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战区防御
毛泽东大概是克劳塞维茨的忠实读者。
1、要钱还是要命
防御是一种较强的作战形式,其最终目的是保全本国和打垮敌对国家。
从战争的角度来看,所谓敌国是什么呢?首先是他它的军队,其次是它的国土。
不是全部但是主要。
军队和国土的关系,是很容易理解的,军队一旦被消灭,国土自然也就丧失,但是国土被占领,军队却不一定被消灭了。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讲的都是人才与资源之间的关系:要追求可持续发展。
保存自己的军队和消灭敌人的军队,永远比占有国土重要。
2、一战而定做不到,只好进行战区防御
克劳塞维茨做了一个假设:
假如敌人全部兵力集中成为一支军队,整个战争成为一次战斗,能否占有国土就取决于这一战斗的结局。
秦国伐楚,最终目标就是击溃楚军,占领楚国领土。秦王先是不用王翦将军的出兵60万之策,而用看起来更经济实惠的李信的20万之策。
二十二年(前225年),李信率一军进攻平舆(今河南平舆西北),蒙武率一军攻打寝(今河南沈丘东南),均击败楚军,会师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楚王派将军项燕率军抵抗。项燕挥军尾随秦军,追击三天三夜,乘秦军轻敌无备,在城父发起突然袭击,大败秦军。
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和蒙武率领60万大军再攻楚国。攻占平舆后,楚国征调全国兵力,命项燕率领与秦军决战。王翦采取了坚壁自守,避免决战,养精蓄锐,伺机出击的作战方针。楚军求战不得,日久斗志松懈,项燕只好率军东撤。王翦抓住战机,挑选精兵在前,实施追击,在今安徽宿州大败楚军,杀死项燕。
注:以上两段引用自百度百科。
李信是胜而不定,最终失败,王翦逼着楚军倾巢而动,实现了敌人全部兵力集中,整个战争成为一次战斗。
这是名将的风采。
百战百胜不算本事,打了一百次还没解决问题,算啥本事。项羽不就是这样吗?
然而有的时候,客观条件使得兵力不可能集中,必须分割兵力。虽然我们依然希望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但不得不因为现实采取分兵策略。
3、占有国土和打击敌军的重心是对立的
占有国土必然导致兵力分散,抗日战争敌后战场的存在与日军重心放在正面战场有很大关系。到了战争后期,日军甚至已经很难在占领区维持基本的兵力。
正面战场,也分成了好几个战区。国土太大了。
战争双方每次发起会战,都会寻找对方的主力。也是追求战区范围内的一战而定。
第二十七章只是战区防御的开篇,从下一章一直到第三十章,依然讲述的是战区防御。
这是明天才会读到的精彩了。
明天继续,明天见。
今天清晨未能来得及,晚上补上,善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