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看了一个视频,是韩寒在1999年的访谈录。当年的韩寒写了《三重门》,已经卖了几十万册,版税拿了50万。视频中的韩寒青涩但并不稚嫩,看着蛮平易,但闲聊对话间,的确有股不同于17岁少年的思想和见地,韩寒当年的桀骜和叛逆,的确造就了独一无二的韩寒。
视频是截取了其中三位现场观众的提问,韩寒回答的对话,看完对话,我不禁哑然,甚至想发笑。(截取其中两位于韩寒的对话)
片段一:一位圆脸女士(大致对话)
这位女士,很淡定,上来问题就犀利尖锐。
女:你是不是曾经说过王朔那小子很聪明,你怎么和他比?
韩寒:我没有说过……
女:王朔是一位有着丰富生活阅历的人,他经历过上山下乡,但是他现在有提到过说他的文思枯竭,你怎么和他相比?
韩寒:我没有想过要和他比,你又怎么知道我的文思要枯竭了呢?
女:你的生活积淀远远没有他的深厚。
韩寒:你又怎么知道我的生活积淀没有他的深厚呢?
女:因为你比他小。
韩寒:是这样的么,那我想问一下你几岁?
女:我今年30岁。
韩寒:从你刚才的问话,我觉得你的生活积淀还没有我的深厚。
女:听说你上网聊天?
韩寒:我上网聊天。
女:请问你用什么工具,用的是OICQ、ICQ还是聊天室?
韩寒:我不用任何工具,我就在聊天室聊天。
女:那看来你还没有真正的长大,我想说如果你想长大的话,就请用OICQ或者ICQ聊天,因为这才是成人的聊天方式。
片段二:一位司法学院的学生
之前有另外一个人问过韩寒,你不上大学,但大学是一个接受文化熏陶的地方,偶尔是否还是会到大学里边,韩寒说他偶尔还是会进入到大学里看看转转,想进就进去,不想去就不去……
于是这个法学院的学生与韩寒有了一段有意思的对话。
法学学生:我是一名司法学院的学生,我们学到过,“自由是相对的,只有相对的自由,没有绝对的自由”。
韩寒:我赞同,但是我随意出入大学,并没有违反什么规则,也不会被拘留。
法学学生:那您认为,你想进就进大学,不想进就不进大学,你不觉得这是对大学老师、是对大学的不尊重么?
韩寒:我没有觉得不尊重。
法学学生:虽然您现在很红,但是你这样还是有些过分。
韩寒低头不语。
片段三:现场专家和其他观众(简)
整个对话过程中还有两位专家,一位是华东师大的教授、一位是中科院的教育学专家,他们的见识境界高,说话的水平也高,并不直接否定或反对韩寒,但也透露着些许对韩寒文化的不认可。
其中一位专家有说:韩寒走的是一条很艰难的路,我祝愿他能走50年,但是我预计他只能走个3-5年……
另一位专家有说(大意):我个人觉得韩寒的特点就在于他的反叛,但是人还是要考虑到和社会的相处,要考虑到和谐统一的声音,这样才更利于稳定,如果和父母都相处不好,怎么和大众相处呢…...
