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半夜的深圳依旧是灯火通明。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叫了个滴滴快车,和同事一起结伴回家。司机和同事热络的聊了起来。
开车的师傅很早就来了深圳,60年代人。以前在深圳经营砂锅粥的生意,生意红红火火,小日子过的不错。顶峰的时候在深圳也有了自己的三家小店。15年的时候,深圳房价暴涨,师傅关了再香梅路的店铺,十几年的小店做的都是老顾客,每个月的利润不见涨,房租却是水涨船高。
最终跑不过房租关了自己的店,师傅也算与时俱进,接着在滴滴当了快车师傅,自己也在龙华经营了一家小店。
日子总归要过的,师傅说。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手机不用网络,只用2G, 不到用坏了不丢。不喜欢出去吃饭,想吃什么,都自己在家里做。股票涨涨落落的也折腾不起,不过也总喜欢捣鼓点钱在股市里面转转。
深圳市区是开不起店铺了,不过总归时在关外谋了一个下铺子。日子不好不坏,一辈子也过去了一大半。
02
我的父母也是60年代的人,每个年代的人都因为当时特有的生存环境而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刚毕业的时候我总觉得特别的焦虑。深圳的房租贵、物价贵、工资水平却不理想。下班的时候我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就觉得心焦。这个城市节奏太快了、有能力的人太多了,我只不过是这个城市的一只蝼蚁。
老妈和我谈心,和我讲她和老爸刚参加工作的那些日子。他们结婚的时候房子是自己盖的。没有什么像样的嫁妆,更没有什么蜜月。第一份工资只有十几块钱,但是拿到钱的时候也觉得特别满足。小日子简简单单的没什么奢侈的愿望,觉得两个人在一起就好。
后来有了我 ,小城镇根本没什么学位房的事儿,每个孩子都有书可以读。九年义务教育这东西,在我父母看来还是挺好的。父母两个人小安即乐,努力赚钱的动力就是可以满足我的小心愿。
7岁那年,我说我想学琴。我爸妈二话没说,那就学吧。家里没钱,就找我大姨借了一笔钱。老妈说,既然想学琴嘛,就买一台好一点的。1998年,我的父母凑钱给我买了一台当时镇里最好的电子琴雅马哈530。
黑龙江的冬天雪特别的大,地面有雪有冰特别的滑。老妈坚持送我每天去学琴。雪太厚,老妈就让我坐在自行车上,她推着自行车送我去。我印象中从来没有在老妈嘴里听到什么抱怨的话, 她认为一个人需要为她做的任何决定全情投入并且学会坚持。所以即使天气再恶劣,她也会每天晚上接送我去学琴。
每次我想耍赖的时候她就会告诉我,自己想做的事,就要坚持做完。现在老妈已经50多岁了,依然抱着在我看来像字典一样的医学书籍学习,她是个不会停止学习的人,这一点,我想我和她还差的远。
03
那个年代的人似乎总是特别能吃苦的,听老爸说,老妈怀着我对时候,还能挥锹铲煤(北方平房冬天要烧煤),女人是手能提、肩能扛;家里人有个头痛脑热都是我妈这个医生搞定。
老爸个语文老师,但是却不是个文弱书生。小时候家里的仓库是老爹盖的。老爹铺的水泥没有干透,我就一脚踩上去。所以家门口的水泥有个脚印就是我的。我印象中老爸好像可以修好所有的电器,家里的东西坏了从来不用拿出去修。只要他拿着工具箱左弄弄右戳戳就就会变好了。
初中的时候,小镇的中学教育愈发的差,学校的老师纷纷出走,老爸也是其中的一员。离开家乡的时候老爸已经是快40的年纪了,但是生活总是逼人强的。他背着包从北到南,一个人去面试。最终落脚在了广东。
老妈无条件的表示了对老爸的支持,在家乡医院继续工作。在他们的世界里,生活遇到苦难总是正常的,总有办法可以克服。
04
15年-16的那个新年,父母陪着我在深圳过。在我合租的小房子里,父母和我挤着睡上下铺。他们打牌、聊天、问我生活和工作的情况,没有一丝的不愉快。
面对我的焦灼,他们也是语重心长的开导我。老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船到桥头自然直。
6月份高考结束,老爸到深圳来看到。白天我工作没时间,不能陪他对他很抱歉。反过来倒是他一直告诫我,工作中要有主人翁意识,自己多去承担一些责任,凡事多做几套方案。
至于他呢,背着笔记本每天在家学习计算机模块。老爸学习ppt部分不是很灵光,就一次一次的做。模拟考试的时候都是90多分的成绩。他是个认真且不怕试错的人。
他是我公众号的第一个读者,会认真的对待我写的每篇文章。会学着用微信的视频和我聊天,喜欢在唯品会上买东西(当然是买给我妈和我),喜欢老牌歌手也认得出偶像明星。不抗拒新的事物但也不会全盘接受,有自己的固执但不会偏执。
这样的他们,我真的很喜欢。
那个年代的他们,并没有优渥的物质条件,并没有海量的信息,但是他们乐于学习,懂得自我调节,天性乐观而且吃苦耐劳。这些,都是我喜欢并且在努力学习还未真正掌握的
嗯,我喜欢60年代的人,比如我爸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