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成人始终像“一个拥有惊人力量的巨人站在边上,等待着猛扑过去并把它压垮”。
——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
![](https://img.haomeiwen.com/i2187090/c52ab1bb1d101b30.jpg)
黑塞的诺贝尔奖作品《在轮下》所写的是一个关于神童的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100年前的德国,但对当今中国的教育现状很有借鉴意义。
1 循规蹈矩的汉斯
汉斯本来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农村孩子,特别渴望亲近大自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去小河边钓鱼。但是由于从小成绩优异,受到校长和老师们的青睐,被选拔出来去参加“州试”。这个考试是每年国家对优秀人才的掐尖儿,被称为“年度大牺牲”,是农家子弟想要出人头地的一条捷径,当然竞争也是极其激烈。
全村人都料定汉斯“脑筋过人、与众不同、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他自己于是也开始自命不凡,觉得自己和同学们比起来
“自己无疑是优秀的,是和他们不同的,过不了多久,自己就能超越他们,洋洋得意地站在他们上方俯视他们,他充满了幸福感。”
汉斯的成就感是建立在竞争、碾压别人的基础之上,而缺乏对自身的认同感,所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悲剧。
努力的结果是汉斯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神学校,本来以为可以放松了,没想到等待他的是更加严苛的管制。神学校校长找汉斯谈话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千万别松劲啊!要不然会掉到车轮下面去的。”
2 浪漫不羁的赫尔曼
在神学校,汉斯遇到了一位特立独行的同学赫尔曼,他同样天资聪颖,出类拔萃,却与汉斯性格截然不同。
他小小年纪,时常语出惊人,面对汉斯每天苦行僧式的刻苦用功,他很鄙视:
“像是别人每天花钱雇你用功似的,其实你是不喜欢用功的,只不过是害怕老师和你父亲罢了。就算得了第一名或第二名,又能怎么样呢?虽然我是第二十名,但并不表示我就比你们笨。”
小小年纪的赫尔曼对自己的价值有着深刻的认知,已经做到了庄子所说的“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的境界, 他不会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世俗的名利和别人的评价之上,所以他充满自信,活得自由潇洒。
3 截然不同的命运
面对神学院对孩子天性的压制和束缚,自由浪漫的赫尔曼选择了逃跑,他像一个自由的精灵,灵巧、不留痕迹地逃脱了桎梏。
一向听话顺从的汉斯,内心的天性在赫尔曼的引导下释放出来,自我意识萌发,他也想取悦自我,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但是长期的顺从让他更在意父亲、校长的看法,于是继续留下来与严苛的制度和繁重的学业作斗争,但是很显然,他已经心不在焉了,最后终于退学。
对于从小就被视为“邻居家的孩子”、神一样存在的汉斯而言,退学无异于奇耻大辱,汉斯在铁匠铺找了一份工作,成了典型的loser。这时候,爱情上的小挫折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天晚上,汉斯喝了个酩酊大醉之后投河自尽。
校长一语成谶,汉斯最终“掉到车轮下面”去了。
4 汉斯的父亲vs赫尔曼的母亲
这里我并不想讨论关于应试教育的争议,只想说说在教育的过程中,大人的引导对孩子自我意识的萌发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1)汉斯之所以形成了这种建立在竞争、与别人比较的自我认同感,与他那虚荣心极强、自身又极平庸的父亲有很大关系。
父亲为了让他赢得这场考试,禁止儿子玩小兔子、钓鱼,几乎取消了他的一切娱乐活动。100年前的德国没有现在五花八门的补习班,但是汉斯每天要到不同的老师家里去补课,补完还要回来写作业到深夜。
这里有一个细节描写:
“父亲很得意地看着儿子这样用功。同大多数凡夫俗子一样,在他迟钝的脑子里有个模糊的幻想,那就是看到从自己所横生出来的枝干,向着自己所遥不可及的尊贵领域衍生而去。”
越是自己平庸的家长,越是巴不得自己孩子尽快出人头地,光耀门楣。
