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财务的惊惶

作者: 相谈寒 | 来源:发表于2019-05-06 10:38 被阅读23次

    人类前所未有地生活在对自己财务状态的惊惶之中。

    我记得马克吐温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有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很穷,但没有人知道,每个人都很快活,而且人人都知道。”

    而现在,这句话应该反过来说了:“绝大多数人都很穷,穷人都知道,而快乐是什么,绝大多数穷人都不知道。”

    其实财务状况本来不应该和人的快乐程度挂钩的,这两件事情相关度是有,但绝对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我们为什么会对自己的财务状况如此关心呢?原因在于我们的欲望,被大众文化点燃的欲望。人的大脑就像一个空间,用什么填满它决定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大众文化认为物质是填满这些空间的不二选择。于是我们选择了各种物质。看看你周围的环境,真正的刚需真的没有这么多。男生的鞋子,女生的饰品,各种包和化妆品。这些东西自不必言,很多所谓专业必需品,书籍,文具或者茶具,各种所谓精致生活的配套设备,其实都是外在而或然的东西。另外就是所谓的爱好,种种烧钱的习惯,钓鱼,集邮,跑步或者野外探险,这些本来轻松愉快的活动都成为榨干我们钱包的原因,除了我们变得越来越笨拙的身材和动作,其它的一切都变得越来越专业,也就是越来越贵。

    物质上的依赖导致了精神上的贫弱,我们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但真正值得阅读的东西越来越少,我们订阅的付费栏目越来越多,但能记到脑子里的越来越少。而这个社会从来不曾犹豫地利用我们对知识的焦虑来让我们买单。记得九十年代末马特达蒙的处女作《good will hunting》当中will面对大学生说的那句说:“你们付出巨大学费的学习的东西,我在公共图书馆里花上一块五毛钱就能学到。” 我们的大学和教育机构越来越多地堕落为知识的掮客,让我们更容易地接受知识而非知识的原貌。这种对知识的通俗甚至庸俗化的处理背后也带有非常强烈的经济目的。

    当然,最后就是那些毫无廉耻的所谓“生活方式”的输出,让我们永远会对自己存在的状态不满,而去向往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世界。“所谓旅游就是一个人从自己住烂的地方来到别人住烂了的地方的过程。”社会让我们把这种物理性的迁移当作一种生活的必需品,并从中渔利,然后衍生出各种相关的服务与产品。旅游并没有什么错,但现代人的旅游绝大多数情况下已成为一种强制性的苦役,不能解决心灵深处的问题。还有就是各种有关消费神话的创造,有机食物,身心放松,角色扮演,仪式和纪念日,这些原本与生活无关的声色之愉都成为了我们消费理由。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繁复,财务状态就变得压力越来越大,让我们不得不像疯子一样工作。

    说到底,这种惊惶是一种无法节制自己欲望的状态,是人异化于自身的症候,我们静下心来,就会发现这些都是虚妄而短视的想法,这种惊惶也就随之消失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笔:财务的惊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pmw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