮助来访者实现对自我的新领悟。
咨询师在运用自己所洞察到的内容,并不是说咨询师洞察到什么,然后将其直接告诉来访者。而是要运用多种咨询技术,帮助来访者获得自己获得领悟与成长。
生活中很多人觉得,自己可以做咨询师,但是他一张口,就是对心理咨询的背叛。因为他在劝对方时,是投射,是看着别人说自己。
学心理咨询之前,我都没想到自己说话可以这么讨厌,这么啰嗦,这么不在意对方感受。
心理咨询的目的是助人自助。凡是违背这一原则的咨询,都是对心理咨询的背叛。所以核心是,帮助来访者获得他自己的领悟,而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有新领悟呢?
而且这个新领悟要支撑他更好的走下去,更好的应对接下来的困境,不能是负面的,大概率是要积极的正面的。
所以真是个技术活,特别讲究分寸。目的是让来访者自己去思考探索发现,而不是直接告诉他。
“开心眼儿”
在鲁迅作品中,塑造出一个经典人物叫做祥林嫂。她不断地向周围人重复,老公去世了,孩子被狼叼走了,她人生有多么痛苦。
在一次次的叙述中,她在不断的重复着这种痛苦。不断展露自己的伤口给别人看,重复是为了什么呢?有什么意义呢?
武志红老师曾说:重复是为了得到救赎,希望被看见。在最初描述时,人们可能会有同情,而同情是一种“我怜惜你”、居高临下的姿态。
这种姿态会让人觉得不舒服,没有办法真正疗愈一个人。真正的疗愈,需要倾诉,需要哀伤,需要走过黑夜,如果没有这个过程,那这个人会一直沉浸在这种状态中,走不出来。
重复痛苦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是有意义的,只是每个人都是上帝的作品,独一无二。那么这个意义对每个人来说也是不同的。
它需要从重复中慢慢生长出来。而人如果没有走过这个阶段,没有彻底的去清理创伤,可能就无法看到意义的成长。
重新生长出来的意义,是人的生命所在。因为人是追求意义的动物。
谢谢你的欣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