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文化厚重精深,源远流长,有很多关于描述悲伤情感的诗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自从别欢后,叹声不绝响;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千百年来,这些经典引起了一代又一代痴男怨女的共鸣。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人类三大基础情绪中的悲伤。

悲伤的来源
人类的悲伤在行为上通常被经历的挫折失败所引发:或失去自己原已有的,使原来形成的正常的生活、工作发生变化,习性习惯被打破,造成心理需求的破坏和缺失,引起身体上情绪感受的波动;或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使自己曾经的心理期待落空,生理或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产生的情绪感受变化。例如:亲人的离世,婚姻的失败,朋友的分离,情人的分别,同学毕业的离开,工作失业,事业失败等外在因素;身体疾病,身体受伤等生理、心理的内在因素。
我们也会因他人的悲伤,而共情产生悲伤。

悲伤的呈现
悲伤根据其程度不同,可分为情绪低落、遗憾、失望、委屈、难过、悲伤、极度悲痛。悲伤有时伴随哭泣,哭泣可使内在的悲伤情绪能量释放,缓解心理压力,也是一种心理——情绪自我保护机制。但持续的悲伤会让人陷入伤痛情绪和自己故事中,不仅使人长期感到无助、孤独、悲痛,损害人的身体健康,悲伤的持续会削弱个体的身体免疫功能,使人产生心理疾病和身体伤痛,如抑郁症等。
悲伤的呈现会因生活经验与文化习惯的不同而不同。

悲伤的故事
当我们悲伤时,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悲伤的内容,或者说关注的是悲伤的对象,或者说引起悲伤的故事:
如,男孩与女孩分手,女孩不愿意,但是男孩决绝离去,女孩会感到悲伤。她认为是男孩的离去,造成两人分手,引起自己的悲伤,如果对方不离开,自己就不悲伤了,她关注的是悲伤的内容,或者说这个悲伤故事。
如,一个人经历创业,经过各种努力后,还是失败了,他很悲伤。他认为自己如果创业成功,自己就不会悲伤,是因创业失败自己才悲伤的。他关注的也是悲伤的内容,或者说自己演绎的悲伤故事。

悲伤的实质
我们很小的时候是身心灵合一的,与内在深层本体(也是基督中的神、佛家中的佛)是链接而合一的;我们随着长大,进入头脑的概念、思想、观念、逻辑的世界,逐渐与内在分离,这份分离的伤痛存在我们潜意识的最深层,在最深的层面我们渴望链接,渴望回归;
在最深的生命层面,悲伤是我们对与内在链接的渴望,对合一体验的渴求。
在心理——情绪感受层面,悲伤是对内在分离感的情绪反应,是我们头脑思维对现实分离或失去感受的抗拒和不接纳,而在身体层面的物质呈现。悲伤也是与内在分离伤痛记忆的对抗,每当我们失去或分离的时候,容易产生悲伤,当下的发生是触及到内在的曾经的伤痛。
在现实需求层面,男女情爱、事业成功等感受,是我们对与内在链接的求而不得后的头脑转移性需要,这种需要达不到与内在链接感受的生命层次,也是不持久、不稳定、低层次的生命体验,不是真正内在生命的需要;悲伤是对转移性需要不被满足的抗拒,是头脑的渴望失落后在身体的呈现,而我们就在乐此不疲地向外寻找中,而又不能真正得到中度过我们的一生。
当我们回到自己,活在当下,我们保持觉知的去感受当下的自己,链接当下的人事物,我们活在爱、喜悦和宁静中。
网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