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者,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人,孔子高徒,七十二弟子之首。
看看颜回的老师,颜回的同学对他的评价。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乎。”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再看颜渊向孔子请教的一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孔子刚开始对颜渊的认识,以为颜渊愚钝。说他从不反问,象个傻子。整篇《论语》,颜渊请教的不多,看他请教关于仁的问题,不明则问,再问直到清楚。而孔子的四不回答,今天的我们做到的也不多,颜渊听后只说自己虽然不聪明,要按照老师说的去尝试。
若换作我听到四不,当时就辩论起来了,没看到没听到如何下结论合不合礼仪?其实,还真是要先尝试,做不到,再来请教。不试怎么知道呢?我有时也想当然就否定他人的建议,而自己又没有更好的主意,其实就要行动,不能不想就问,问了还不做。
而颜渊听了老师的课,就自己思考,并去行动。所以孔子注意到颜渊课后独自思考,把他对老师讲课的理解加以发挥,与同学们交流。他吸取有益于自己的知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修行人士向大僧抱怨自己的老师身上有很多不足,大僧往沙子里撒了一把糖,引来蚂蚁搬走了糖。
大僧问:“蚂蚁怎么不搬沙子呢?”
“蚂蚁又不傻,搬沙子何用?”
“你傻吗?”大僧反问。
我们总喜欢盯着他人的不足,却忘记学习他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没有完人,颜渊正是明白蚂蚁搬糖的道理,所以不问多余。注重思考和行动。
从孔子对颜渊的称赞,可见颜渊在孔子看来属于生而知之。他从不被外界所惑,别人无法忍受的生存环境,“回也不改其乐”。他注重的是修自己的内在。正是孔子所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极少听到颜渊高谈阔论,他更注重思考和行动。孔子说:国家用你,就出来担当;不用,就自己修身养性,只有他和颜渊能做到这样。
孔子直白的问子贡(孔子倒真实),“你与颜回谁好?”子贡毫不吝啬对颜渊的称赞,说颜渊能闻一知十,自己闻一知二。现在我们认为一个人能举一反三,就已灵活运用所学,属善学习的人。而颜渊举一反十。
曾子不爱说话,如孔子所言,但凡他说出来的话都说到点子上。能不耻下问,态度谦卑又诚恳,别人对他所言不实也不纠正,这样的人,就只有他曾经的朋友,颜渊能做到如此。这是曾子对颜渊的评价。
可惜,颜渊英年早逝。从哀公与孔子的问话知:最好学习的学生颜回,从不迁怒他人,有错即改,从不再犯,可惜呀,早死。再也没有这样好学的好学生了。
颜渊生前,每每提及他,孔子都不由自主的流露了喜悦与自豪;而颜渊往生,每每提及他,孔子都是深深的遗憾和悲哀。
颜渊快乐的走过他短暂的一生,却留给我们万世景仰的精神。那就学习他不迁怒,不二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来深化我们有限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