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听,笔的声音精品散文散文
一生痴绝赋闲情 ――我所遭遇的李渔

一生痴绝赋闲情 ――我所遭遇的李渔

作者: 庐山樵 | 来源:发表于2018-04-24 16:14 被阅读401次
    一生痴绝赋闲情 ――我所遭遇的李渔

    对于湖上笠翁先生而言,他的一生不过是活成了"闲情"二字。他的戏为闲情而演,文为闲情而述,居因闲情而往,食因闲情而生,情因闲情而发,心因闲情而安。与其说是闲情偶寄,不如说是一生痴绝赋闲情。就连他的名字都那么"闲而适之"。

    现在我无法准确忆起第一次看到李渔这个名字的时间,大概是在上初中或高中阶段。李渔,号笠翁,望文生义,我的脑海里迅速幻化出一个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手执鱼竿的渔人形象。人到中年,忙于公务,无暇顾及这份闲情野致,虽偶尔目触"李渔"二字,也不过是陌路相逢,虽百面而不及一交,对我并没有产生什么触动。让我一下子对李渔大感兴趣的事却是:我的园子空而无物,想做点什么,不知如何是好。有人建议找下李渔,他是个十足的“生活玩家”。虽是玩笑,却让我移情注目,从书架上取下久而未读的《闲情偶寄》来。

    这日,晨起,翻开《闲情偶寄》,焚香,早读。从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再到颐养各部,一一翻阅。但我读书有个坏毛病,喜欢前面读读,后面读读,再中间读读。居然读了下来。觉得大为过瘾。据说当初李渔写完此书,曾将书稿交由一个朋友阅读,因朋友对戏曲不感兴趣,便从前往后翻阅,读了几节,觉得没甚意思,就丢一边。李渔后来说,这书你要是读到最后一章,就有意思了。而我偏偏赶上了这最后一章。继而,再读李渔,便不由感慨系之。

    李渔,生于1611年,卒于1680年。明末清初杰出的作家、戏剧家、出版家、园林艺术家、美食家、生活家。所不幸的是,他赶上了崇祯在煤山上吊的时间段,本一心想通过科举谋生的他,遭遇清军入关,天地为之一变,转眼到了清朝。此时他还是正当年华,眼下前途渺茫,何去何从,让他郁闷不堪。幸好他是个生活乐天派,再也无意于功名,不会像他的前朝皇帝那样,在一棵树上吊死。

    凡事都它的两面性,当此路不通时,总还是有一条适合自己走的路在等着。一向恃才傲物的他,不意竟走出了一条当时文人所不屑、而他却乐此不疲地卖文鬻赋的生活来。他开始刊行自己的戏曲小说,经营芥子园书坊,还带领自家班底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作为新的名流出入在达官贵人府上。

    传统戏曲在笠翁手里,一下子从“小道末技”变成了广受市民喜爱的舞台表演。他写戏曲小说,是出于娱乐人心,他说:“唯我添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我忧。”他喜欢在自己的戏曲小说中迎合观众的需求,他甚至批评金圣叹评《西厢记》只是供案头把玩的《西厢》,而不是扮给人看的《西厢》。他认为,戏曲创作贵在创新,剧本事要奇特,不能亦步亦趋,东施效颦。他把自己家里的侍者丫环组织起来,成立自己的戏班子。尤其到了晚年,他的这一行当更是炉火纯青,登峰造极。56岁那年他应朋友之约进京,在京城里刮起了“李旋风”,一时京城上下,都盛传着李家班子,李渔也成了当时炙手可热的人物。他又是个极端的享乐主义者,唱戏、品茗、看花、赏古,然后优雅地吃着他最爱的螃蟹,满面春风,无限惬意。什么王侯将相,什么达官显贵,全不及我一个平头百姓、闲适文人来得自由洒脱。他生命中最精彩的华章是他在这一生里遇到的两个最重要的女子——乔姬和王姬。

    左乔姬右王姬,两个绝世名伶来到他的身边,是上天对他的特别的垂爱和眷顾,是戏神为他在戏曲演绎中成就一段美丽传奇而额外的加赏。他先到山西平阳,得到了一个朋友赠他的女孩——乔姬。后又来到甘肃,巡抚大人又赠一女孩——王姬。(这是个什么时代,女孩像个物品,在显贵面前赠来赠去)。乔姬王姬聪明伶俐,娇媚可人,在李渔的精心调教下,出落得风尘楚楚,栩栩动人。二姬天资秉异,舞态、歌容超群脱俗,只要李渔稍加点拨,她俩便能心领神会,触类旁通,创造性地表演剧本内容,常常是“朝脱稿,暮登场”,很快就成为他戏班中的台柱。有了二姬的搭配,加上一个天才的编剧兼导演,这样的组合成为世间少有的"绝配"。李渔带领他的李家班子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横跨大半个中国,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很多的戏迷就是冲着二姬而来,一下子李家班成了全国各地戏迷的流行风。同代的文人大家周亮工曾说:“乔王二姬真尤物也,舞态歌容,当世鲜二。”当时一名芜湖女子,非李笠翁的书不读,非二姬的戏不看,去世前告诉丈夫:“冀得李子片语,死当瞑目。”人生自有痴情在,芜湖女子以死相依,让李渔无言以对,只有潸然泪下,以为此生足矣。

