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辛弃疾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 ,当时辛弃疾六十六岁,六十八岁辛弃疾的生命就走向尽头,这首词是他暮年的一首悲歌。
永遇乐这个词牌名相传为柳永所创,从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怀古”两字看这显然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怀古多半是借古抒怀或者借古讽今,该词第一种情感更浓一些,写古人古事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
该词是诗人知镇江府时所写,“京口”就是今天的镇江,现在的镇江市还有一个“京口区”。京口紧邻长江,南宋时词人辛弃疾登上京口高地北固亭,隔江就可以望到北边大片被金人占领的土地,这对于一生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词人来说,怎能不感慨万千?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首悲歌。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孙仲谋即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孙权。公元208年,孙权为了便于与南下的曹操大军作战,把行政中心移到京口,还修筑了京口城。京口,见证了孙权的赫赫功业。
一千年后,辛弃疾来到这里。此时他垂垂老矣,却依然壮怀激烈。年轻时收复失地的梦做了几十年,梦想却离他渐行渐远。
为了梦想,他曾经只身到金人的地盘探查军事布局;为了梦想,他曾经带五十人杀入几万人敌营,擒拿杀死起义军领袖耿京的叛徒张安国;为了梦想,他带着义军一路辗转,从山东到临安(现在的杭州),投奔南宋王朝……
我们很多人只知道辛弃疾是一位豪放派词人,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真正的武林高手。无论单兵作战还是指挥军队,他都表现出极高的军事天赋。他原本也可以创下孙仲谋那样的功业,奈何生不逢时。
如今英雄不再,徒剩叹息,此刻已到暮年的辛弃疾可能想着自己还能不能实现报负?有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军事才华?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寄奴”即“刘裕”,他本是汉家刘氏之后,可是少年困窘,从军后几经辗转,于420年代晋自立,成为“宋”的开国皇帝,这个南朝宋和辛弃疾所在的南宋王朝隔着好几百年,可是刘裕的英雄事迹让诗人仰慕。
尤其是刘裕在京口起兵成就大业,收复北地,站在这块土地上诗人怎能不心潮澎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恐怕诗人此刻是忘记年龄的,他一心想着是怎样北伐收复失地。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可是不是所有的北伐都会成功,就如同刘裕的亲儿子刘义隆,这个年号称“元嘉”的皇帝,想建立像霍去病那样的功业,结果冒进北伐,被打得落花流水。
辛弃疾写这首词时,南宋朝廷何尝不是这样。朝廷任用韩侂胄北伐,军事准备不足,最终也失败而归。
其实辛弃疾进献给皇帝的军事理论著作《美芹十论》,详细地论述了北上的路线,可是拥有话语权的人往往缺乏智慧,统治者并没有采用他的军事策略。大片的失地还在异族的铁蹄下,长此以往,会怎样呢?此时诗人心中是忧虑的。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四十三前前的1162年,年仅二十二岁的辛弃疾冲出金兵包围,带领义军南下,在扬州见证了这里因战争生灵涂炭。那漫天的烽火曾经燃烧了多少人家?断了多少人的梦?敌人的铁蹄下曾经躺着多少百姓的冤魂?如今几十年过去了,那里又会是怎样的景象?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经历了烽火连天的战争,百姓更愿意安定。当年刘义隆兵败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抓住机会挥师南下,一直打到长江北岸瓜步山,并建立行宫,因他小名叫佛狸,他离开后那座行宫成了佛狸祠。
可是后来呢?后来的佛狸祠还不是被百姓当作神祇来供奉。如今的扬州城在异族的统治下,时间久了,人心一定也会散了吧,百姓也会安于被奴役的命运。此刻的诗人是怎样的心急如焚呢?心里想着一定是北方失地必须收复的宏愿吧?诗人文韬武略,希望一展自己的抱负。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在与秦国作战中因秦国施离间计而被免职,好多年后,赵国与秦国战争屡战屡败,于是赵王想起了廉颇的好,想再用他。
可是此时这位君王的脑子一如既往地不清楚,派去的人没有道德底线,被廉颇的仇敌郭开贿赂。可怜的廉颇,那时已经六十多岁,依然想着为国出力,在这个小人面前努力展示自己的健康。
“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可是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假字,即屎)矣。”总不能让将军在征战沙场的紧要关头不断上厕所吧?于是一个小人加一个昏君,埋没了一位名臣,断送了一个国家。
辛弃疾的一生也不断遭到小人陷害,甚至隐居过很长一段时间。“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对于一个有理想的人,这首《生查子》看似写景,写闲适,但终究还是流露出无人理解的孤独和苦闷。
如今呢?朝廷让他做了镇江的知州却并不打算采用他的军事思想,他还不是如同廉颇一样,在垂垂老矣之际,执着地想证明自己而不得。
辛弃疾曾在《青玉案》中写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做人生的第三层境界,是指梦想最终会实现。可是对于辛弃疾而言,他的一生都在追寻“那人”而不得,“灯火阑珊处”只是一种希望罢了,他最终在遗憾中走完了一生。
读《永遇乐》,为作者壮志未酬而慨叹,但正是“壮志”让辛弃疾一生绚丽多彩。有梦,就去追!
如果还想一起讨论关于语文学习的问题,请关注我的“简单学语文”。本篇赏析课文。
相关阅读:雨霖铃|人间总恨离别苦
网友评论
他主张绕山东北进,不被采纳。
等着你的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