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冬日暖场

【温故而知新】
前面我们己经学过《大学》的前四节,通过前四节的《大学》学习使我们由总述到具体的层层了解了如何做好一个大人。
第一节总的概括做好大人的关键在于修身。只有身修才能家齐,只有家齐才能国治,只有国治才能天下平。
第二节具体地讲身修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要求——慎独,君子必慎其独也。是说修身如不能做到至诚无为(也就是彻底纯粹)的修身那么最终也就达不到最理想的效果,所以君子修身必诚其意,勿自欺也。
第三节具体讲述有斐君子修身需要的态度、精神和虔诚庄重。是说修身需要有如切如磋的态度、如琢如磨的精神、恂栗的虔诚、威严而庄重才能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第四节是总结先贤们之所以拥有光明正大的崇高品德是因为他们坚持不断的自我修炼,自我完善,并勇于改进自己才得以实现的。所以,先贤们的功绩才能世世代代为民所不能忘,他们品德修为才能让后人争相传承。
这一周我们要讲的是第五节,第五节是讲每个人都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理想,摆正身份立场在做好本分的基础上修身立德以期实现人生理想。第五节共有两段下面我们进入第五节的学习吧

第五节 第一段【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 “ 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 “ 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译文】
《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缗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丘的角落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能不如一只鸟儿吗?”《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义;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第二段【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译文】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以大德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懂得了根本的道理。

【学习速融】
诗经上有说一个国家的首都京城及京城周边的地方都会是一般老百姓向住和憧憬的地方。诗经上还说:“山林中缗蛮叫着的黄鸟一般都会知道栖息在山丘的角落上。”通过黄鸟孔子告戒我们:“连小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的地方,难道我们人还不如一只小鸟儿吗?”
《诗经》上讲,品德高尚的周文王他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他最令人敬重的也是他能够不间断地修炼坚持自己的高尚品德和家国情怀,更能以诚敬之心朝着“至善”而不断努力。正因他诸事力求至善所以他的周朝才能国富民强,他的功绩才能为世人传颂,他的故事才能为民间传奇,他最终也就成为了周朝历史上的明君。
所以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正义使国风纯正;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上位者能谨守本分;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爱戴至亲不忤逆父母;做父母的,要做到慈爱子女播洒亲情温暖传递爱的力量;与他人交往,要做到恪守信用,不欺瞒哄骗以诚待人传弘扬正能量。
孔子说:面对审理诉讼案子,他也和别人的出发点一样,目的都在于想要使诉讼的事件以后不再发生。而要使隐瞒真相的人不敢花言巧语而是诚心省悟,只有以崇高的德行使执着偏激的人敬畏拜服,这才叫做懂得了杜绝诉讼产生根源的根本的道理。的确,在一个民风淳朴,百姓之间个个能推己及人的社会环境和风气中,百姓之间又怎会有诉讼的案件产生呢?

【学习引申】
通过本节《大学》的学习让我们了解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伟大的人生奋斗目标,正如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样。但是,想要实现奋斗目标就必须从目前从当下做起,找到自己当下的位置,了解自己当下的身份和环境。先摆正自己的位置,把当下做好,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耕耘播种,去修炼自己,去提升人生格局,以实现崇高理想目标。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解决纷争的最根本办法就是让制造纷争的人意识到自己争吵与纠缠根本没有理由。
第五节看似两段内容互不相通,其实只要我们细读就会发现它们所要表达意思的也是修身具体办法和方式。所以读《大学》真的很有意思,会让我们收获多多哦。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读完这第五节《大学》有什么样的理解和收获呢?不妨请大家留言让我们互相进一步深入地学习探讨一番好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