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明心集》哲学之光随笔散文
论语心说|公冶长篇5.11:心和

论语心说|公冶长篇5.11:心和

作者: 李宗奇 | 来源:发表于2020-08-30 20:32 被阅读0次
    《心和》----作者:李宗奇 庚子年 七月十二 于自家作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對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枨也欲,焉得刚”,用今天的話講,叫做:反問句。

    后來的人,以此為依据,引申出了:“無欲则刚”四字,并作为“成语”一直流传到今天。

    道理是這樣地。申枨,應該是孔子的学生之一......起码在當時,有一部分人或者認為,他(既,指:申枨)是一位很“刚”的人,但,《論語》记载了孔子对此提出的不同意见,子曰:“枨也欲焉得刚?”(出自《論語·公冶长5.11》)孔子否認了众人對于申枨或者是‘刚者’地猜测和以為。并提出了:“欲者非刚地见解和結論

    由此可见,孔子認為地:“刚”,應該不止,也绝不會成為一种,叫做:“体现在外地‘猛刚’”。用今天地話講,就叫:“亮肌肉”,或“秀肌肉”地:“刚”。

    那不叫:刚。起码在孔子認為那不叫:刚

    道理是這樣的。在《論語》一書中,提到:“刚”字這種‘行’的,近乎寥寥。

    但是,《中庸》里面,却有记载孔子對:‘這種德行地介绍和总結

    子路問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無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不倚强哉矫!國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國無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出自《礼记·中庸》)“国無道,至死不变”,這是,《中庸》记载:孔子認為的‘强’。

    道理是這樣的。‘刚’和‘强’,我們今天常拿来作:词组,连在一起用;刚强刚强。刚强,刚强,先‘刚’而後:‘强’。或者説:强,就是:‘刚’。总之,對于词组的意義它总會带有一定地因果与前后逻辑关系。毕竟,华夏人没傻到罢两個毫无意義,且八竿子打不着的字“硬套”在一起......

    那不是华夏人所為。所為‘词组’,一定有他的意義,和某种:逻辑关系。而且,這種内在地逻辑关系往往就能追溯到先秦“百家思想”的儒家哲学和儒家思想上面。往往,其答案就隐藏在看似“不相干”的,那一条条,一節節的《論語》,与《孟子》......中的:只言片句當中。我研究儒学,所以我深感:今天地许多词汇词组成语其本源归根结底正来源于我們儒家来源于我們儒家的“四書”和“五经”了道理是這樣的

    那:‘刚强’二字,又該怎麽“翻译”呢。以我對于儒家“四書”、“五经”的理解,与认识;起码孔子認為的刚强是偏向于修心’的。道理是這樣地。

    人,怎麽能做到:“無欲”(既:無欲则刚),怎麽能做到:“不报無道”(出自《禮记·中庸》),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且,也不是一般人認為的:刚强。一般人認為的:刚强,大概接近于:“北方之强”,既:“衽金革,死而不厌”(出自《礼记·中庸》)而,《論語·公冶长5.11》當中,申枨所居的大概或类似于北方之强這例的“刚强”。故當時可能有一些人認為申枨是’(或:强)

    道理是這樣地。因為,直到今天,绝大部分人還是习惯性的:凭外在去评价,和默認,与定义一個人。這樣做准不准,我不知道......但我想,這樣做......既:单凭外表和外在去定义一個人的話很容易忽视他的灵魂(既:他的‘心’)。

    所以,我不经常這樣看人。道理是這樣地。而説實在的,做到:“無欲”(既:無欲则刚),做到:“至死不变”(出自《禮記·中庸》),首先這就對人的:‘外在要求很高。因為,并不是每一具皮囊每一副骨头都能‘向内求求‘’地......

    道理是這樣的。‘心’,就是那個心,宇宙万物是一心但是躯干气质有个体的差别......所以个体之間能做到的事情和经历也会不一樣正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出自《論語·阳货17.2》)“习相远”地本质原因,从儒家的角度講,就叫:气质不同。就是:皮囊、骨头不同。皮囊骨头不同......导致了個体之間的经历......与才能的不一樣

    道理是這樣的。但這是個:理想(既:能‘向内求’),也是人类本來和應該的样子。可是實際來説地話:還是有一大部分人會以排场和所谓的‘面子工程’來评論和评价一個人......就像,有人認為,申枨此人,是‘刚强’的一樣。

    1.

    有太多“色厉内荏”(出自《論語·阳货17.12》)和外强中干地小人被誉为和以為成“栋梁之才”我并不嫉妒,因為‘嫉妒’,是人世間最無益的情感之一,它不會令對方的‘掌声’削弱、和衰减;亦(既:嫉妒别人......不會令你变的更强更刚。所以,我不嫉妒那些,可能德并不配位,或者明显被‘過誉’(既:过分赞誉、与赞美)的人。我只是有一丝替這片大地的人民感到遗憾而已。道理是這樣的。

    甚麼是孔门的。以及,如何做到:“無欲”,和“至死不变”(出自《礼记·中庸》)。這個‘顶层的修养種:理想人格。我們尽力朝那靠拢罢。

    2.

    道理是這樣的。

    ----作者:李宗奇 庚子年 七月十二 于自家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心说|公冶长篇5.11:心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rmes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