这种现象自古有之,从以前的科举制度到现在的高考,家长们希望孩子靠“读书改变命运”(其实是:应试改变家族命运,甚至养儿防老)的功利心态,从来就没有变过。和现在的大多数家长一样,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孩子好,其实跟汉斯的父亲一样,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向邻里夸耀的虚荣、拿孩子去交换未来的利益而已。
2)赫尔曼的离经叛道跟汉斯的循规蹈矩不同。他蔑视世俗价值观,追求自由解放,对自身价值充满自信。而他之所以能够这样自信和肯定自己的价值,是因为出生于教养良好的中产家庭,有一位慈爱的母亲,能够包容他广泛的兴趣爱好,让他从小就能够不以世俗标准和外界评论来判定自己的价值。他见识不凡、爱好写诗和艺术、充满激情,蔑视功利追求,对神学校枯燥呆板的制度和氛围极其排斥。对比汉斯那位严苛的父亲,以及他对汉斯各种兴趣爱好的残酷压制,便可以看出两个孩子性格差距如此之大的根源。
3)黑塞本人对这种严苛的教育制度做了犀利的批判:“是学校、父亲以及两三个教师残酷的名誉心,把这个容易受到伤害的少年践踏到这步田地的。”
“正像原始森林必须加以砍伐、修整和强加限制一样,学校必须摧毁、征服和强力限制这种自然人。它的任务是按照官方批准的原则把他们教育成社会有用的一分子,唤起他们身上的某些品质,最后靠军营般的严格训练来对各种品质做最后的雕琢。”
![](https://img.haomeiwen.com/i2187090/acabe077d6b1f396.jpg)
黑塞在这部小说中无情地批判了100年前的德国应试教育的弊端以及人格培养的缺失,因为这部小说其实就是作者本人亲身经历的写照。汉斯和赫尔曼其实是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本人的两个分身。黑塞本人曾经深受应试教育的压迫,从神学院退学,之后患抑郁症,一度想开枪自杀,但通过努力他成功走出了阴影,并写下了一部部震惊世界的名篇。正如小说中写的那样,循规蹈矩的汉斯死去了,成功逃脱的赫尔曼获得了新生。
此后,德国的初级教育有了很大改观:德国的小学阶段最大特色即是不给于孩子功利的分数成就导向,因此在小学的一、二年级并没有各科成绩单,而是以老师评论来作为学习成果的考量。(引自百度词条:德国教育)
5 教育的实质在于引导孩子认知自我
教育的实质在于让孩子通过实践去发现自己,并成为独立的“我”。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有主见的、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而不是一个依附于别人的评价,活在外界认知包围中的萎缩的自我。
汉斯是一个靠赢得别人、取悦父亲和校长来证明自己的人,他没有自我,在大人的操纵下以成绩为标杆判定自己的价值,这样的孩子,表面积极上进,其实内心脆弱,至慧易折;
而赫尔曼则是通过取悦自己,超越自己来实践自身的价值,所以汉斯永远也不可能像赫尔曼那样有一套自信的自我评价体系。
![](https://img.haomeiwen.com/i2187090/cee7a05618bd0b8a.jpg)
其实我们中国,五千年文明,传统文化中做人永远是第一位的,成才则是第二位的。
《论语》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就是说小孩子要先学会做人,行有余力,才可以学习文化知识。
《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成人是根本,本正则末治,本不正,上层建筑设计得再好,也终究会带来灭顶之灾。
而近些年中国的教育早已摈弃了我们中国古老的传统,被一种急功近利的价值观侵蚀,缺乏定力和主见的父母在孩子的童年时代就都开始拔苗助长,导致孩子自我意识的树干还没有足够强壮就被迫努力向上生长,最终沦为竞争和外界评价体系的牺牲品。
黑塞写道:
“树被砍掉了主干之后,会在根旁萌发新芽,同样,在患了病和被摧残之后,人的心灵往往会回到春天般的萌芽时期和充满遐想的童年,好像它能在那里发现新的希望,把被扯断的生命线重新连接起来似的。这些根部萌发的枝条虽然茂盛多汁,生长迅速,但这种生命只是表象,它永远也不会再长成为一棵真正的树。”
先成人后成才,是教育的规律。本末倒置,终将误入歧途,越努力越无力,越成功越迷失。所以我们的国家比以前富强,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但是孩子们长大后却越来越不快乐。
学区房、培训班、私教、海外游学……现在中产阶级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无所不用其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孩子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
