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是美好的敌人”
一、孩子的“恐惧”
案例1:儿子同学的恐惧
前些天,9岁的大儿子回来告诉我一件事情。
儿子:“爸爸,今天学校考试了,有同学作弊。”
我:“发生了什么事?”
儿子:“xxx和xxx在语文考试和数学考试中对答案了。”
我:“所以你看见他们对答案了。”
儿子:“不只我看见,好多同学都看见了。xxx很害怕,叫我不要告诉他的妈妈。”
这位被看见"对答案"的同学,其实他的成绩一直很好。从这件事情,我猜想,或许他有两层恐惧:(1) 害怕考试分数不够高;(2) 犯错误后害怕家长对他进行道德上的责备。
案例2:儿子的恐惧
上面的例子,让我回想起之前自己儿子上学期一小段时间的恐惧。
孩子上学以来,成绩虽然忽高忽低,但整体一直还可以,都在平均分以上,我和妻子对他的分数也不怎么强求,儿子对于考试的情况基本都很诚实,也比较放松的主动告诉我们,知道我们不像一些其他家长一样,很重视分数。
但上学期有一段时间,他的数学成绩波动很大,突然连续四、五次持续下降。开始的时候,我们觉得可能孩子这段时间状态不是很好,所以波动很正常,但直到有一次数学考试回家,分数创了新低。我和妻子一看,发现卷子上漏做了半页的题目,还出现了不少计算错误。那次,我们觉得他学习态度上出现了问题,所以对他的批评终于爆发了。
自那次之后,我们感觉,儿子考得分数比较高时,会主动高兴地告诉我们。但分数不理想时,就不会主动地说。而且,在学校有些事情,也不特别愿意和我们讲。现在回想起来,因为我们那次比较严厉的批评,导致孩子产生了一定的“恐惧”心理。所幸,我们后来没有因为考试成绩而再批评他,所以过段时间后,他又放松了许多。
案例3:一位自杀孩子的恐惧
前两年,儿子小学有一位高年级的孩子自杀了。那位孩子的成绩一直很好,每学期都是三好学生。但在那一个学期,孩子没有拿到三好生,没想开,于是发生了悲剧。当时我还和妻子讨论,只是一次三好生没拿到,为什么孩子会走上绝路。后来才知道,因为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讨论小升初,只有每个学期全优全三好,才有机会冲击xx初中名校。因此,孩子也不断在潜意识里强化了这样的信息。
当我们明白背后这深层次的原因后,我们去想象,确实可以看到这位孩子当时的恐惧:当未来成功的图景在不断被憧憬,当成功需要的条件在不断被强化时,一次失败、满盘皆输的恐惧也不知不觉固化到了孩子的意识中,于是,一次在外人看起来很小的打击,但在孩子心里却产生了天塌地崩的极端恐惧,让她丧失了对未来、对生活、直至对生命的憧憬和热情。
当我们开始不断发现,并且责怪年轻一代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越来越差时,我们更应该去思考这些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二、过度恐惧:完美主义困扰的根源
世界上每个人或多或少,在某一个阶段,都活在一定程度的恐惧中。但有一种人,则长时间活在过度恐惧中,这种人就是完美主义者。
当然,极端的完美主义者并不是很多,但完美主义倾向,却在很多孩子身上、在很多成人身上,都会经常碰到,或重,或轻,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困扰我们的生活,减少我们的幸福感。尤其,当我们去观察孩子时,在比较小的时候,就能够看到一些倾向:经常拿自己和别人比较?由于害怕失败而不敢冒险?因为出现错误而总是自责、不开心?经常感到有很大压力、焦虑?很容易感到沮丧、气馁?对自己或他人期待过高?
产生上述完美主义倾向的根源是什么,应该是自我价值感较低所带来的过度恐惧,而且这种过度恐惧慢慢成为了习惯:细节的失误会导致最终的失败;某次表现不完美会得不到别人足够的重视;某次关键考试的失败会导致自我能力的彻底否定。。。是的,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将自我价值过度地建立在外部评判与接纳的基础之上,从而一旦感觉外部失控,内在的恐惧便会不断放大,让自己逐渐散失幸福的能力。最终,完美主义的思维走向二元性:不是成功,就是失败。
有时候,一些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孩子取得了优异成绩,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我们便很容易将完美主义和追求卓越混淆,但实际上,他们成功的因素并不是完美主义,而可能是天赋、才能、精力、机遇和努力等,更何况他们内心中的困扰并不会被外在的成就而消除。对于追求卓越的人而言,错误仅仅是错误而已,他们很容易碾过错误,进而迈向成功;而完美主义者则恐惧错误,很容易将错误放大为证明自己失败的证据。因此,完美主义与追求卓越有本质区别,正如托马斯.格林斯潘所总结的:
"追求卓越者勇于冒险,完美主义者害怕失败;
追求卓越者付出努力,完美主义者容易生气沮丧;
追求卓越者接受错误,完美主义者害怕错误;
追求卓越者顺其自然,完美主义者喜欢控制;
追求卓越者心胸宽广,完美主义者压力重重;
追求卓越者充满信心,完美主义者自我怀疑;
追求卓越者把人生看作一次旅行,完美主义者认为人生就是目的地;
追求卓越者接受显示;完美主义者用现实衡量人生;
追求卓越者态度宽容,完美主义者苛刻挑剔。"
奔弛的广告语,“the best or nothing”,同样一句话,在追求卓越的人眼中看到更多的是the best,而在完美主义的人眼中看到更多的是nothing.
