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凌晨,21岁空姐搭乘顺风车被司机杀害。
5月7日下午,死者父亲报案。
5月8日早,死者遗体找到。
5月10日,滴滴悬赏100万寻找疑凶司机。
5月11日下午,疑犯弃车跳河地发现遗体,身份尚在确认中。
5月12日11时,郑州警方确认捞起遗体是杀害空姐的犯罪嫌疑人。
“空姐遇害案”发生后,网友纷纷对滴滴打车的安全机制提出质疑。
案发当晚,滴滴该订单中对于夜间的人脸识别机制未触发。嫌疑人刘某华在案发前,曾因言语性骚扰乘客被投诉,但由于滴滴客服联系不上嫌疑人,后续并未对投诉进行处理。
5月11日,滴滴发布整改措施:
从5月12日零点起,顺风车业务在全国范围内下线,停业整改一周;除顺风车以外的其他平台业务,对注册司机进行全面审查。
事件至此,滴滴的用户口碑一度恶化。有网友称,从“滴滴打车”变成“滴滴打人”,而现在已经是“滴滴杀人”了。
那么处于漩涡中心的滴滴,被骂到底冤不冤枉?
“顺风车不是滴滴亲生的?”
从法律角度来说,“网约车”是滴滴专车、滴滴快车和滴滴出租车。而滴滴顺风车与滴滴出行并非同一公司运营,二者在法律上并非同一主体。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滴滴司机在注册审核时,快车司机需要提供身份证、驾驶证和行驶证,还明确提示司机必须满足无酒驾、毒驾和暴力犯罪、吸毒记录等违法行为前科。审核时间一般是3-5天。
顺风车司机则比较宽松,注册的车辆既可以在自己名下,也可以不在自己名下。审核时间一般是48小时。可以说,有身份证、有车、有手机就能注册了。
相比于快车、专车,顺风车由于存在公益性质,更强调人情味和社交性。在法律上也与“网约车”并非同一概念,没有明确的立法条例保护。简而言之,搭乘顺风车出现意外,维权索赔比较困难。
虽说滴滴作为平台,和顺风车司乘之间属于中间服务关系。但是应该承担的信息审查义务和必要的安全管理义务是必须履行的。除却人性善恶的考量,在这次的事件中,滴滴在第一关人员准入中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司机后台可以看到对乘客露骨评价?
滴滴顺风车在业务上线初期,就一直强调社交属性。在司机乘客两方的互评功能下,平台会收集每个用户获得过的所有评价标签,在下次发出订单时集中展示。每段行程结束后,如果车主和乘客感觉投缘,还可以继续进行对话。
滴滴的其他业务是由平台派单的,而顺风车则是由司机主动选择乘客的。
试想在上车之前,司机已经通过后台查看到了你此前搭乘顺风车的时间、地点、消费价格,以及其他司机对你的评价。这些评价,除了平台推荐的标签外,还有很多偏离乘车过程本身,更加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那会不会为不怀好意的人,提供更好下手的目标选择?
翻看网友截图你会发现,在司机对乘客的评价中“颜值爆表”、“声音甜美”这样的描述词汇非常普遍。更令人诧异的是,“美女下车时丝袜容易走光看的想入非非”这样的评价也被堂而皇之地显示出来。
那么即然已经被各种同行者,或司机标注了各种标签,乘客是完全不知情的。但现在此事已暴露的情况下,是否可以补救,比如乘客对不满意的标签,可以自己删除或编改吗?笔者实际操作以后的答案是,不可以!
为用户提供社交便利的初衷无可厚非,但是过多无关搭乘过程的评价展示,是否暴露了滴滴平台在内容审核上的不严格?只能由平台管控的评价标签展示,难道不应该对内容加以区分,过滤到涉及个人隐私的部分?
紧急求助功能找不到?
你知道滴滴顺风车有紧急报警功能吗?能找到在哪吗?
在车辆行驶后,可以点选“联系客服”选项。跳出的是机器人客服,能够解答一些软件故障问题。如果乘客在搭乘顺风车时若出现突发恶性事件,操作方式是这样的。在“更多”选项中,有“投诉”和“紧急求助”按钮。在紧急求助页面,滴滴将保留录音证据、实时位置,并且通知紧急联系人。
试用“紧急求助”功能后,滴滴确实开启了录音模式,但是如果用户之前未曾设置过紧急联系人,就无法发送行程信息。据顺风车平台工作人员透露,一键报警功能成本较高,使用一次要平台承担50元左右。
询问了几个经常使用滴滴顺风车的朋友,都表示并不知道还有这个按钮的存在,也从未在软件中设置过紧急联系人。
不知道是否是因为成本费用问题,紧急报警功能在页面的显示位置并不明显,平台也没有设置引导用户去知道这个功能的产品逻辑。不能在紧急情况下,第一时间为乘客提供帮助的报警功能,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难道不是形同虚设吗?
事故频发未做整改,平台的责任心呢?
2012年9月9日,“滴滴打车”北京上线。时至今日,滴滴已经成为中国网约车市场巨头。从一线城市到十八线小镇,用滴滴打车已成为日常出行不可忽略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了极大便利。但是由于监管不力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也是屡屡引起公众热议的。
2016年5月,深圳女教师钟某乘滴滴顺风车回校途中,遭假牌照司机劫杀。
今年4月博主@孟婆在修行曾在微博撰文描述了她独自乘滴滴网约车被性骚扰的经历。
滴滴公司接到了投诉开始调查,但是却在调查中反复她:“你是不是给过他暗示,是不是他理解错了?”
(图片来自@孟婆在修行微博)网友@一个抓马的girl微博截图:
网友@illy-illy微博截图:
但也有人说,在出行普遍选择出租车的时候,也有类似事件发生,那时却没有人轰炸式的指责出租车公司。审查机制可控,人性却不可控,平台责任应该是有边界的。滴滴被骂成这样会不会太冤枉?
出租车司机的监管责任有一部分在政府的交管部门手上,有突发情况出租车公司和交管部门都要承担责任。
而现在滴滴对顺风车司机的监管力度如何呢?滴滴作为平台公司,在监管顺风车司机上,实际上是拥有了部分交管部门的权力。那责任呢,滴滴又尽到了多少?
滴滴作为垄断过网约车市场的巨头,早就已经走出了砸钱的阶段。肩负着如此规模用户的信任与期待,滴滴确实应该从过分关注市场增长转向关注服务品质转移。多花几个100万花在监管机制改善和产品功能优化上,可能就会避免类似的事件。
正如博主“阑夕”所言,滴滴必须在技术上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产品。而他提出的改善建议,其实根本不需要花上100万元。
从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到滴滴最大的失误,在于管理层以及很多相关人员心目都有一个侥幸的心态,似乎都觉得不应该为那些偶发的低概率事件花费这么多的人力物力,直到出事。。。
柴静说:“真相就是无底洞的那个底。”那个“底”是大多数人不愿意面对的事实。
从古至今,中国也有非常多讲“防患”的话。因为世间很多天灾人祸是我们无法掌控的,所以一定要多注意一些可避免的事项。但,真正做到的人寥寥无几。因为危机还没有发生。
如果在我们知道了一些可能的危险事情后,还把“没事”挂在嘴边,放在心里,那么无疑,我们就是在把自己和他人都推向死神。
百万悬赏,显然也追不回逝去的生命,比起事后诸葛亮,防患于未然最重要——让下一个女孩安全到家,期待一周后的滴滴能够交给公众满意的答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