    有人说:“人与人的相遇,有时就是为了看一朵花开,唱一段戏曲,享一段春风。”李渔与二姬的相遇相知,结一段尘缘,便是为了唱这一段戏。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乔姬和王姬二人在李渔身边,千般聪慧,万种柔情,白天是他的台柱,晚上是侍候他的姬妾,让他在生命最为灿烂的时候无限绽放,他的精神极度亢奋,他的作品也喷薄而出:《怜香伴》、《无声戏》、《风筝误》、《奈何天》、《比目鱼》、《蜃中楼》、《慎鸾交》、《凰求凤》、《巧团圆》、《玉搔头》、《意中缘》……

    然花开总难持久,好景难以长存,乔姬在19岁的时候就死于劳累,别他而去;一年后,王姬也倒下,没过多久,撒手西还,“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人生在极度繁华的时候往往不知不觉,但一旦失去,又措手不及,给人的打击是难以想象的。人啊,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李渔受此打击,极度哀伤,老泪纵横,悲痛欲绝,写下了《断肠诗二十首哭亡姬乔氏》、《自乔姬亡后,不忍听歌者半载,舟中无事,侍儿清理旧曲,颇有肖其声者,抚今追昔,不觉泫然,遂成四首》、《后断肠诗十首》等诗作哭悼乔、王二姬,挥泪为二人写了一篇《乔复生王再来二姬合传》,希望二姬能复生、再来。李渔说:“余,情士也”,二姬的亡故不仅是李家班底台柱的倒塌,更多的是对年近六旬的老人失去了生活中的贴身伴侣和精神依存,她俩尤其在艺术上最能懂得李渔的文心,不愧为红颜知己。其实李渔也是真懂女人,他能把天下女人一一考究个透,从女人的肌肤、眉眼、手足、态度到首饰、衣衫、鞋袜及丝竹、歌舞、文艺等等作了细微探究,就是放到现在来看,他的思想理念仍不过时。一次李渔曾帮一个官员选妾,三个女孩子,突然叫她们的名字。一个马上直眼答应,一个低了头答应,最后一个走了一步,又回头轻声答应了一声。李渔说 ,就第三个,风情啊。

    康熙十年(1671年),李渔六十岁前后,开始梳理他一生的实践,发奋著述,他的代表作《闲情偶寄》一书问世,一时洛阳纸贵,这是中国第一部倡导休闲文化的集大成者。由此,我们又看到了一个全新而具有高格的李渔,无论是谈戏曲理论,还是谈生活情趣,都能看出李渔不仅才情纵逸,而且深谙生活之道,懂得摄生养生,让他偶寄的闲情成为时人的典范。正是这部书,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待李渔,全方位地看到了一个离我们四百年前的文人的真实面容和丰富情感。余怀说:“糊涂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明白,狭隘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旷达,忧郁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愉快。”周作人说:“文字思想均极清新,都是很可喜的小品,有自然与人事的巧妙观察,有平明而又新颖的表现。”余秋雨说:“中国古代汗牛充栋的大量典籍中,哪有几本这样的书:篇篇页页都带给我们远年的乐舞、容色、美味、雅宅、香药?”

    李渔一生痴绝还表现在好筑宅院,而且每有小筑,必精心设计,精工打造,且总能因地制宜,别出新裁。早年清军攻占金华,“务城攻陷西南角,三日人头如雨落”。功名不遂,身经战乱的李渔归隐故乡,回老家夏李居住。李渔自誉为“识字农”,在伊山头的“先人墟墓边”,新开一草堂,构筑了自己的乐园——伊山别业(即伊园)。伊园是李渔最初其园林技艺的杰作,构筑有廊、轩、桥、亭等诸景,“此身不作王摩诘,身后还须葬辋川”,他决心学王维,隐居终老。后到达杭州发展,又把杭州的寓所题名为“武林小筑”,虽然不大,却也别有特色,并在此开始了他作为中国第一位”卖赋糊口“专业作家的创作生涯。后来为了维权自己的作品,又搬迁到了金陵,并在孝候台边购得一屋,因”地址一丘“,故取名为"芥子园”,取“芥子虽小,能纳须弥”之意。小小园庭经他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倒也别有情趣,有栖云谷、月榭、歌台、浮白轩,并都题有楹联。如书室联:“雨观瀑布晴观月,朝听鸣琴夜听歌。”李渔在此居住了近二十年,以文会友,以戏会友,他曾经为时任江宁织造、《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曾祖曹玺撰赠过对联,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成为忘年交;与《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与吴伟业、钱谦益、龚鼎孳等江左大家都有往来。李渔交友深明“君子朋而不党”、‘“君子之交淡如水”古训,在与他的交往中,有文字记载的就有800多人,上至宰相、尚书、大学士,下至三教九流,他的芥子园成了他交友的重要场所,一些文人学士以在芥子园喝酒品茗听戏为雅事。同时他也把芥子园做成书坊,印制大量的书作,既有他自己的著述,亦有当时流行的书籍,因质优价廉,深受时人喜爱。后来易处,芥子园转让他人,该园继主也继续秉承李渔的书风,做着印刷行业,成为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印行之一,维持了二百多年。到了67岁那年,李渔再迁居杭州,在当地官员的资助下,买下了吴山东北麓的张侍卫的旧宅,开始营建“层园”。由于搬家劳累,一次失足从楼梯上滚落下来,伤了筋骨。不到三年,李渔再次病倒,康熙十九年农历正月十三,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凌晨,老人与世长辞,后葬于杭州方家峪九曜山上,题碣:“湖上笠翁之墓”。