三、让孩子成为渴望成功的雄鹰,还是恐惧失败的羚羊?
在现实中的完美主义,可能导致孩子害怕失败而逃避不前,也可能导致孩子害怕失败而异常努力。但这种
恐惧驱动的努力,虽然短时间内看起来也会在学习上产生不错的效果,但终究是一种消耗生命能量和幸福能力的消极因素。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对生命的热情和积极的能量,会被恐惧逐渐消耗殆尽,最终一阵很小的风雨,或许就会给予这脆弱生命以致命的一击。这或许也是很多小时成绩优异的孩子,长大后抗挫折能力较差的原因之一。成绩优异并不是问题,关键是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驱动力?
所以,渴望成功和恐惧失败,都可以成为孩子努力前行的驱动力,看起来很像,但本质上却有很大差异。追求卓越的人渴望成功,这种渴望让他们生命的能量越来越大;而完美主义的人,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对于成功的渴望,因此他们生命的能量将越来越小。
前些天晚上,给孩子睡前朗读,正好读到一个“鹰和羚羊"的寓言故事,用来描述或很贴切:
“草地上,有只羚羊在奔弛,它像离弦的箭,跑动时带着飕飕的风声,仿佛把整个生命都付之于唯一的行动:跑!
天空中,一只雄鹰在翱翔,时而俯冲,时而掠过云彩,边飞边发出尖厉的呼啸声。
羚羊跑到山下,又敏捷地往山上跳跃,最后在一块大石头旁歇了下来;一抬头,正好看到鹰闪电般地落到岩石上。它们便攀谈起来,老鹰说道:
“羚羊,你的行动好快啊!不过,到底是什么在激励着你呢?”
“我跑动时,老想着后头有谁追击我。”羚羊说,又怯生生地问,“那么,你飞时又是怎样想的呢?”
“我练飞是为了进攻,”老鹰豪爽地答道,“我假设有猎物在我牵头奔跑!”
同样是快速努力地前行,羚羊是被恐惧失败而驱动,而雄鹰则被渴望成功而驱动。作为我们家长,是希望孩子成为渴望成功的雄鹰呢,还是恐惧失败的羚羊呢?
四、评判与苛求:将孩子推向完美主义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会将孩子推向完美主义呢?原因或许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因素恐怕就是外部对孩子的评判和苛求。
首先,我们从小学阶段开始的教育竞争,就是一种容易造成孩子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制度。西方的教育,是尽量让孩子看到他已经拥有的能力,从而提升孩子内在的自我价值感,进而形成正向激励。但我们的教育,大多是让孩子尽量看到他不足的地方,“严师出高徒”理念与“变相惩罚教育”手段的完美结合,充分提升了孩子内心的危机感和恐惧感,将孩子从小学阶段开始就置于激烈的竞争压力之下。慢慢地,孩子们越来越害怕被老师批评,害怕被同学取笑,害怕被父母责备。是的,正如上面所说,恐惧会驱动很多孩子前进,但同样也会消耗他们内在的生命。
举两个自己孩子身边的例子:
有一次,是儿子告诉我的事情:他们艺术老师号召同学们参加画画比赛,班上有一位同学在家里画完后,兴冲冲地拿给老师,报名参赛。结果老师当着全班的面,说这个孩子的画哪里哪里画的不好,哪里哪里画的不清楚,颜色太旧,还问班上同学,这样的画能不能去参加比赛。孩子告诉我,那个小朋友当场就伤心的哭了。
还有一次是儿子自己经历的事情:儿子的英语老师很严厉,要求作业要家长签字,我们基本上每次都是按照要求做的。有一次,我和妻子晚上都很忙,儿子正好做作业也做得比较晚,当时就忘记了签字。结果第二天去学校,英语老师让儿子把全部的英语作业罚抄了三遍,儿子觉得挺委屈的,只是偶尔一次,就被罚辛辛苦苦抄了一个多小时。所以儿子经常和我们说:最讨厌上英语课,最讨厌英语老师。
可以看到,我们的教育环境对很多孩子是很苛求的,评判远远多于鼓励,孩子被允许犯错的机会非常少,而且一旦犯错,经常受到严厉惩罚,久而久之,孩子们潜意识里面自然会产生对错误和失败的恐惧。
但我觉得,相对而言,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还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父母如果能够很好地接纳孩子,并且比较宽容地允许孩子“犯错”,这样孩子的完美主义倾向几率还是会很低的。很可惜,从我自己观察的结果来看,这样的家长并不是很多。包括我自己,在接触P.E.T.之前,在这方面也经常做得不好。
以考试分数为例,很多父母关注的经常不是分数的绝对值本身,而是相对位置的竞争。如果孩子考了90分,其实说明他掌握学习内容的程度还是不错的。但如果班上有很多100分,不少家长看到的就不是孩子已经得到的90分,而是他所失去的10分,由此可能产生一系列的评判:粗心、作业不认真、态度不端正、平时太磨蹭练习不够。。。于是,孩子也慢慢认为分数的绝对值并不是最关键,最重要的是考赢别人,最重要的是赢得每一次竞争之后,避免老师,避免父母的评判。但是,孩子的一生有多少次考试和竞争啊。这一次赢过了其他人,带来了即时的快感,但马上面临下一次考试和竞争时,又会害怕被别人超过。在完美主义驱使下,即时的快感累积越多,对竞争失败的恐惧感就会越甚。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潜意识中,每一次考试都越来越像是你死我活,每一次竞争都也越来越像是死里逃生。
