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玉
实践张文质老师的“讲三点”,感觉果然大不一样张文质老师给我们写作培训时说,每次发言都要讲三点,哪怕你开口时只想到一点,也要逼着自己往下想,这样有利于培养自己的思考力,提升思考的深度。今天评课时,我有意识地实践,感觉就是不一样。相信有意识地经常练,表达会更有条理,更有深度。
以下是我评课的内容记录:
这节课跟普通的公开课不一样,它是课题组的展示活动。所以我结合课题讲三点:
1.安全的气场
我们的课题是《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实践研究》,学生自主参与很关键。怎么让学生自主参与呢?建立一个安全的气场很关键。
上次在厦门听刘松老师的《认识几分之一》。听完,我印象深刻,反复品味。特别喜欢课上孩子自信的表达,闪亮的眼神及享受的样子。我一直在思考,为何二年级学生学三年级内容毫无障碍,行云流水,灵光频现?反复琢磨,觉得最本质的原因来自刘松老师对学生的信任,来自刘松老师为孩子们创造的安全的气场。
上午这节课,吴老师从师生互相问候到课堂中耐心的等待、适时的点拨、亲切的交谈,都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安全的气场。在这样的气场中,孩子们就敢于表达了。
2.勾引和挑逗
刚刚冰国老师提到我分享的一篇文章——《教育的勾引与挑逗》,这是四川谢云老师的文字。他在文中说:“勾引和挑逗,是语文教师必修的功课。”我觉得数学老师也应该有这个能力。特别是要学生自主学习,你非要把他的兴趣点勾引出来,挑逗出他的真实想法。
这一点,吴老师做得也不错。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思维发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如刚才一个老师的评价——假如这节课再上一段时间,孩子们一定能更嗨。
3.合适的助力
我师傅说过一句话——“想得美才能做得美”,就是说如果你想的不好,那做的也是很有限的。也有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是说预设跟实践总有差距。那么怎样尽量减少这种差距呢?研读教材、研读学生。
只有了解了教材,你才知道要干什么?就像黄爱华老师说的,当你不知道怎么设计的时候就用心地研读文本、研读教材、研读教学参考书。但研读教材还不够,还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给学生合适的助力。我们的实践效果才能更接近预设,才能更好地展示我们的美好。比如吴老师这节课的学习卡,一些老师建议在课外完成,我觉得课堂上完成也是可以的。不过所借班级,平时类似训练较少,针对这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设计得太开放,要进行更具体的一些引导,比如可让学生“摘”关键词,在书上“划”关键句。这样指向明确后学生更有可适从。
活动详细记录可点击查看《梅洲乡中心小学数学课题组暨教学开放活动速记》
文芳看了我分享的文字,也说:“想到第一点时,就开始说。每次争取说足三点。我发现的确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训练思考力。我每次在说的时候就会有新的思考。”
亲,你实践了吗?留言处说说你实践的案例,或实践后的感觉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