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僚制度简史(九)

作者: linwood | 来源:发表于2019-03-08 08:42 被阅读46次

    清朝中央官制:

    清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突然取得天下的,从皇太极到努尔哈赤,基本没有那种统治整个中国的想象力。他们和今朝毛先生前期的理想是差不多的,那就是谋求和明朝的平等权利,成为一个独立的朝廷而已。只是当时崇祯被官僚体系所绑架,双方无法谈判达成共识而已。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双方的不信任和契约没有担保,无法保证能得到执行,所以才无法达成和平协议。

    在这种大背景下,清朝的统治者们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能力、也没有想法去设计一个适合统治大中国的官僚制度。一直到雍正、乾隆时期,在康熙正式全面稳定局势,满族人已经有了完全的自信可以统治中国时,它的官僚体系才算是正式成型和固定了下来。而且,才整理出了一套适合统治中国庞大人口和疆域的体系。

    未入关之前,清朝实行的是以草原民族的体系为基础的系统。基层架构是八旗制,无论是满族在辽东的统治还是后来兼并蒙古草原的众多民族,都是用这种架构进行改造。形成一种文武不分、家长式的草原管理体系。而中央,是实行的还是蒙古部落议政式的结构,清朝的称为议政王大臣会议。这个是清朝当时的最高权力机关,努尔哈赤也只是一个盟主、一个带头大哥而已。在康熙之前,清朝一直是这种模式,远没有形成汉儒系统下的皇帝的权威。

    后来随着地盘的扩大、人口的增加,特别是掌握了辽东大部分地区,农耕人口增加后。清朝在汉人文人的帮助下,开始完善整个管理架构和官僚系统。首先增加的就是为提高皇帝的行政能力,便于集权的三个机构,包括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这也是后来清朝内阁的根据。主要负责起草文书、撰拟诏令、编纂史书、颁布制度。从此,努尔哈赤等皇帝也就有了文治的能力,与草原民族的部落统治方式有了根本性的区别。

    就这两套基本的架构和简洁的官僚制度,让清朝的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在与明朝的战争中,不断积累优势,最后凭借着少犯错的优势,意外的夺得天下。可以想象,当多尔衮站在北京的皇宫大殿上的时候,是多么的不敢相信。以致于他虽然掌控者整个清朝的势力,但却连争夺的帝位的心思都不敢动。而且,整个满族很大部分人根本不敢进关,就算敢进来冒险的,也是在辽东、盛京留足了后路,准备随时跑回老家,以策安全。

    内阁:

    从康熙开始,正式设立内阁,以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共三殿三阁的大学士衔为成员。开始逐步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这个草原风格的权力核心机构,其实这也是康熙为了稳定大局,加强对汉族的统治,矮化满族、蒙古等草原民族的所采取的措施。也就是他要宣扬和实行满汉一家的统治理念的变革动作之一。

    后来又设立南书房,处理日常事务,相当于办公厅等机构的角色。因此朝廷的权力三分,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南书房,而康熙直接掌握的有两个,就基本完成了权力的回收和掌握。

    雍正对中央权力的改革,完成了最后一步,正式定型整个架构。那就是设置军机处,权力从一分为三,然后再三合为一,正式完成中央集权和机构改革的过程。一个汉族儒家式的、享有极高皇权的大皇帝正式登场,并稳坐钓鱼台,其他所有的八旗旗主、满族内部势力、蒙古族势力都被剥夺了权力,再也没有能力威胁皇权。其实,这也是汉族官僚重新崛起,重新成为管理中国主要力量的起点。

    六部:

    清朝在其他的中央部门的设置上,架构是延续了明朝的制度,内阁或军机处之下,是具体执行事务的部门“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都是齐全的。主官也是尚书、侍郎等名称。

    六部之外,其他的中央部门肯定还有很多,到清朝时已经非常复杂,很多也是从唐、宋时期一直流传下来的。这些部门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等。都是中央机构,对现在,应该是非常简洁的设置了。

    清朝官制与元明等时期,最大的不同的是每个领导岗位均设置了两个人,一个汉人,一个满人,而且以满人为尊。汉人主要是做事为主,满人是名义的领导,有点dang委书记的意思。

    如在平定太平天国期间,曾国藩是如此的重要和势力庞大,主力湘军可以说是曾家军。但在朝廷层面,按照清朝的惯例,曾国藩是有一个顶头上司统揽整个军队的。这个人叫官文,因为他是名义上的,所以在很多后世汉人整理的资料上都忽略了他。曾国藩任何时候,都是将最大的功劳让给这个满人官员的。这就清朝官制最大的特点。

    乾隆时期开始改制:

    乾隆时期,清朝皇帝的权利达到顶峰,也是帝制官制发展到顶峰的时期。乾隆也曾经将“军机处”改为“总理处”,但很快又重新使用“军机处”这个名字。之后再没有大的改善,直到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势力冲击中国,朝廷的官职才再次发生变化,开始逐步向西方靠拢。包括为了应对洋务,设立总理衙门,后来为更加西化,又改为外务部。

    在光绪年间为应对时事和社会改革变化的需要,还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改革。第一次设立商部、巡警部、学部等。

    第二次将原有的朝廷中央机构,只保留军机处、吏部、礼部、学部、外务部等;其他的进行了改名或合并,如巡警部为民政部,改户部为度支部,改兵部为陆军部等;合并的有将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归并于礼部;将太仆寺(管车马)、练兵处归并于陆军部;增设的有海军部、邮传部、资政院、审计院等。规定各部设尚书一人,侍郎二人(即一个部长,两个副部长)。地方官制也进行改革,各省督抚的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政府,这种改革实际上是更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也是在危机过后,地方开始失控,脱离中央,在慈禧的操作下进行的一个大规模的官制改革。经过这次改革后,整个清朝的官制已经开始明显西化,也可以说是现代化了。已经和现代官制相差不远了。在政务、政治上,也更加接近西方的习惯和方式,方便融入国际社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代官僚制度简史(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qyd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