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孟子说:“就算有离娄那样的视力,公输班那样的技术,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画方形和圆形;就算有师旷那样的听力,如果没有六律,也不能把五音校正好。就算有尧舜之才,如果不实行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现在各国的国君,虽然有仁爱之心和仁爱的名誉,但是百姓感受不到他的恩泽,他的政治手段也不值得后世学习,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实行先王之道。所以呢,只有好的愿望,还不能有条理的治理国家,有好的办法,也不能自动实行。《诗经》说:‘不要偏离,也不要遗忘,一切遵循传统的制度。’遵循前朝英明君主制定的法度而犯了错误,这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既然以前的人已经竭尽了视力,又用圆规、曲尺、水准、墨绳制造出方的、圆的、平的和直的东西,这些东西就会用之无穷;既然以前的人已经竭尽了听力,用六律来校正五音,各种音符也就不会出错了;既然以前的人竭尽了脑力来施行仁政,那么,仁爱就会遍布天下。所以说:修筑高台一定要借助丘陵,挖掘池塘一定要借助沼泽。治理天下却不借鉴圣贤的经验,这能算明智吗?因此,只有仁者才拥有统治地位。如果不是仁者的人拥有了统治地位,他就会给百姓传播罪恶。上层没有道德规范,下层没有法律制度,朝廷不遵守道义,工匠不遵守尺度,如果君子违反了道义,小人触犯了刑法,国家还能生存下去的话,就十分侥幸了。所以呢,城墙不是很坚固,军备准备的不充足,算不上国家的灾难;田野没有开垦,物资也很缺乏,也算不上国家的灾难;上层没有人相信礼义,下层人没有接收教育,违法的人越来越多,国家离灭亡就不远了。《诗经》上说:‘上天正在行动,不需要说很多。’说的很多就是喋喋不休,侍奉君王没有道义,进退失去了礼仪,一说话动不动就说先王圣贤之道如何如何,这就是喋喋不休。所以说:用仁政来要求国君叫做‘恭’,向君王陈述仁义、抵制异端学说叫做‘敬’,如果认为君王不能施行仁政而不去劝阻,叫做‘贼’。”
(七)
孟子说:“圆规和曲尺是方和圆的标准。圣人是做人的标准。作为君王,就要尽君王之道,做臣子,就要尽臣子之道。这两个效法尧舜就可以做到。不用舜服侍尧的态度来服侍君王,就是对君王德不恭敬;不用尧治理百姓的态度来治理百姓,就是对百姓的残害。孔子说:‘治理国家有两种方法:施行仁政和不施行仁政。’一直残害虐待老百姓,就回身死国灭。偶尔残害老百姓,自身也会受到危害,国力会削弱,死了之后被称为‘幽’、‘厉’,就算他的后代很仁慈和孝顺,就算经过一百代也改变不了。《诗经》说:‘殷商可借鉴的教训并不遥远,就是前代的夏朝。’就是这个意思。”
(八)
孟子说:“夏、商和西周这三个王朝之所以能得到天下是因为施行了仁政,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为后来没有再施行仁政。一个国家的兴起、衰败、建立和灭亡也都是这个道理。天子如果没有仁,就不能保住天下;诸侯如果没有仁,就不能保住自己的国家;卿大夫如果没有仁,就不能保住祖宗的基业;读书人和百姓如果没有仁,就不能保住自己的身体。现在有人很害怕死亡,却从来不担心失去仁,这就好像很害怕喝酒,但是强撑着喝酒一样。”
(九)
孟子说:“我想要和别人深交,别人却不理我,这就得反问自己:你的仁爱到了什么程度?我管理别人,却没有管理好,这也得反问自己:你的智慧用到了什么程度?我以礼待人,别人却不这样对待我,这还要反问自己你对别人恭敬到了什么程度?由此可以拓展到所有你的行为和做法要是没有达到你预想的那样,都要反问自己。如果自己行为端正,那么整个天下的人才都会衷心敬佩你。《诗经》里面说:‘只有经常想着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天意,所有的幸福也都是要靠自己的追寻才能得到。’”
(十)
孟子说:“如果天下治理的很好,道德不高的人会被道德高尚的人管理,不贤能的人会被贤能的人管理,如果天下治理的不好,弱的会被强的所管理,小的会被大的所管理。这两种情况都是天意决定的,顺应天意就会昌盛,违逆天意就回灭亡。以前齐景公曾经说:‘既不能命令别人,又不愿意被别人命令,这真是一条绝路啊。’因此流着眼泪把女儿嫁到了吴国。现在弱国都在向强国学习,却以接收别国的命令为耻辱,如果真感到了羞耻,就应该像周文王学习,向周文王学习,大国家需要五年,小国家需要七年,就可以得到整个天下。《诗经》上说:‘商王朝的后代,人数何止十万,上天既然把天命给了周文王,他们都归服了周朝。他们归服了周朝,天命就已经转移了。殷商的臣子虽然英俊聪明,他们也必须参加在好景举行的灌酒仪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