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芳草集谈天说地散文特辑
60、商海渡【洛河源家事】

60、商海渡【洛河源家事】

作者: 亚宁 | 来源:发表于2023-11-27 04:59 被阅读0次

    上世纪九十年代,陕北的一个年轻人到石家庄批发市场进货。远天远地过去了,手里的资金有限,看好的一些货总想把它们都一次进回去。心贪钱少,年轻人难的无法取舍。

    “兄弟,这样吧,看你也是老实人,我相信你,这些东西你拿走吧,完了再来,给我还上就行。”批发商大哥是个中年人,瞅了小伙子半天,豪爽地说。

    喜出望外的年轻人,一股暖流涌满了全身。他千恩万谢,答应再次来时,一定给这位好心大哥连本带利还上。这个年轻人叫康全鑫,第二年他再到那家市场批货还钱,才发现市场已经被拆,好心的大哥找不到人了。

    康全鑫这一急,逢人就乱打听,却几天没个结果。吃住要花费,家里的生意还在等人,无奈之下,他给好些人留下了联系方式,同时留下不安和遗憾,回到了中国西部的煤城乌海。随后的六七年,全国各地的商品批发市场都活跃起来。为了还这笔1300多元的钱,他坚持到石家庄去。

    一个还不上钱能急哭的人,在那片市场当时传为佳话。直到七年之后,康全鑫才终于找到了那位批发大哥。连本带利还钱的时候,这位大哥说他早把这点小事忘得没印象了。这位大哥绝没想到,这笔钱可是让这位陕北小伙子,实实的受了七年的心理煎熬。

    1963年8月,康全鑫出生于吴起县金佛坪一院小窑洞里。他的上面,有哥和姐,母亲是陕北大地上传统的农家妇女。父亲康明成,虽然心机重重,无奈政府管制,只能面朝黄土北朝天,挣工分过日子。

    饥饿年代,谁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对于一个丫丫学语的吃奶娃,来自母乳的稀薄营养,真有点大河没水小河干的困顿。又有一俗语说,儿孙是根,不愁养不大,就怕养不下。相对于全国多处有饿死人现象出现,陕北大地还算幸运的。

    康全鑫的童年,在我的想象里,他是一个头重脚轻的大头娃娃。几个哥哥和姐姐,是他成长的榜样。他走着他们走过的路,穿着他们穿烂了又改小和缝补了无数次的衣服。他的羡慕,是村里光景过得好的人家,端出来蹲在硷畔上,炫耀式的一碗黄米饭。

    金佛坪镇子上,常有“集日”,摆在土路两边的小吃摊,无数次诱发他的口水,在口腔里汪汪,最后被一口咽进了肚里。肚子里溅起的回响,如一条河流哗哗穿过了体内。无数次,幼小的他,看见别人手里的钱,转眼就变成了一碗美吃,变成了一件东西。这中间的关系,他小小的脑壳想啊想,却总也想不明白。

    念了小学,识了字,有了对算数的认识。但他一定情况下,在同龄人中,算是个笨人。在他所有的资料中,我没有看到任何属于他小时候的荣誉。成长,默默的成长,像无数人一样的成长,一切都在自然中完成。

    1981年高中毕业的他,也曾扑腾过想找个渠道,到公家的单位里,当一名吃“皇粮”的公家人。高中文化的他,这样的想法,如果放在现在,以康家人中的力量,和社会风气的使然,可能也就顺理成章,心愿达成了。人的命运是一条路,你走了左面,右面便成为未知。除非,你绕了一个圈子,回过头来,又领略了另一种命运的风景。只是,那已经不是原来的河流了。这便是著名的哲学语录,人永远不可能走过同一条河流。

    农民的子弟,在当下中国,先天有着一种注定。碰壁回家的康全鑫,有自己不得已的小脑筋。他先在自家所在地的集市上,摆了一个小地摊。呵呵,买卖原来就这么简单,低价进的东西,高价就给了别人,差价成了自己的收入。

    这一尝试,康全鑫收不住手脚了。有了勤俭节约下来的积累,他有了又一个野心,很快在家里办起了最原始的卷炮作坊。人年轻,胆子愣,危险如累卵,坚持着还是做了下来。按他当时的想法,要把这个制炮的生意,做成一个产业。只是家庭作坊,无经验可循,完全靠摸索,谈何容易。这个过程持续了大约是四五年。

    这期间,他大钱没挣下,但把家里的日子过起来了,手里有了些积余。与此同时,陕北大地上雷同式的卷炮作坊,如雨后春笋。这些笋一样的炮仗,在这里或那里,炸出了新闻报道中的人命关天。老父亲康明成三番五次提醒:

    “儿子,你听大的话,把那个炮摊摊收了吧。那太危险了!咱们钱要挣,人的命敢是重要哇。再说,老婆娃娃的一家子,你个男人家得有承担了哇。万一出点事可咋办呢。再说,天下挣钱的路多了,可不敢太死心眼了。收了,完了再瞅条道吧。”