    如果说李渔是个名符其实的生活家,那还必然包括他在美食方面的突出贡献。其实李渔绝对是个超一流的"吃货"。他曾经带领自家戏班在各地巡演,期间,“过一地即览一地之人情,经一方则睹一方之胜概。且食所未食,尝所未尝。”可谓吃遍了大江南北的美食美味。李渔是文章大家,文字高手,虽然谈的是饮食,却写得自然隽永,深情款款。“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草衣木食,上古之风,人能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腹中菜园不使羊来踏跛。是犹作羲皇之民,鼓唐虞之腹,与崇尚古玩同一致也。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果,是则谬矣。吾辑《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俭,一以复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兹在兹,而不忍或忘者矣。”这可说是李渔的饮食之道、美食纲领和原则。李渔还亲自下厨,亲手制作美味佳肴。他曾经用陆地上长的蕈和水里长的莼菜做羹,加上蟹黄和鱼肚肉,取名为“四美羹”,在座的客人吃了后,纷纷赞誉说:从今以后,就没地方下筷子吃到这么美味的羹了!李渔死后的36年,袁枚出生,一卷《随园食单》继承《饮馔》,成为新的美食宝典,为后世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喜欢李渔精致的生活态度,喜欢他把身边的平常日子过得如诗如画,让生活的美学渗透到每一个细微角落;喜欢他为人真率,尊重女性,直入人心,将自己的生命过成闲情雅致的标杆,并优美成文字,如夜空中那闪烁的星辰,让后人复后人地一代代朝星空仰望。

    草堂中,花木葳蕤,群莺啼碎,我闲坐书斋,一卷《闲情偶寄》平置案头,有时也随兴翻翻,看看,字里行间,点线之际,数百年前的老人和他的园子:但见花木葱茏,奇石叠翠,流觞曲水,把盏临风;舞榭歌台之上,乔姬王姬的清声丽影绕梁不绝……

                                        2018.4.24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庐山樵:门卫:
        李渔,是古往今来,食色艺三绝,他是真正把人活透活真实的一个率真之人
      • 庐山樵:紫竹:
        在出差返程的高铁上看老师们讲述李渔,近三小时的行程,不知不觉就到了。学习之旅,愉快之程。[強][強][強][玫瑰][玫瑰][玫瑰]
      • 庐山樵:门卫:
        各位在朋友圈晒美食、晒爱意、晒艺术、晒戏曲、晒歌曲,其实就是在晒李渔!
      • 简半坡:也买有闲情偶寄,但未曾仔细阅读,或是落入了先生所说:没读到最后一章吧。回家当再读。
      • 庐山樵:转三哥:
        你又为我引见了一位闲情雅士。
        这篇文章较《一千六百年前的那顶挂冠》,我更喜欢这篇。
        大凡写名人的文章,应以史料为依据,如果想象的篇幅过多,或多或少带有作者的思想偏见,使读者有被“绑架”之嫌。
        当然,学术界见仁见智者甚多,这就要形成各个流派,可惜,在当下,中国缺少这个氛围——拙见。
        堂主潜心研读、笔耕不辍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 前朝旧事:兄之雅兴,堪比笠翁!
        庐山樵:@敛迹慧心 谢谢你懂我的心!
      • 娟娟新月:👍👍👍
        庐山樵:@娟娟新月 😀😀😀
      • 八月初六:喜欢李渔的《无声戏》
        庐山樵:@八月初六 你太幸福了。有机会我也一定要看
        八月初六:@庐山樵 我上周刚看过《怜香伴》的话剧版
        庐山樵:@八月初六 可惜我没有机会看看他的好戏
      • 麦麦小兜:不错哦
        庐山樵:@麦麦小兜 你好,谢谢你的鼓励

      本文标题:一生痴绝赋闲情 ――我所遭遇的李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neh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