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以前总有人说我写的东西,像王小波或者村上春树。我听完总有些难过,我配不上啊!
一个二十来岁青年的信笔涂鸦和几十岁大家写的文字相提并论,真的太过分了,真有些轻视我的偶像。
这话也无意间伤害了我,荒唐地从文字中剥夺了我的青春和浪漫,突然要和几十岁的大作家比,我几十年的光阴被狗吃了吗,猛然觉得自己好像被谋杀了。
我吃的东西和他们吃的东西不一样,我喝的水来自我们山沟的纯净矿泉水。和北京农场东京早稻田大学的自来水不一样,我怎么会像他们!
我为什么不能是我自己呢?
这是我昨天看《影》想到的一个问题,我真的不愿别人像我,也不想我像别人,更不愿别人对我说:“你看,那人真的好像一条狗啊!”
起舞弄清影和对影成三人这事根本在我这不存在,很多时候我挺享受一个人,最多两个人,目前。
02
《影》看完了,国庆第一天也如《影》的颜色一样,黑白色。
这种感觉就像花了50块钱玩娃娃机,最后抓上了一个49元的玩偶,女朋友抱在怀里谈不上大喜大悲,也谈不上好和坏,让人猜不透挺郁闷的。正如电影的结局一样,对于小艾来说,到底是好和坏,门缝里她到底看见了什么,余生怎么过,都是未知数。
说实话,电影整体的黑白色,对于并没有太多艺术造诣的我来说,甚至觉得有些枯燥。有必要形式主义到每个地方都是水墨画,衣服都是黑白色,凡是外景都是下雨,都是说着不带一点荤的对话。
前半程看着真心累,后排妹子有的都睡着了。这是我在电影院见过最少观众不亮闪光灯也不拍照的,说明了看老谋子电影的人素质也许真的高,也说明了大家都在等,觉得这个画面不完美,必须等下一个好的画面出现再拍。结果下一帧还不是继续等,就这样等到电影结束也没拍到一个内心完美的画面,内心更郁闷,全程黑白色,而且这结局不符合常理啊……
反正心理挺堵的,要是主公得势,大家可能会说,呀原来阴险的是王呀,不愧是王!
要是子虞得势,大家又会说,人家是都督,整个沛国最懂得计谋和权术的人,成为王应该的。
最看不惯的就是影子境州得势,他是影子,凭什么取代真身,凭什么欺骗群臣取代整个国家,喧宾夺主不说还抢了人家的夫人,荒唐!
我们总喜欢看小人物逆袭的故事,但这次影子逆袭大家却内心不适了。这说明了什么,我们内心还是看不起影子,真身永远是真身,影子永远也替代不了。
张艺谋自己也说,这部电影是在歌颂小人物,一反之前的电影主题。是挺创新的,结果有人扯到这是“文化自信”和“文化输出”,我也是很尴尬了。这就好比一个外国友人来了,你直接上了满汉全席,够自信,接下来本来该流口水动筷子的事,你非要在那介绍个两小时。大家都知道祥林嫂的孩儿被狼叼走了,但也没必要处处都说啊。
反倒让人排斥,一点也不自信。
03
再来说剧情,境州就像一个凤凰男,从小吃了很多苦,终于有一天到了权力的巅峰,一夜暴富从影子变成真身,这不就是我们平凡人真实的内心写照吗?
《无声告白》中有这样很有名的话:“我们终此一生, 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 找到真正的自己。”
可是境州算是摆脱了别人的期待,却早已失去了真正的自己(找娘回境州)。
这让我想起金庸写的《侠客行》中的结局,同样不知其父其母的狗杂种飞奔着大喊“我是谁!”从这点看,境州和狗杂种是同类人,摆脱了真身,却也没有了影子的人。
这种人的未来,不能说善良或邪恶,只能说是复杂的。
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也许就在这里,古往今来,已经不能用简单的善恶标准来评判一个人,稍微读点书的人都知道一个人凡是在历史上留下名声,都会有相关的阴暗面存在。正如太阳上的黑子一样,是同样炙热,但任何人也触碰不得的东西。
比如曾国藩之于“曾剃头”,李鸿章之于“卖国贼”,谷崎润三郎之于“虐恋控”,写世情小说的都不得好死。我们每个人也一样,成长经历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问题,不愿让人得知,等到哪一天被识破,很抱歉影子做的事出卖了你。
除此之外,我从来都觉得影子和真身只不过是人的两个面,亦正亦邪,互相斗争着存在一个躯体里。只不过电影艺术处理成了两个人。境州失去了真身的身份,子虞在黑暗中失去了影子而已。
人就像硬币一样,总有正反面的。只不过是对待别人展现的是鲜花,还是那冰冷的数字。
仔细想想,我们这一生最大的悲哀,不就是做不了自己,还活成了别人的影子,比如境州做不了境州人民却被逼成假王,比如我做不了自己被人捧着说自己的涂鸦像王小波的风格。
你们别骗我,我自己心里有数。
以后也别说我像谁谁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