    哥哥姐姐们也都反对,没多久,政府部门也不让干了。这可咋办?晚上,康全鑫睡在窑洞的炕上,像小时候乱想钱的神奇,又开动了脑筋。只是黑暗中的他找不到一点亮光,要不是后来发生一件怕事,他的转产还可能要后延。

    那一年春节前的一天,康全鑫自行车上驮着两箱子自卷的炮仗,往集上去赶买卖。山路不好走,拐一个弯子时,自行车失控,连人带炮栽到沟里。两箱子炮炸了,人失去了知觉,浑身是血被送到了医院。

    就是这一跌一炸,像上帝的一种提示,让康全鑫对办炮厂发家致富的想法死了心。开春了,他跟着父母,把分包到户的地里都种上了庄稼。山花开了,冰河化了,他要经商的贼心思又复活了。没多久,在县城的市场里他又摆开了摊,卖的商品中,以布料为主打。只是,刮风天,下雨天,最讨厌的是冬天,新新的布落上了灰尘,人整天灰头灰脑。

    当时的康全鑫,还没意识到,商海之于自己一生的磨炼,就那么个已经开始了。

    几年下来,凭了辛苦和算计,康全鑫挣下了近万元的钱。这在当时的吴起,已经算是有钱人了,属于万元户的行列。夜里,他在灯下数钱的一幕,谁都没有看到过,凭着艺术的直觉,也是我形象思维的推演,一定有过,且就印在他自己的记忆深处。

    年轻就是资本,更何况年轻就有了资本。康全鑫的心野了,落后的吴起已经无法满足他对生意的全新认识。他要离开家乡,到内蒙古的煤城乌海去碰一碰市场。

    老父亲劝阻说:“碎娃子,人做事,最怕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不要以为外面的世界钱好挣,天底下的买卖都一样。我看你还是就在街上坚持做吧。”

    老婆的想法更多,几回哭着说:“种地受苦我不怕,拉扯几个娃娃,累我也不怕。我是怕你一个到了外地,人生地不熟,要是有个万一,谁帮你啊。”

    谋心已久的康全鑫,经过艰难的抉择,克服了各种阻力,带着那点小积累离开了家乡。村里的人听说后,风言风语,都说康明成这个碎儿,天生就是个捣货,不知道自己有多能,哪都放不下他。外面的世界可不比在吴起,看着吧,过不了多久,他会自己灰溜溜回来的。

    康全鑫只身到了煤城,住在一家小旅馆里,每天到街上东瞅瞅,西瞅瞅,看别人的生意是咋做着呢。看过之后,他的雄心一下子跌回了现实。自己的那点小资本,面对汪洋的货物世界,实在不值一提。按他的说法:

    “我刚到乌海,也是两眼抹黑,就凭着辛苦,先是租了个住处,自己炸一些麻花,蒸一些包子,在市场上卖,给工地上送。现在把这叫外卖,那时啥也不是。送外卖辛苦了,也挣不了几个钱,每天起早摸黑。”

    在市场跑得多了,康全鑫有了主意。这一回,他背水一战,硬着头皮,用了2500元租了一个仅有20平米的小门面,经营的商品主打的是民生所需,针头线脑日用小百货。采取的策略是,以信为本,薄利多销,点滴积累。他说:

    “人说后路是瞎的,老人们也常说,万事开头难。我们这一行里也有一句话,商海如战场,活着是第一,挣钱是第二。当时我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今天的这一切,那个时候想都没想过。可以说,我的生意经都是经过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

    几年之后,康全鑫不仅在远离家乡的乌海站住了脚,还创立了以自己名字为招牌的全鑫超市。这中间,就发生了前面他寻找借钱人还钱的一幕。不为外人知的是,他所还的钱是变卖了一家六口人赖以生存的几孔老窑洞,还有家里的一台黑白小电视。

    “看见我卖窑卖家当,有人幸灾乐祸,说我在外面做买卖亏大了,没钱了,乱抓呢。还有人说,幸亏现在是新社会,要是旧社会,就他这个怂样子,还不得把老婆娃娃都给卖了。也有的说法正好相反,说我在外面肯定有了那个了,回家这么折腾,是要当陈世美呢!那一次事情,把我逼得红口白牙说不清楚。其实,现在回头看,那是谁也没贬咱,是我自己贬自己呢。”

    “听说我要卖窑给人还钱,父母黑着脸反对,哥哥姐姐都来劝阻,老婆娃娃哭成了一堆,邻居冷眼相对,那把我难杂了。我这个人做事,有时候一根筋,就想着人家一个陌生人,对咱们没来由的信任,给咱们借了钱。自己的承诺要是不算数,那良心把人压的连腰都挺不直,还咋做生意呢。所以,我谁的话都没听,一意孤行,把窑卖了。唉,当时不比现在的行情,三孔窑也没卖了几个钱。”

