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精华国学想法散文
五十一、三极之「道」

五十一、三极之「道」

作者: 陳_旭_東 | 来源:发表于2019-02-09 05:13 被阅读33次
    五十一、三极之「道」

    「三极之道」、「三才之道」的「道」,都是「道」的本义,就是「说明」。

    《系辞》里边的「道」意境是统一的,就这么一个含义。

    这样一来,就无法回避一种叫「道」的学问。

    「道」文化的形成,其中有一部分的渊源,正是《系辞》之「道」的被误解、被歪曲。无论出现这种情况的历史根源何在、目的为何,结果已经注定:中国自此开始,传承之「道」几乎被视为异端,完全被打入冷宫,不再是社会的主流。

    从此泥沙俱下,传承苟延残喘。

    因为某种需要,而摧毁一个理论,打碎一种思想,常常都归结为所谓的政治需要。这是表面现象。

    就《易经》而言,只要是涉及思想等精神领域,《系辞》基本上都是自话自说,不加一词。因为《系辞》认为这些东西,并不在常人可知的区间,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理论或者主义等等宏观的思想诉求,并不是简单的「政治」二字,就可以解释得了来龙去脉。

    《易经》于世傲然,非深得其中三昧不能尽解。

    「道」的概念之所以模糊不清,究其原因,《系辞》本身也有责任,难辞其咎。其中的缘故,细究之下令人哭笑不得。

    一是《系辞》的「道」,说六爻是对三极的说明,如果仅仅如此,当然并不难理解。问题在于,后边接踵而来的是「分阴分阳,迭用柔刚」,就是将「象」分成「一阴一阳」。这样一来,本来条理分明的两条线,被无意中搅和在一起,自然与后边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产生莫名的联系,出现了假想的交集。

    二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善」、「性」层层递进,理所当然地被视为《易经》关于「道」的代表。于是只要提到「道」这个概念,首当其冲,在《易经》这个领域,没有人不拿「一阴一阳之谓道」做模板。

    这样的后果只有一个,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长期以来,与《道德经》的「道」相提并论,被视为同类。

    对此,历史上几乎没有人置疑。

    三是「三极之道」,真的是将「极」表达为「一阴一阳」,籍此成为六爻。实际的情况,就是「柔」分解成「一阴一阳」,「刚」则分解为两个阴或者两个阳的「迭用」。但是习惯上人们一般不可能做这样的解读。

    主流的认识,并不将三极与六爻视为一体,在二者之间画等号,反而普遍认为二者分别代表三画卦和六画卦,以此来解读「一阴一阳」。

    这种大而化之的理解的后果,同样是唯一的,就是「三极之道」的「道」,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呈现出表面上的重合,一种在表面结构上的假契合。

    从此出发,具有代表性的流行观点是:

    首先,「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易经》的「道」与《道德经》差不多,而且远远没有《道德经》全面、详实,因此《易经》的「道」不及《道德经》远矣。不少人主张《易经》晚于《道德经》,这是理由之一。

    其次,所谓的「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由于对其中的过程与结果缺乏认知,普遍理解成两个不同的阶段,结构都是「一阴一阳」,因此,「三极之道」的「道」也同样被理解成「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

    再次,基于上述两个出发点,回过头来给「三极之道」一个解释,就相当于被洗脑以后的情况:选择的空间几乎为零,完全没有转圜的余地。所有的人,或者照本宣科:「一阴一阳之谓道」;或者不知所云,敷衍了事。

    与「三极之道」的情况类似而待遇不同的是,「三才之道」倍受关注。比如帛书《易》关于「三才」的理论阐述就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历史上将「三极之道」等同于「三才之道」的理解也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只是如果继续追究下去,到底「三才之道」的「道」究竟又是什么,同样稀里糊涂,不置可否。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和「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同样的句式,同样的内容,本质上就是重复。这在《系辞》里面十分少有。

    古往今来对此的诸多解释,看起来总有点别扭或者落空,无法给人一种恰到好处的感觉。究其根本,不是《系辞》的这两句话别扭或者落空,而是这些解释抓不住要害。把一个很简单的事情,硬是人为的复杂化,把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解读得玄而又玄,以至无解。

    仅仅从字义出发,「六爻之动」去掉「动」不提,暂时忽略,第一句话的翻译应该是:六爻,是对三极的说明。

    第二句话的「非它」,还是说六爻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三极本身,还是对三极的说明。

    哪怕将这个翻译摆到大家的面前,反馈可以预期,基本上没有人会觉得这个翻译是正确的,否定的理由也十分干脆:《系辞》的话不可能这么简单。

    不神秘,不迷信。非要云山雾罩,方显神鬼莫测,才会有人膜拜。

    「道」的原始意义,应该就是「说」和「路」,但是,这些意义经过历史漫长的时光浸润,已经生发出更多的高端意义,比如哲学意义。

    在我国,「道」现在真的已经主要被界定为一个哲学名词。「道,即自然也。」说得非常顺溜,自然而然。

    「道」的哲学或者玄学意义,被认为始于老子,始于《道德经》。所以就人为的要求《易经》的「道」同样具有这方面的意义,并且主张渊源于此。

    问题在于,《易经》里面的「道」,主要是《系辞》里面的「道」,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哲学意义」,也绝对不是被要求的「哲学名词」,在「三极之道」和「三才之道」里面,「道」仅仅只是本义的运用,就是「说」和「路」。直截了当的解释,就是简单的两个字:「说明」。

    很多时候,人们无法摆脱思想的禁锢,主流自然而然的跑偏了、想多了。而在一切都固化或者僵化以后,又会不假思索地排斥他人的说对了、想少了。这时候,所谓正常就是返璞归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五十一、三极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nra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