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地球村生活小学故事
孙村老街上的守艺人

孙村老街上的守艺人

作者: 阿步1989 | 来源:发表于2017-06-29 09:27 被阅读0次

    说起方哥,比我大了近四十岁,之所以叫哥,是因为村里辈分的关系。小时候,爷爷经常带我去他店里理发。后来,时尚新潮的理发店多了,就再也没去过。前几天见到他,才知道,他还干着原来的老行当……

    1970年,他19岁,正赶上村里推行科技项目,和同村的小伙子一起,被派到镇上学习糖化喂猪技术。由于个人表现突出,得到了同人们的夸赞。1974年,镇合作社准备成立理发店,领导说:“小方人实在,干活麻利,会理发,让他来吧”。5月1日,合作社理发店对外营业,他成了理发师。

    在队里时,给人理发只是爱好,刚来合作社,做活总是怯手怯脚。开始跟着一个老师傅学习,市里回来的,正儿八经学过手艺。慢慢的,他的手艺就超过了师傅。一是初来乍到,干活认真,二是大师傅感觉有身份,自己对手艺怠慢。

    那时来店里的,都是镇上有头有脸的人物,最差也是小队干部。并不是人们不愿进店里理发,而是理一次一毛五分钱,很多人舍不得这钱。月底,合作社给大队按44元结算工资,大队再按一天五毛返给他。按照当时的收入水平,这些钱也是相当可观了。

    1981年,供销社理发店由原来的二楼搬到东边一层。三四张椅子,四五个师傅,生意也是相当红火,这是供销社理发店生意的巅峰。那时候,人们也有了钱,到镇上理发成了时髦的象征。小到十里八村的群众,大到镇上的领导,都到店里理发。

    90年代末,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供销社的理发业务逐渐受到影响,顾客减少。他说:“有能力有门路的理发师逐渐离开供销社,最后只剩他一人”。理发店占用的四十多平米的大房子,被别的生意老板盯上。直到有一天,供销社领导说:“老方,现在就你自己了,要不在别处给你找间房子”。

    1997年,他从供销社一层搬到了东边小平房里,在山墙下开了个门,私人承包。现在找他理发的,都是当年的老主户,也到了花甲古稀之年。有讲究的,更是每月定期理发。我问:“这么多理发店,他们怎么一直来您这?”他说:“这就像串门一样,你进了门,一句话,就是惬适!”最津津热道的手艺是刮脸,“要不是靠着刮脸,现在我也就吃不上这碗饭了。好多人来这,也是因为其他店不刮脸,怕麻烦,他们也刮不了!”

    早上7:30上班,下午5:30下班。每天准时,风雨无阻,一干就是四十三年。我问他:“这么多年,您也没想干点别的”?“能干什么?咱没钱也没有门路,再说,我也习惯了。现在颈椎不大好,再干几年,也就干不动了。”

    一个人,有些时候可能是时代造就的。但对于一个职业,一干就是一辈子,可能更多的还是对手艺的坚守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孙村老街上的守艺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kfm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