并不是说这样不好,在经济实力保障的前提下,当然是让孩子体验越丰富越好。问题的关键在于,所有这些努力,如果父母本身都被外在的价值观牵着鼻子走,都以外在的评判标准为导向,而不注重引导孩子对自我的认知和接纳,那么这些努力从根源上就错了。
没错,这样可能会教出很优秀的孩子,但是很难教出幸福的孩子。
按照现行的主流价值观和越来越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并不难,他们有着千篇一律精致光鲜的履历,但是教育出一个发自内心幸福的孩子将万里挑一,成为稀有的珍珠。
为了优秀而优秀的孩子很难幸福;
为了幸福而幸福的孩子也很难优秀;
只有那些认同自我、通过超越自己实践自我价值的孩子,才有可能成为真正幸福的人。
而这样的孩子,不可能不优秀。
网友评论
蓝橡树,哈佛本科毕业生和资深教育专家共同创立的国际教育规划平台。粉丝45W+
但是,这确实是我们的想法,我们没办法让小孩的想法和我们一致的情况下,我们有压迫强制甚至压抑他们的天性种种做法,冠之好意和家长的强权,往往会忘记我们的初衷。
另外,对于人性的教育和自我意识的丰满,很难教,没有课程采购,甚至我们自己都是残缺的,你期待谁来影响你的小孩?
这个和什么方面相关呢?怎样才能了解自己的真正的想法?
特别喜欢黑塞的那句,特别的震撼:
这些根部萌发的枝条虽然茂盛多汁,生长迅速,但这种生命只是表象,它永远也不会再长成为一棵真正的树。
学习上急。
学习的苦闷让我心疼孩子不易,一切活动为学习让路,女儿难有时间畅快玩耍。
生活上急。
生活自理能力,一些生活常识,比较缺乏,还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又想纠正,又在纵容。
我迷失了,每次呵斥后,我又万分自责,内心不安,不知道怎么整了!
顺便分享一首诗: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他们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求的儿女。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他们借你们而来,却不是因你们而来。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尽管他们在你们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们。
You may give them 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s.
你们可以把你们的爱给予他们,却不能给予思想
For the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s,
你们可以建造房舍荫庇他们的身体,但不是他们的心灵,
For their souls 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 which you cannot visit, not even in your dreams.
因为他们的心灵栖息于明日之屋,即使在梦中,你们也无缘造访。
You may strive to be like them, 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
你们可努力仿效他们,却不可企图让他们像你。
For life goes not backward nor tarries with yesterday.
因为生命不会倒行,也不会滞留于往昔。
You are the bows from which your children as living arrows are sent forth.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被射出的生命的箭矢。
The archer sees the mark upon the path of the infinite, and He bends you with His might that His arrows may go swift and far.
那射者瞄准无限之旅上的目标,用力将你弯曲,以使他的箭迅捷远飞
Let your bending in the archer's hand be for gladness;
让你欣然在射者的手中弯曲吧;
For even as he loves the arrow that flies, so He loves also the bow that is stable.因为他既爱飞驰的箭,也爱稳健的弓。
❤希望你的文章能让更多的为人父母者看到
85、90后都初为人父母,教育话题文希望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