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在去年中秋节写的小文里就提到过,迄今为止觉得最难忘的一个中秋节,是大四的时候,和浩浩学长一起在学校足球场上聊天的那个晚上。那次以后,我由于在长沙实习就很少回学校了,紧接着着我们一群大四党投简历、面试、匆匆忙忙找工作,很快作鸟兽散各奔东西从此再也没见过,学生时代那种无关现实生活牵绊的聊天再也不曾有过。说起这些倒不是感伤,只是觉得遗憾:早知道随着年纪的增长人会活成这个样子,当时就该过得认真一点、用力一点了。
但当时又哪能体会现在的感觉,词人说,“当时只道是寻常”。
读的古籍不多,过去这么多年之后依然印象深刻并且发自内心喜欢的小短篇有两则:一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都有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暖暖的人情味,两则文章的结尾也像,张岱的侍童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苏轼则感怀:“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能一起赏月,一起看雪的人是很少的。现在想来,紫薇大概也读过这两篇文章,懂得看雪看月亮意味着什么,因此就一直很介怀尔康的情史?
古人真的太幸运了,有那么多千姿百态的月亮供他们仰望和欣赏,所以写月亮的诗实在太多了,我偏爱边塞诗里的月亮,比起都市中的悲欢离合来,边塞的月亮总是更加孤独更加明亮:受降城外月如霜,好一片冰凉的月光。戴叔伦写《边草》: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简短、重复,有点像是人在自言自语,在消磨度日,文学家们常常讲有种写作技巧叫“不着一字而情感尽显”,所以这样的写法也就停留在“高超的技巧”层面,戴叔伦的“胡笳一声愁绝”是毫不掩饰毫不委婉的,在奔涌的情感面前是没有技巧的,只有悲切却又无力的思念。千里万里雪晴的明月夜,有着很残忍的美。
北京现在的天气总是不好,有蓝天的日子不仅朋友圈被刷屏,甚至能上微博热门话题,可见其稀有。晴天少,看见月亮的机会当然就更难得了,偶有明月夜空气澄澈如水,熄了灯发现有月光照到房间里,就觉得分外寂静美好,总要停下手里的事情,静静地看上一会儿。
中秋节是照理说是要一家团圆,不过我们家乡好像并不大重视这个节日,况且往年3天假期,还不够我在路上往返,所以从没感受过什么节日的气息,不过说起团圆倒想起不久前做过的一个梦来。
在中二时期多多少少会做一些很傻的事情,面对高考我当然也很有压力,只不过很内向不知道该和谁说,那会儿《士兵突击》正火,特别喜欢剧里的几个角色,所以我的日记里,常常假象是在和某个角色聊心事,有时候写着写着,或者事情想通了,或者写完心里也就轻松了——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是不是很像有精神问题,当然我其实是分得清现实和剧的,只不过发现这种解压方式也不错。
现在距离《士兵突击》播出竟然也有10年了,再回过头看,主题当然是很鸡汤的,但仍然觉得每个人物塑造的都非常精彩,就在前不久的某天晚上,莫名突然梦到他们,老七、袁朗、史今班长……梦里不知身是客,竟然又像高中时代那样,和“他们”聊了很多事情,倏然惊醒,突然懂得了一个道理:那段时间我一位非常非常敬爱的老师因病离开,心中总是难以释怀,那晚从梦中突然醒来却觉得豁然开朗,我抓起手机,在便签上写下这么一句话:有的人如果明知道在这世间断然无法相见,在梦里遇见不是也很好吗,何必拘泥于相见的形式呢?
—————————————
博主所有文字内容版权均属博主个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所转载文章视为同意支付5000元/字的版权费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