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周第二天作业——感情心理(如何有效面对别人的批评和嘲讽)
【主题】:如何有效应对别人的批评和嘲讽
【片段来源】:拆解片段来自《伯恩斯新情绪疗法》
【R:阅读原文】
别人批评你的话有可能是对的,也有可能是不对的。如果批评的不对,你完全没有必要烦恼。把我的话好好想想,想一分钟也好!许多患者来找我的时候眼泪汪汪的,又气又急,因为他们所爱的人批评他们,其实这些批评的话失之准确欠考虑,他们没有必要这么伤心。如果批评你的时候,犯下了不公平的错误,你为什么要心烦?你为什么要难过?你以为别人都是完美无缺的吗?再说了,如果批评是准确的,你也没理由感觉到崩溃,你本来就就是不完美的,只要承认错误想办法改正就行了,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事实上也是)?不过,要想将这种情绪感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理智情绪,可能还得费点心思。
现在,我要教你一种语言技巧,虽然它们很简单,但可能需要相当多的练习,如果有人攻击你,你该说什么呢?想要提高掌控感和自信心,你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困难的局面?
步骤一:移情
如果有人批评你或攻击你,他(或她)可能是想帮助你,也可能是想伤害你。所以,批评你的人说的话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或者在对错之间。不过,一开始就纠结对错是不明智的。你得问这个人一系列特定问题,以了解他(或她)的真正意图。提问时不要轻易下结论,也不要急辩护。相反,你应该不断的提问,问的越细越好,想办法从批评你的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如果这个人只是用含糊不清,乱贴标签侮辱人的方式攻击你,你应该让他(或她)说详细点,要对方指出他(或她)到底反感你哪一点。执行这一步,你需要花点精力才能摆脱批评者的无理纠缠,不过这样可以将“攻击—防守”型的交流转化为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
步骤二:消除批评者的敌意
如果有人用枪指着你,你有三个选择:第一,站起来用枪指着对方,这通常会同归于尽;第二,你也可以跑,也可以躲避子弹,这一般会让你感到屈辱,自尊全失;或者第三种方法,你可以原地不动,运用技巧消除对方的敌意。到目前为止,我认为第三种方法是最让人满意。只要你能平息对方的怒火,你就是胜利者;而且在一般的情况下,对方会认为自己胜利了。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很简单。不管批评者说的话是对还是错,一开始都想方法认可他。如果对方说的完全是胡说八道,你可以在原则上认同批评者;或者你可以在批评中发现一些真实的成分,然后予以认可;或者你可以承认,从对方的角度来看,他(或她)的愤怒是可以理解的。
步骤三:反馈和协商
遭到批评时,只要使用移情法认真倾听,然后再想办法认同对方,消除对方的敌意,你就需要以机智又不失坚定的方式,解释你的立场和感受,同时还要探讨双方之间的任何认知差异。
请根据上面的【R】写出你的:
【I: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
what:拆页展示了面对他人攻击时,用三个步骤消除敌意,甚至转为合作的语言技巧
why:他人的批评中蕴含着提升成长或者沟通交流的机会,我们需要更理性的方式从情绪的泥潭中脱离
how:
步骤一: 审视动机: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 站在对方的角度审视批评的原因,洞悉对方批评背后的目的,了解对方的想法,为后续的合作交流打下基础。
步骤二:认可合理面:把对方批评行为下的合理性端到台面上来,通过认可对方的方式,获取对方的合作意愿
步骤三:赢得合作:用理性平和的方式进行深层探讨,促成双方的理解与共识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时间:今天
地点:肯德基
事件:孩子想多点一份薯条,而我不同意,孩子有些不满意的说:妈妈真是的,也太小气了。当时我用带有“杀伤力”的眼神看了她一下,表示了对她这个说法的不满。后来她再次提出,我又一次拒绝,但是放缓了语气,并且解释了原因。孩子表示了接受,她的情绪也好很多。
反思:其实孩子想吃好吃的又没有吃到的小失落,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只是孩子懂事惯了,我对她偶尔“不懂事”的言语有所不满,觉得不应该是她这么懂事的孩子说出来的话。后我也反思自己对孩子还是有点严厉,起码一开始的处理方式不是太理想,温和而坚定的拒绝,我只做到了坚定...自责一下。 其实孩子还是懂事的,获取对方的理解,而不是冷冷拒绝。
【A2: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
目标:明天孩子应该还会提出吃冰淇淋,如果她感冒没好,我还是会拒绝她的,如果她对我表达抗议等不满情绪时,我就使用今天这个方法来解决。
行动:
1、 审视动机: 你对妈妈的不满,是因为想吃的东西没有吃到,还是因为妈妈没有答应你的要求而生气? 你会不会觉得我对你太严苛了?还是觉得妈妈什么都要管,你没有自由?(这些问题逐一问,不是一股脑提问)
2、 认可合理面 ,疏导孩子的对立情绪:其实我能理解你的XX感受,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也会这样认为。作为一个小朋友,其实你平时已经表现得非常棒了,所以当你这样对妈妈的时候,我并没有生你气,我觉得换成我小时候,做得不会比你好。
3、 赢得合作:先反馈我不给买的原因,并且告知孩子并不是每次都不给买,而是这几天的特殊情况,也可以与孩子约定一个合适的时机或者频次,让孩子的想法得到一次全然的满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