现场还有其他观众提问:你出书,有没有想过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是好的影响还是坏的影响,有没有想过,会有人要以你为榜样。
韩寒答复:我就是我,我没有要成为谁的榜样,我只是在选择我的路,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
也许1999年,距今近20年的当时,社会的确还没有足够多元和包容,韩寒现象像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教育界、文学界的一些冲击。
但今天,我们再看韩寒,看当时的对话,突然之间觉得,韩寒的思想有其过激的成份(完全否定教育),但不可否认,他是自知的、独立的。道德经有句话说过:自知者明。
社会本来就应该包容、多元,允许各种各样的人存在,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为了整齐划一好治理,为了有序的发展,只要在法律和道德底线内,任何特立独行都是允许的。具体到个体个人专业是否足够专精,能够特立独行、并且立足,那是他个人的能力和积累……一切在于个体与社会间的互动选择,存在就是合理。
另一层面,我想,17岁的韩寒在电台面对一群和自己见识,不尽相同,甚至几乎完全迥异的专家、教育者、长者、学生,他内心该是五味杂陈。
专家的观点还有其理论、逻辑基础,大家可以不同观点碰撞,但于那两位同志纯属鸡同鸭讲,境界、见识完全不同,一场对话,也成了笑话。
韩寒是独特的,他当年展现的才华和媒体的推波助澜,放大了他的独特性,形成了一种争议,他也要面对更多的争议,如同专家所言,他在走一条艰难的路。
然而,至于我们普通人,可能面对的争议不如韩寒,但总会在不同阶段、不同场景,碰到一些争议,有一些不认可,是以一名斗士,坚持内心和自我,还是选择妥协和顺从……
~02~
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成长环境,成长轨迹,但凡是人,总期望有知音、有同好,被认可。
而在心理学层面,对于每个人能从人们或集体中获得爱和积极的确认、认可,这就叫做属于与别人的关系的丰富性动机。
当然,内心足够强大,不需要依赖客观外界认可的人有之,比如境界高的修行人,比如从小得到过足够多、足够爱的人,比如内心强大的人。但有句话说过: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每个人多少都有创伤,不可避免,长大后按照主流世俗,期待他人认可。
但现实,总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总会随着别人的言语和态度上的否定和抨击,而有了起伏。
比如一个普通聚会中,一些临时的朋友相聚,大家观点不同,想法不一……
比如在一个组织和团体中,你的出挑和不同,可能有些人总是否定你、打击你……
比如随着年龄的渐长,兴趣、爱好和关注点的不同,各自经历不同,造就和原本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渐行渐远……
比如随着经历的不同,和原来的亲戚圈之间越来越没有共同话语,偶尔会听到一些不和谐的话语:大了,眼界高了,看不起我们这些土老的亲戚了……
甚至比如:一对亲密爱人之间,也因为各自上进心不同,要求不同,三观逐步不一致,冲突越来越多……
我们该如何处理
人总是社会中的人,要与不同的人形成不同的社会关系,上面种种,牵扯到深浅不一的关系亲密程度。
除却心理上的修炼,练就一颗波澜不惊,淡定从容的内心;重要的依旧是磨炼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可以理直气壮、骄傲的立足,狠狠的回应那些否定者和怀疑者;当然,适当的时候,做一些取舍,也未尝不是另一种方法~
有些仅是点头陌路之交,各自是各自的过客,就如同韩寒参加的访谈,连朋友也算不上,也就一面之缘,散会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犯不着动了情绪、认了真,伤了和气,只要平静、中正的坚持自己的主张即可。套用曲筱绡老爸的话:常与同好争高下,不共傻瓜论长短。
有些是几年友谊的积累,渐行渐远,也是世事无奈,总是有些人要淡出,有些人要进来,永恒两个字,太过沉重,认真就输了,只要问心无愧足矣,淡了也就淡了吧,仅此而已。
有些是利害相关,如果有了冲突,往往是要么委屈自己,要么伤了眼前利益,那就该是个人权衡利弊的选择,如果没有足够的自信、勇气,脱离环境,还要依赖于这个环境提供面包,那就放开心态,不论长短,深藏于心,默默修炼,迂回行事,好吧,这点我也仅是纸上谈兵的理论派。
如果有些关系是至亲至密,有了冲突,往往是伤心、伤肺,伤筋动骨,那我想,亲密关系中的沟通、鞭策,落后方的危机意识还是需要,唯有精神的同步同频,唯有见识层次的一致,才是最坚实的基础,皮囊总会衰老,激情总会消散,一起进步,达到共同圈层,是双方应该一致努力的方向。
临结尾,突然又想起一些话:在懂得欣赏的人群中散步,人的生命有限,把关注点放在值得的人和事上,一切就简单多了~~
不与傻瓜论短长,在懂你的人群中散步(57)
网友评论