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十年,再次捧起这本书,有点感慨,想当年刚工作发第一笔工资后买了好些专业书,这就是其中一本,此书主要是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三位大咖对一些经典篇目进行解读。
再读其实就是重新读,原以为掌握的东西再次触摸并没有久别重逢之感,竟然如此陌生,就和如今阅读自己以前写的文字一样也不敢相认,时间终究在不知不觉中重塑了我们,唯有不断学习,才可以链接过去,重新成长,而不是自以为是,固步自封,没有继续成长的养料供给,殊不知精神空间也会不断坍缩。
首先,孙绍振先生的序《读者主体和文本主体的深度同化与调节》就把我牢牢吸引住。
孙绍振先生主要批判了两种教学思想的核心哲学——机械唯物主义和狭隘社会功利论。当然一说哲学忍不住就要皱眉头,但是这些理论能解释为什么会在有些课堂中出现的一些荒谬现象:《背影》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向祥林嫂“学习拒绝改嫁的精神”,《皇帝的新装》中骗子是“义骗”,《愚公移山》中的行为是在破坏生态环境。这些谬误是过分强调读者主体性,鼓吹超越文本的自发主体性完成的,是对经典文本进行肆意歪曲。
当然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文中所列举的例子。
例如《花木兰》的人物解读,她是个女英雄,但这个女英雄的特点不是英勇善战,表现女性的毅然担当、女性的亲情执着、女性超越立功受奖的世俗功利以及她对自己女性身份的自豪和自得。再看如今的新教材关于《花木兰》人物形象在预习中强调了既关注她的“英雄气概”,也要体会她的“女儿情怀”,可见,孙绍振的解读还是被大家广泛认可的。
比如《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都有关于三顾茅庐的记载,《三国志》中陈寿写刘备自称为“孤”,而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写刘备自称“备”,这一细小区别可解读的空间就很大,也把作者的褒贬蕴含其中。
再比如对范仲淹和滕子京同样写岳阳楼的分析,范没有亲临,根据《巴陵胜景图》却能写出千古雄文,而滕子京身临其境描绘的诗文逃不出前人窠臼,孙绍振认为主要差别在于审美主体的优势有没有发挥到极致,也就是说能不能写出东西不在于眼睛看了多少,而是在于心里激发了多少。“主体的审美心理图式”私以为就是思想胸襟。
孙绍振认为《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所营造的快乐实质不仅是物质上的平等,还有精神上的没有等级。所谓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是因为山水之间没有人世的等级礼法。酒有“醉”功能,才能超越现实,醉醺醺,可以不计较现实和想象的分别;陶醉,摆脱现实的政治压力,进入理想化的境界,享受精神的高度自由。
正文中关于《沁园春·雪》的解读,孙绍振偏于文本解码,钱理群的解读独辟蹊径,结合毛泽东早年思想和当时背景(此时历史上正处于“黑暗的中国”向“光明的中国”的大转变之中,毛泽东在军事、政治上的丰功伟绩已是举世公认)推断毛泽东在此词里表达的思想是要超越历史上所有英雄豪杰,也要超越已成为历史的过去的自己,追求“圣贤”的人格理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