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隐者修养之宽容(《论语》述而

作者: 白痴老猫 | 来源:发表于2019-10-03 07:17 被阅读0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第22节。很有名的一节,特别是三人行那句。这一节怎么看都是在讲孔老夫子的谦虚好学的精神。但谦虚好学在20节刚讲过啊!

三人行:三人应该是指多人,并不非是三个人。行是指行走吗?为什么不是三人坐或是三人一起上学?

甲骨文的“行”是一个十字路口,有道路的意思。那么三人行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很多不同的道。什么道?自然不会是走路的道,是齐家治国的道。

春秋战国,是诸子百家齐出的时代,众多的齐家理念、治国方略。对此孔老夫子持什么态度?如同"怪力乱神"这些邪道偏门,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非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诸子百家各色治国理念中,必定有我们(儒家)学习借鉴的地方!怪力乱神是邪道,所以子不语;诸子百家只是政见理念手段方法的不同,宽容待之并博采众长才是王道。

孔老夫子虽然不抵制排斥不同政见,但对不同思想理念的处理方式则很有意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首先要对诸子百家的的思想知识进行一个甄别,分出善的和不善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不善的?

符合"信古好古"的古的,与仁德礼义不矛盾的自然是善者,反之则不善。对于善者,我们跟着做就可以了。对于不善者,则要想办法让他改正过来。

改: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己”,象一个跪着的小孩子;右边是“攴”(pū),象以手持杖或执鞭。表示教子改过归正之意。(源于网络)


前面已讲了做一个隐者的政治背景:仁德的理念不被当权者所用,只能退而做个隐者。

如果隐者所在的地方用"怪力乱神"的手段在治理一方,则隐者要敬而远之。当然隐者自己更不能用"怪力乱神"的手段去达到一个推行仁德的目的。

那么隐者所处地方用诸子百家中其他理念治理一方的,则隐者就要持宽容态度了,要学其所长,也必有所长值得隐者去学习借鉴。

当然,隐者对不同政见还是要有所甄别的。与正道相符的(善者),则支持之、顺之、从之;对不符正道的(不善者),则要想办法让他改正过来。

但是如果当权者不鸟你,怎么办?我们继续往下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71、隐者修养之宽容(《论语》述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udry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