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赐

作者: 清泉汩汩 | 来源:发表于2022-04-12 12:59 被阅读0次

    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末期卫国黎人(公无前520年-公元前456年),约为现在河南鹤壁浚县人。儒商鼻祖。后人评选的孔门十哲之一。孔子死后,极力维护孔子圣人形象,致力于弘扬孔子精神。

    《论语》里子贡的形象鲜活,一出场就见其人缘极好,善于交流,说话得体。从始至终,子贡对于老师孔子,极其爱戴,并竭力维护。

    有个同学陈亢(字子禽),也多次出现在《论语》里,但每次出现都是一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嘴脸,他总是对老师不信任,又不直接问老师,而是问伯鱼,问子贡。陈亢问子贡;“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贡没有指责陈亢怎能怀疑老师,而是把老师的高大形象在其心里加深了一次。

    子贡开始有点小傲骄。有一天,他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贡心里想的就是他自己。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大概想得到老师的夸奖。老师对颜渊(即颜回,字子渊)的夸奖,信手拈来,比如“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 还没见老师夸自己。

    此时,老师不仅没夸,而是告诉他,已经不错了,但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多数人大概顿感失落就此打住,到底跟随老师身边,子贡有了成长性思维。他没有风中凌乱,而是看到自己的成长空间,继续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与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贡意外获得老师的夸奖。《诗》指的是《诗经》,孔子对自己的孩子,对学生都说“不学《诗》,无以言。”当时的人们,说话常引用《诗经》来表达。子贡这个融会贯通得到老师的认可。

    子贡善经商。孔子曾说:“回也其庶几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而屡中。”言外之意,颜渊德行修得不错了,常饿肚子。赐不听天命,经商,把握市场信息,一猜就准。子贡生意做得好,与其善于与人沟通,人缘好有关。俗话说和气生财。子贡说话对方愿意听,言多必失,子贡就有了爱评判的毛病。《论语》记载,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意思说子贡怎么这么闲呢?我没这工夫说人短长。

    孔子开了有教无类的先河,同时奉行因材施教。对于子贡这个爱说话的学生,听听孔子的教导。有次子贡问君子什么样的行为。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想说的话先做了,再说出来。

    看来子贡没要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有一天,子贡直接问老师“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继续问“何器也?”曰:“瑚琏也。”

    孔子常说“君子不器。”这次孔子说子贡是个瑚琏,祭祀用来盛粮食的器具。显然,孔子看来,子贡还不符合君子形象。

    孔子一定知道这个打击不到子贡,看起来孔子对子贡有点狠呵。他只是敲打,还有更狠的来了。孔子问子贡”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何敢望回?”吓得子贡继续说“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孔子的回答是“是呵是呵,你不如颜回。”

    颜渊是个生而知之者,对孔子的教导,从不质凝,思考,在实践中领会。孔子说颜渊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孔子实在觉得子贡说话太多,少了思考和行动。从后来子贡的成就来看,这次对话,令子贡醍醐灌顶,深受启发。

    子贡也从未没因老师的严厉而心有忿恨。在孔子去世后,学生们都守孝三年,而子贡刚要与同学们一起离开时顿觉难舍,又转身继续守孝三年,他守在孔子的墓地六年才离开。

    孔子以国家利益为重曾维护鲁君开罪三桓,孔子去世后,三桓中的叔孙武叔在朝堂上对其他大夫们说:“子贡比孔子修养好。”一直支持孔子的子服景伯告诉子贡,子贡说:“以宫墙打个比喻,我的墙齐肩,从外面能看到墙里屋舍俨然。夫子的墙数丈高,不进到门里如何看到宗庙壮观,屋舍富丽。能找到门的人实在太少。这样理解了吧!。”

    叔孙武叔见讨好子贡这招无效,直接诋毁孔子,子贡这次也没客气,他说:“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自不量也。”

    子贡看来,孔子是天上的日月,谁自不量力去毁日月,只能徒劳而伤害自己。今日看来,子贡确有远见,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他的话准确。

    子贡在老师去世后,也曾担任鲁国、卫国承相,经商成为当时首富,后世尊为儒商鼻祖。致力于弘扬孔子的精神,这是留给万千华夏子孙的最大财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端木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eog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