    吴起石油经济兴起时,康全鑫已经在外面积累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更重要的是他有了从商的经验和眼光。他回乡做了一番调研后,毅然转掉了乌海的生意。这一回,他的愣大胆劲又出来了,出手就租了谁都不敢租赁的一处高价门面房,开起了吴起县第一家超市——全鑫超市。

    踏对了脚步,一盘棋走到而今,吴起县城里的全鑫超市发展成为一个拥有5家连锁店、1个配送中心、经营面积7800余平方米、商品20000余种、职工280余人、总资产3000多万元、利税达千万的大公司。公司里党支部、团支部、工会、妇委会应有尽有……

    走到了这一步,康全鑫一定又偷笑过。这一点还是没人看见,但我相信。只是在他偷笑的背后,又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故事的质变是由量变开始的。按他的话说:

    “我这个人做事心实,脑子里就一个认识,经商一定要招牌贵如金,诚信金不换。可是,你有这个心,还得人知道才行呢。只有知道了,人们才能跟你两厢信任无欺,才能让买卖实现正循环。这是个时髦词,我琢磨懂了后,就开始摸索了。”

    “那一年,过年的时候,我给村子里每户人家送了一个50元的红包。日子过的紧的人家,谢我时眼睛里光润润的。过的好的人家,对我的举动皮笑肉不笑,背后还说我散德呢。说我真想当善人,那就给个千二八百还差不多。我心想,你们知道个屁,我是用这种办法,对自己的企业练内功呢。从那以后,我的‘内功修炼’就有了针对性。”

    康全鑫所说的针对性还有个由头,吴起人谁都知道他是孝子,生活过起来后,把父母接到城里住下,雇了保姆伺候。他自己只要一有空,就带着父母四处转,陪在老人身边,收拾家,做饭,啦话,纯粹的一个乖儿子。在他的影响下,家中的儿女媳妇在尊老爱幼上也都非常传统。

    “我这个人心软,有时候看见一些老人那么大岁数了,还背重拿轻,就觉得不是滋味,就想到自己的父母。总觉得能对这些人帮一手,或小有资助,心里面才轻松一些。还有,2013年的时候,我曾在庙沟乡的村子里,当过名誉村主任。老百姓叫我‘老板村官’,听了让人受活。从那时候开始,我心里有了一个决心。”

    “那年,我因为做了一些小事,成了新闻人,有幸到北京开了一次会。会上,我们受到了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吴阶平、布赫、铁木尔达瓦买提、政协副主席张思卿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一些大人物们还跟我们握了手。回到宾馆,我躺在床上看着自己的手,当时想了很多。”

    “领导在电视上看是虚的,现实中其实跟普通人一样,可又不一样。这些人的人生在精神上带出来的东西,才是人家真正影响力的根本。我想到了名这个东西。俗了可能就是哗众取宠,做实了就成了一种高度的体现。沽名钓誉,追名逐利,这些词中名都在前,利都在后,听上去都有点贬义。那自己能不能颠倒过来呢?就好像衣服的功能保暖最重要,升华出来的美就有了光华。这种光华应该就成了精神上的东西。”

    从那以后,康全鑫做事有了新变化。钱要挣,能挣钱说明你的本事,给挣来的钱找到意义,才是本事上的本事。为了找后面这个意义,他在公司的经营中,每决定一件事情,不像过去只是算利,他还要从中找到更多的社会意义。多年坚持下来,一份成绩连自己都觉得意外。

    “这些年,我的公司经营顺利,钱也挣了不少。只是前面挣,后面我都花出去了。我资助了七十多名困难大学生,给地方公益事业捐款400多万元。年年给一些残疾人送福利,从几千到几万。给灾害中的老人修房子,送温暖给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因为一直在做,这些年究竟送出了多少钱,我也算不清了。我的这些行为,在别人看来是在追名。我心里清楚,认定这些都是有意义的事,值得做。”

    一路做下来,康全鑫是名利双收。他个人现在是县政协委员,名下的光环有:“全国优秀企业家”,“中国诚信企业家”,“市、县级劳动模范”,“ 陕西省诚实守信道德模范” ,“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十大诚信人物”,“为灾区人民献爱心先进个人”,“爱心大使”,“为公益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入围“陕西好人榜”,入围“中国好人榜”……

    在一篇报道中,我数了一下,康全鑫的企业和个人有80多个荣誉。这样一堆荣誉,放在我头上,我可能就晕了。康全鑫说:“我也累了,但我累的高兴。就好比人爬山,一步步往高了上去,累是累,可高处的风景好看啊。”这话说得有劲,我佩服这个舅舅。

                     ——内容多源于康全鑫的个人资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60、商海渡【洛河源家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lgy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