五、消除恐惧:忍住绊脚石,提高接纳线
虽然我的孩子目前完美主义倾向还很少,但回顾我以前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其实很多次已经走在了悬崖的边缘,所以在以前的某一时候或某一件具体的事情上,孩子会表现出一些完美主义的倾向。所幸遇到P.E.T.后,我对此有了很多觉察,慢慢地,我尽量避免在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用评判与苛求将他推向完美主义的悬崖。慢慢地,我要忍住绊脚石,提高接纳度,将我的孩子拉向离悬崖越来越远的地方。
1. 忍住绊脚石
消除孩子恐惧的第一步,就是忍住绊脚石,让孩子从“羚羊”做回“雏鹰”。
P.E.T.的书中列出了12种沟通绊脚石,其中绝大多数绊脚石,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降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让孩子觉得:“在爸爸妈妈眼中,我做得不够好,我要做得更好,他们才不会继续评判我,才会喜欢我。”
永远不够好,这就是完美主义孩子一生的困扰。或许我们做父母的经常心理会想,我批评的只是孩子的错误,我不接纳的只是孩子的行为,我会告诉他我还是爱他的。但我们认真思考下,有些我们家长眼中的“错误”真的是孩子的“错误”吗?孩子所谓的“错误”和“行为”后面的需求,才是我们真正要去了解、去倾听孩子的地方。没有同理心和积极倾听,当我们做父母的一边严厉地评判孩子时,一边还说:“我只是评判你的行为,我还是很爱你这个人的”,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是那个孩子,我们真的会从内心深处认同父母这种自相矛盾的话吗?我们对于父母是恐惧更多,还是爱更多?
因此,尽可能忍住绊脚石吧,如果真的爱我们的孩子,如果不想让他一直活在恐惧和重压之下。孩子只有真正放松下来,才可能从“恐惧的羚羊”变回“自由的雏鹰”。
2. 提高接纳度
消除孩子恐惧的第二步,就是提高接纳度,给“雏鹰”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最终成长为“渴望的雄鹰”。
P.E.T.告诉我们,当孩子行为不可接纳时,也就是在父母问题区时,我们可以向孩子发送非绊脚石的面质性我信息,即:事实+影响+感受。当我经常性思考用这样的方式去发送面质性我信息时,我发现其实很多时候,孩子行为对我的“影响”是挺难描述出来的,换句话说,孩子的这个行为真的像我以前所认为的那样“不可接纳”吗?当我越来越多地这样思考,我会逐渐提高自己对孩子的接纳度。
细想起来,其实是我们太习惯于借助于权威,将自己成人化的思考和行为模式,作为框架去约束孩子,并由此确定接纳与不接纳的标准。我吃饭只要15分钟,孩子吃饭半个多小时,就是太慢,于是不接纳;我起床刷牙洗脸5分钟,孩子要15~20分钟,就是磨蹭,于是不接纳;我弹琴可以1小时不离凳,孩子弹琴20分钟要下来晃悠捣腾下,就是不认真,于是不接纳。。。
长期的不接纳,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无法在充分自由探索的过程中健康发展,就像雏鹰,如果每一次试飞练习的结果都不被父母所接纳,那它也永远学不会翱翔,即使父母不接纳的态度是“温柔而坚定”的。因此,过多“温柔而坚定”地不接纳,表面上似乎是在不断地使用P.E.T.中的面质性我信息,但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软性控制,其实也是从内心深处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认同,时日长久,必然会使孩子慢慢产生完美主义倾向。
因此,尽可能提高真实的接纳度吧,虽然很难,但追根究底,提高我们的接纳度,也是提高我们父母自己的自我价值感,甚至也就是提高我们自己幸福的能力。只有我们自己足够阳光,孩子的生活才会明亮,孩子才能完全消除恐惧,成为一只渴望的雄鹰,在他生命的天空自由地翱翔。
六、结语
很少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直活在恐惧之下。但在现实中,我们却又总是事与愿违,一次次将他们推向恐惧的深渊。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吧,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吧,因为真正的完美只存在于讣告和悼词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